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光闪耀于遥远的西北边疆
李恒昌

《闪光的高原》是山东作家李毅然潜心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于2024年4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向退伍军人及边疆建设者的致敬之作。该书以山东籍退伍兵周华胜及其战友为叙写对象,讲述了他们在保卫北疆、支援三线钢铁工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战胜大西北残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带领家人扎根大漠边疆,为建设祖国、支援边疆建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三线精神和沂蒙精神融合在一起,虚实相间地记叙了周华胜和其他支边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感人故事,呈现出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
细读《闪光的高原》可以发现,在众多的故事组合中,字里行间折射出令人震撼和感动的精神之光,深层揭示了建设者们支援边疆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和内在动力。作者以生长在西北当地的沙枣树为象征,塑造了以沙枣树为文学意象和精神寄托的英雄人物群像,突出了他们在和平年代里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力求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彰显宛若沙枣树的忠诚、先锋、坚强,使得作品呈现出思想精深、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该小说描绘的是三线建设时期的普通创业者,作品文本素朴,文风扎实沉稳,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三线建设始终蕴藏在国家记忆的历史宝库中,也始终珍藏在许多三线建设者及其后代的心底。在《闪光的高原》中,作者借助于一场三线钢铁企业建设,把焦点放在了支援边疆建设的山东籍退伍军人及其家属身上,将滚滚时代潮流和历史赋予的使命,融入了他们为支援边疆建设所走过的艰难岁月。作品以小见大,开篇便道出众多三线建设者的心声,即“根正苗红进三线,青春年华向党献”,而后通过建设者们的工作及生活层面,逐渐揭示了他们身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作者从玉明钢铁厂的建设队伍挺进戈壁滩开始,通过开工典礼、破土动工、高炉建成、成功出铁、企业发展等诸多层面,展现了三线钢铁厂在时代潮流中的建设及发展历程。三线企业往往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进行选址,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很多三线企业的共性。作者写出了玉明钢铁厂所处的自然环境,“只见北面是海拔千余米、残雪未融的黑丰山,东南面有一座闪着金光的沙漠,其余地方几乎全是漫无边际的荒漠戈壁”。接下来,作者相继写出了建设者们冷天住帐篷、饮用漂着羊粪蛋的水、住地窨子(地窑窑)、吃野菜野果等典型事例。比如,作者写出了建设者们住地窑窑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在暴风雨的袭击中,地窑窑被灌进半米多深的水,人们怕地窑窑倒塌,只好拖家带口钻出地窑窑,“许多地窑窑门前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有些穿着雨衣披着塑料布,有些顶着脸盆或扣着锅盖,更有甚者将尿桶倒扣在头上。他们站在雨地里,周身瑟瑟发抖,欲哭无泪”;而在沙尘暴的肆虐中,黄沙“顺着缝隙直往地窑窑里钻,满世界一片昏暗”,待沙尘暴结束后,“有十几户人家被大风掀去窑顶,这些人家哭天喊地,四下寻找被大风刮跑的东西,可惜那些东西早被刮得了无踪影”。
通过以上这类描绘,三线建设者们的生存困境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玉明钢铁厂的建设者们凭着一股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勇气和信心,成功完成了一场钢铁大会战,在戈壁和荒漠之上建起一座钢铁厂,为后方基地的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生铁,以青春和热血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玉明钢铁厂的顺利建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线精神的思想指导和力量支撑,这俨然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脉动。小说中玉明钢铁厂的建设历程,其实也是彼时众多大小三线建设的真实缩影,当年这些三线企业的创建条件基本一致,建设者们坚守在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中,经历了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极端艰苦条件,用血汗乃至生命建起一个个企业,逐渐改善了当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经济薄弱、科技文化落后等局面,所在地区也逐渐因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闻名。