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诗歌的“四重光”
——读《罗森诗歌集》有感
文/南也
认识罗森,是在他的诗歌作品里。
他说,“好诗歌是良药”,我被他的诗歌迷住了。确切地说,是被他诗歌里喷出的“四重光”洗脑了。
第一重光:哲学与生命之光,也是作者“修心向善,慈悲做人”的智慧和境界。作者在开篇《修行》的诗歌中,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从阳阳哲学的深奥到生命顽强的意义。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文化和个人存在的深刻反思,强调阴阳平衡、生命的轮回和文明的延续。诗歌的核心思想是探索人类与宇宙、物质与精神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混沌与秩序中找寻意义和和谐。从《乾卦为马》《坤卦为地》《乾卦为龙,坤卦为母为腹》到《我们是种子》再到《一杯茶的禅定》《石盘桠豁的打柴人》《老背篼》等作品,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认为乾卦象征阳刚、龙和马,坤卦象征阴柔、地和母性,两者相互作用,平衡发展。探讨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如种子般孕育生长,与天地、时间、自然相互关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通过茶道和搓澡等日常活动,作者展现了禅意生活,强调在平凡中寻找智慧和内心的平静,揭示生活中的禅定与悟性。诗歌中的“打柴人”“老背篼”,表达作者对辛勤劳动农民充满无限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同情之心也跃然纸上。
第二重光:乡土与乡村之光。作者通过《去酒杯里拜爷爷》《吼一嗓穿山号子,点亮十里坡》《爷爷与酒》《爷爷的表情》《爷爷为木梨点睛》《翻开书本上的雨季》《游进山乡的地名里》《开在秋天里的丝瓜花》等这些诗歌,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描绘出乡土生活、家族记忆和自然景象,展现作者对故乡、亲情和传统生活的深深眷恋。爷爷的形象贯穿其中,他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也是坚韧生活精神的象征。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叙述,传递对土地、季节变迁和民俗文化的感慨,更是对乡村文化和家族记忆的珍视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敬畏。作者用“酒是我的半条命”等通俗的语言,刻画出颇具个性的“爷爷”,让人过目不忘,顿生对“爷爷”的敬畏。
第三重光:关注敬畏底层民众之光。《快递哥》《铺路工》《打铁匠》《理发师》《男人的桃花林》《背柴的老农》《塔吊临摹着一群候鸟》《扛着四季行走的人》等作品无不透露出作者的立场和思想。作品主要描绘自然、生活、劳动和人生的种种场景,如老树与落叶的对话、农民工的艰辛、乡村生活的变迁等,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核心思想是对自然、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怀念,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文明的蹒跚步履,如中西文化的碰撞,工业化对农耕文明的破坏等矛盾,以及这中间人所产生的许多复杂情感。
第四重光:爱情之光。《盗梦空间》《心音飘啊飘》《爱情海》《穿过微信去抚摸你》《听见情歌》等诗歌,表现作者对生活、爱情及亲情等的深刻感悟,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亲人和伴侣的深情。
拜读《罗森诗集》,总的感受是:诗人的诗歌写作是认真的,创作是严肃的。诗歌的语言成熟干净,意象与表现的主题贴切,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想象力、厚度和张力,咀嚼之后,回味无穷。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海德格尔认为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认为只有“诗使人栖居于这片土地上”。我以为,诗人天职或者说最高境界是引领人类还乡,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祝愿罗森诗人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关注乡土乡音,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是为序。
作者:徐栩,真名南也,中共党员,研究生,四川省巴中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签约诗人,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中国新诗百年100位有影响力诗人,四川文理学院巴山文学研究院作家,《当代诗选刊》副主编,《通江文艺》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