《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千佛山下,济南歌伶王秋娘梦魂独冷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初次见到王秋娘及墓,是多年前在《历城县志》上,其后又在清代济南府名士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见到记载云:
王秋娘墓,在千佛山下,或云明时人。未知其详。幼时记王大儒一诗,载《历城县志》,读之,哀艳动人。前半云:“断肠碑上小名香,风雨经年损珮珰。眉缺迥非新月样,花残犹忆旧时妆。”余不尽记。宝山毛海客大瀛咏之云:“梨花无主草凄凉,小碣青芜姓氏香。魂断佛山寒食候,满天风雨哭秋娘。”亦凄婉欲绝也。齐河郝允秀诗云:“何处寻人问玉娘,幽魂虽杳小名香。已无明镜传娇面,尚有残碑记断肠。草满墓门花乱落,雨晴山路月微凉。经年春恨谁能解,不耐西风战白杨。”王大儒字汝为,弱冠能诗。酷嗜钟谭《诗归》。有《赠友》诗云:秃笔撞砚砚为缺,冤墨落纸纸为裂。语甚警。
(《乡园忆旧录六卷》卷四)

书影:《乡园忆旧录·自序》
如此多的名士悼念,且个个写来“哀艳动人”“凄婉欲绝”,由是,王秋娘及墓引起笔者的关注。
之一,奇警诗人王大儒
第一个写到王秋娘墓的,便是明代济南诗人王大儒,其他诗作都因此诗而来。
而清之《乡园忆旧录》所据为明崇祯《历城县志》,著者王培荀亦自知凭记忆所记不全也。
据《山左明诗抄卷三十五》(乾隆三十六年刻本),王大儒为“历城诸生”。而崇祯《历城县志》则有其人及其诗风较详之记载:
王大儒,字汝为。弱冠能诗。酷嗜钟谭《诗归》。为诗鲜隽,不类时吻。学未大成,赍志以死。死携友人岳钟秀所录《诗归》以殉。
由此可知,王大儒深受晚明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影响,“为诗鲜隽,不类时吻”。
我们且看其为王培荀称道的《赠友》全诗,原题《赠友人尹若曾》:
秃笔撞砚砚为缺,冤墨落纸纸为裂。
丈夫哭则类妇人,笑不敢笑说不说。
君以奇祸得奇陧,吞声百里肠缕结。
可恨悠悠成远别,雁行从此忽中折。
无情之怜妬不如,搔首问天尝面热。
我有败鞘裹寒铁,其鸣萧萧刃比雪。
持以遥赠聊与诀,物不大滞不大泄。
纵尔家破犹存舌,俯首事人终不屑。
热心欲降谁肯降,出门一笑寒山峨。
(见明崇祯十三年刻本《历城县志》卷十六《杂志 述闻》)

书影:崇祯《历城县志》“王大儒”
确实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于“幽深孤峭”中含刚烈遒劲之美。王培荀称其“语甚警”,而乾隆《历城县志》则将王大儒列入“文苑”,并称:“《旧志》载其诗两首,甚有奇气。”可惜王大儒如同笔下的王秋娘一般,早年夭亡而不得尽其才,崇祯《县志》将其比作唯美感伤的诗之“鬼才”李贺,(“竟其所之,居然长吉流也。”)不为无因。
之二,满天风雨哭秋娘:王秋娘考
记载王大儒《王秋娘墓》全诗的为明崇祯《历城县志》卷十六《杂志 述闻》“王秋娘墓”条:
在佛山下,碑镌“王小姐”者是也。大儒诗云:“断肠碑上小名香,风雨经年损珮珰。镜瘦迥非新月样,花残犹忆旧时粧。家家载酒逢寒食,岁岁招魂总故乡。红袖撩人寻女伴,谁怜孤塚葬鸳鸯?” 余爱其惨而媚。

书影:崇祯《历城县志》卷十六《杂志 述闻》“王秋娘墓”
想不到奇警刚健的王大儒还会有如此缠绵凄婉的香艳之作。而王秋娘生平资料一无所见,我们也只有先结合此诗来分析“塑造”王秋娘其人。
王大儒为晚明人,应与竟陵钟谭同时或稍晚,主要生活于万历年间,而王秋娘则略早于王大儒,大致生活在万历初年或更早些。
碑镌“王小姐”,小姐,宋时称乐户、妓女等,至清代仍有此称呼;而缙绅仕宦家青少年女子亦用此称。王秋娘之“王小姐”显然指前者。
小名,小的名声。诗人用此语,亦喻秋娘年少可人之意
“断肠碑上小名香”,断肠碑三字,下得凄厉无比,然而接下来的“小名香”,却又一大转折,透出浓郁的香艳气息,也足见王秋娘在歌界的不凡名声与良好为人。
《历城县志》以“惨而媚”品论此诗,再精确不过。
秋娘,唐代歌妓女伶的统称。白居易《琵琶引》“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又称秋女,亦比喻美人。如苏轼:“唤船渡口迎秋女,驻马桥边问泰娘。”(《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