从众多的三线建设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早期工人艰苦创业的形象和精神,正是他们的激情付出和精诚奉献,方铸成了永载中华史册的三线精神,并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一起,被中宣部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可见三线建设对于当代中国历史和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可否认,无论岁月如何蹉跎,包括沂蒙儿女在内的众多三线建设者们,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于当今鼓舞更多人在推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闪光的高原》的品格力量最集中反映在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上。从集中精力建设玉明钢铁厂开始,一直到厂子成功转型发展,作品始终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力量,否则玉钢也不会荣列西北重要的钢铁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家与爱事业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情怀的支柱归根结底是对事业的执著,这是周华胜、常德、张德义等退伍军人的生命所系,他们并未将爱国视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以自我坚守去忠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去忠于为大多数人所默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却工作层面,生活中的玉明钢铁厂同样不乏爱国主义气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周华胜带领匡照明、刘大龙、金明顺等人,用石头堆了三米长三米宽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其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成为戈壁滩里朴素且珍贵的一处特殊景致。自从有了这四个大石头字之后,不仅玉钢的职工时常带着孩子来看石头字,就连外地的游客也会带着孩子来观赏,大人们对孩子反复讲述石头字的含义,此类爱国主义心声在书页间回荡着,自然会令作品的意蕴坚实又深远。
作者以一场新奇、精彩的文学实践,巧妙地将三线精神与沂蒙精神有机相融,使它们共同成为推动玉明钢铁厂工程建设大会战向前发展的动力,以期更好地彰显我们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玉明钢铁厂的初期建设直至生产发展阶段,皆可感受到三线精神和沂蒙精神的共融,这方面在男主人公周华胜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诸如,他对党无限忠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三线建设;始终爱岗敬业,为了不耽误工作甚至失去了给爱子看病的最佳时机,致使爱子早夭;替蒙古族同胞找到迷路的孩子,并与陕北民工合力营救落水儿童;把工资几乎都借给了从陕北到当地打工的马车老板,让其给摔坏腿的婆姨看病,自己则每天只吃一顿饭;多次看望长年居住在沙疙瘩公社的“此地人”贾二蛋全家;帮助当地的老羊馆孟大爷及其聋哑孙子,冒着暴风雪为祖孙俩找回自留羊,并且为断粮的他们送去粮食,等等。作品中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周华胜的妻子王秀英,作者倾情赋予了女主人公大量的笔墨,写出了她从沂蒙老区追随丈夫来到玉钢后的人生经历,其间很多经历特别打动人。比如,她到华建二处的建筑队干扎钢筋的临时活,“残酷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很快让王秀英裸露在外的肌肤变得惨不忍睹。她的脸接连褪掉好几层皮,反复起皮掉渣。她的手指和嘴唇裂开血口子又疼又痒,双手每天红肿着,特别是拿绑扎钩的右手磨出了血泡”。当她所在的建筑队撤离玉钢后,她又来到高炉的铁块队拉铁块,将六十多斤重的面包铁抱到排子车上,而后跟工友们合力推到指定场地,她的胸脯很快被铁块磨出一道道血痕。等等。此外,小说还写出王秀英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她把白面、鸡蛋和饭菜送到武装部,配合武装部慰问北京军给水团的官兵们,面对部队官兵的婉言谢绝,她上前对高个子连长说:“连长,你看看你们,一个个黑瘦黑瘦的,很令人心疼。爱护军队是老百姓应尽之责,如果你们不收东西,会令我们心里更难受。”短短几句话,便将沂蒙人民爱护人民军队的心声传递开来。
李毅然之所以将沂蒙精神融入作品中,或许与其父亲那辈的退伍兵及其家属支援边疆建设有关,但最主要的还在于她有颗对齐鲁大地、对沂蒙家乡的赤子之心,也正是在这种思绪的导引下,她在万般笔意中真实再现了沂蒙儿女为边疆繁荣和民族团结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着力拓展了沂蒙精神的传承时空,使得沂蒙精神联同三线精神一起,共同熠熠闪耀于遥远的边疆地区。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