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卫士——塞罕坝机械林场
作者——萧世义
2024年7月初我和家人离开闷热的京城,驱车北上行程400多公里,来到著名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我们住的是民宿,在总场附近建有一处处整齐的小院,房舍整洁敞亮,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气候凉爽宜人,早晚要着春秋装,晚上睡觉需盖棉被。早晚凉风一吹真有点深秋的感觉。总场已经建成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商铺饭店鳞次栉比、游客如织的繁华小镇。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建了不少大型宾馆。这里饭馆里的饭菜品种花样繁多,应有尽有,总能找到你喜欢吃的饭菜。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展览馆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主题为“艰苦创业”,以时间为序,结合人物故事,展示塞罕坝林场从一棵松到一片林地艰苦创业的历程。第二展厅的主题为“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几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新发展,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及其示范作用。第三展厅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从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展示林场绿色发展情况。第四展厅主题为“生态文明”,展示新时代塞罕坝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和远景规划。最让人难忘的是第一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在5D沉浸式体验厅里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大屏幕立体电影《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面宏大,颜色艳丽,广袤碧绿的草原,五彩缤纷的野花,高大茂密的松林,神秘浪漫的白桦树,湛蓝的天空挂着朵朵白云,成群的牛羊在碧绿的草原上漫步、觅食,此情此景真是美不胜收啊!
塞罕坝地区的景点很多,神秘的太阳湖、月亮湖、七星湖像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这片锦绣大地上,这里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常年泉水喷涌,清流不断。乌兰布统的故事更多,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外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据说,当年康熙帝平叛葛尔丹的古战场就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康熙的点将台。
“赛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陵”。塞罕坝地处河北省的最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海拔1010——1939.9米,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年降雨量479毫米。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0万亩,林地面积115.1万亩,林木蓄储量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百万亩林海筑起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北京近年春季沙尘天数大幅度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84亿立方米,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人们形象的把它称为水库、氧库、钱库、生态库。它有效改善了区域小气候,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平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降雨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79毫米。
塞罕坝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曾是森林茂密,草原广袤,鸟语花香,野兽出没的天然牧场和皇家狩猎场地。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到建国初期,已经成为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面对“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林业部在此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奋斗,三代塞罕坝人在这片风大寒冷、人迹罕至的塞外高原上成功营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重新修复了森林、草甸、湿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有效地阻止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成为京津地区的水源卫士、绿色生态屏障,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林场提供技术,带动周边区域规模化造林445万亩,有力推动了三北防护造林、太行山绿化攻坚,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带动周边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多种业态,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周边发展生态苗木基地10余万亩,苗木总价值7亿多元。为当地群众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

由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赢得了世人的关注,荣誉称号接踵而来。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称号;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7年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地球卫士奖”;2019年被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等9部委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称号;2021年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土地生命奖”;2021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林场调研,并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如今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是今非昔比,完全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在电脑上就能轻而易举的了解到整个林区的全部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利用无人机监视林区的火情及其它自然灾害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有效保障了林区的安全。按照规划,塞罕坝要建成森林、草甸、湿地相结合,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分布的自然生态景观。
几年前,我看过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该剧就是以塞罕坝造林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讲述了20 世纪60年代,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中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组成开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2020年9月28日该剧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这部电视剧使我最受感动的是,一群刚刚离开校门和父母的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住草窝子、地窨子,啃窝头,喝冷水,他们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使人、树在塞罕坝扎下根,生枝散叶,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才。老场长、冯程、覃雪梅的名字和他(她)们的光辉形象永远记在我们心中,塞罕坝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她)们铸就的塞罕坝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萧世义,河北正定人,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副厅(局)级退休干部、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萧世义诗文集》《萧世义书画集》主编《×x工作概论》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在各类媒体发表诗词、散文、随笔等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