明代歌女画像
“镜瘦迥非新月样,花残犹忆旧时粧”,正王秋娘一生不幸遭遇的写照。天生丽质,红颜薄命,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镜瘦花残”,用语极工。
更为凄惨的,是王秋娘年少夭亡,无后人祭奠。所谓,“家家载酒逢寒食”“谁怜孤塚葬鸳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王秋娘其人的几个特点来:
其一,身份,歌伶,即歌唱艺人。
其二,善歌貌美,多才多艺,有好名声。
其三,生活年代,明万历初年或更早。
其四,遭遇不测,韶华之年不幸夭亡。凄惨无后人。
咏歌王秋娘墓的诗作众多,而悼文则不见一篇,此足见秋娘生平,数百年早已成谜,盖诗可虚写,而文必求实也。
之三,有情都是可怜人:王秋娘诗作的审美分析
清代济南府平原县名士董芸《广齐音·王秋娘墓》:
王秋娘墓在千佛山前,碑尚存。王汝为诗:“断肠碑上小名香”是也。余昔过此地,绿烟迢迢,芳草如罽,落花糁径,群莺乱飞,别具一段撩人春色。
何处王孙白鼻騧,销魂多似玉钩斜。
东风昨夜吹春去,踏碎一林红杏花。

书影:《广齐音·王秋娘墓》
白鼻騧,一种白鼻黑喙的黄马。玉钩斜,地名,在江苏江都,相传为隋炀帝葬宫人处。后泛指葬宫人处。何处王孙白鼻騧,是对王秋娘在世时的日常生活的想像性描绘,而销魂多似玉钩斜,则是对于王秋娘墓的凄惨书写。诗的笺注至为出彩,是“惨而媚”的再次呈现。
“鸟啼大舜祠,草冷秋娘墓。”(毛大瀛诗句,见《乡园忆旧录》)构成了秋娘诗的基本审美特色。
如清代诗人王初桐《济南竹枝词》:
挈榼携壶寒食天,家家祭扫各纷然。
独怜春草秋娘墓,寂寞无人挂纸钱。
明王秋娘墓,在千佛山下,碑镌“王小姐”者是也。王大儒诗:断肠碑上小名香。
又如,诗人沈可培《大明湖舫歌》
风雨经年响珮珰,花残镜瘦悼秋娘。
玉环碎尽歌台圮,短碣偏留姓字香千佛山下有王秋娘墓。
同情心、怜悯心,是善良人类的基本情感,况且死者是桃李初绽的二八女郎,更足以动人心魄。任弘远《秋娘墓》诗:
杨柳清明风,棠花寒食雨。
孤塚葬鸳鸯,残碑走狐兔。
无限思春情,可怜化烟雾。
结句“无限思春情,可怜化烟雾”,含无限痛惜、哀婉在其中。
值得欣慰与赞赏的,是诗人们丝毫未为秋娘的歌伶身份而贬低她,而是给予她以高度的赞美,以告慰亡灵。如清代诗人廖炳奎《秋娘墓》:
云鬓缥缈月眉斜,剩有香坟倚晚霞。
寒食春风真解事,吹开一树女贞花。
非常之美,“寒食春风真解事,吹开一树女贞花”,不仅配得上歌女、美女王秋娘,而且对得住诗人的一片怜玉惜红之心。
最是动人者为清代诗人符兆纶的《秋娘墓》诗:
烦恼忏除欢喜佛,有情都是可怜人。
易安旧宅秋娘墓,开尽闲花不算春。
将王秋娘与李清照相提并论,这该是秋娘多大的荣耀,如果她九泉下有知,肯定会说:真的不枉来这世上走了一场呢,尽管——时间很短。
由此,笔者不由想起董芸在《广齐音》里那首写李苏苏的诗:
绛唇玉貌紫罗襦,金谷园中十斛珠。
解道无双同国士,佳人只有李苏苏。
何谓“国士”,一国之中才能最为杰出之人物也。而董芸认为宋代济南歌伎李苏苏便当得起这个称号。
这同时令我们深省,古代妇女诚然地位不高,但未曾到我们想像的程度吧,这是极左文化“洗脑”的结果。

今千佛山照
总之,明代王秋娘及墓,单是其名士诗作便令人炫目,诚能在继续对其身世与诗作加以考证、研究的基础上,于千佛山下加以新的合理打造,其诉诸想象的诗意与神韵,也许可以与西湖之苏小小墓相媲美。这是我们济南未曾利用的却又值得发掘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敬告读者:侯环《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之二《方昂、毛鸿宾;盛唐巷里的两位清代名士》将于近日刊出)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