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六:
桑椹——小家碧玉别样俏
春天莺飞草长、花开烂漫,人们闻着花香、赏着五彩花艳、闭目细品着来到了春末夏初,该到采摘鲜果的时候了!每年樱桃的这一抹亮红宣告京郊果品采摘季的开始后,咱们北京郊区还有许多象蓝莓、桑葚、杏、李、无花果、树莓等小果类纷纷挂满枝头,正是樱桃春果第一枝,紧随的小家碧玉别样俏。

桑椹,堪称水果家族中的小家碧玉。虽说一年中露面很短,但却在“昙花一现”中绽尽芬芳;别看生来小模小样,却也婀娜多姿,独具风味。沐浴着和煦的春风,站在街头的小摊前,手捧一角或紫、或红、或白的桑椹,如同捧着一颗颗晶莹的彩珠;用指尖拈起一粒放进嘴里,一缕清甜直沁心牌;待到所有的桑椹下肚,舔着嘴角残留的甜汁,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桑椹自古以来就是贡品。现如今,生活好了,讲究尝鲜,桑椹的身价更是高了起来。吃腻了大众化水果的人们,越发渴望桑椹的娇嫩和鲜美。试想ー下,踏青时节,穿行于婆娑的桑树间,尽情玩耍品味那红如玛瑙、白如脂玉的串串“彩珠”,再拣那最诱人的桑果带回给亲朋好友分享,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要吃最好的桑椹,不用跑远,北京就有。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兴安定镇的前野厂村,现在也叫北京御林古桑园,为无公害认证果园。村里人对这片古桑园还辈辈留传下一个故事“相传西汉未年,王莽篡位,东宫太子刘秀起兵讨伐王莽,兵败幽州,孤身ー人,负伤落魄于今北京大兴前野厂村的桑林中三十余天,靠吃桑椹养好了伤,后被其手下大将邓羽接回。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曾封救其性命的桑树为王。至今,安定镇前野厂、高店村一带的古桑园仍保存完好,其中最为古老的大树,干径约一米左右,所产桑椹曾作为贡品。

桑树为桑科桑属落叶乔木,原产中国。常言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而桑,几乎同这五千年的起始共存。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我国文字起源甲骨残片中,就已经有了“桑”的象形。在浙江钱山漾地区出土的一批丝织品也被估计为五千年前的遗物,种种证据都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原始社会中就存在桑蚕纺织技术,故而蚕桑文化和种植桑树的历史在理论上应更加久远。桑对于中国人还有着非凡的人文意义,它在同古代劳动人们走过漫长历史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积淀--瑰宝丝绸、生火做饭、房屋建造、造纸、舟车马鞍和传说神话--桑文化渗透着炎黄子孙从物质基础的衣食住行到思想形态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桑树的作用主要是采叶养蚕,至今,北宋张俞的五言诗【蚕妇】仍广为传唱“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相形之下,以食果为主的果桑的栽培一直不被重视。倒不是人们不知桑椹的好处,主要因其不耐储运,无法大面积生产而受冷落。

2000年以后北京市果树主管部门倡导果园观光经济以来,引发了人们对名优果桑的栽培热情。北京自产和引种的桑树主要有三类,即鸡桑,又名小叶桑,各区县均有栽培;华桑,只在北海公园等少数地方有;蒙桑,又名刺叶桑、岩桑,在门头沟区妙峰山、百花山和房山区上方山以及昌平、密云、平谷等地有栽培。

桑树极为抗旱、耐瘠薄,是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优选树种。因此,大兴安定镇上千亩古桑园得以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