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以来,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联手,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支持下,开展系列活动,宣传推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进一步提高了洪泽古灌区知名度,并扩大了社会影响。 7月6日至12日,河海大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科普宣传项目组(以下称项目组)一行九人,应淮安洪泽区水利局、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来洪泽湖区,考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悠久历史文化,良好生态环境,并联合召开科普宣传研讨会,回顾以往,强化共识,规划未来,携手打造洪泽特色文化品牌,得到多方好评。
项目组在洪泽区期间,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向河海大学项目组成员介绍了洪泽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江苏省水利厅洪泽湖工程管理处教授级高级研究员、水利史专家张敏科长向项目组成员介绍了洪泽古灌溉的历史文化沿革,灌区范围,重要作用,申遗概况。项目组成员考察了洪泽湖大堤、高良涧进水闸、三河闸等洪泽古灌区骨干工程,走访了当地群众和前来观光的游客,掌握了一批第一手资料。
7月8日上午,河海大学农业科学和工程学院、洪泽区水利局、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科普宣传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遗产专委会会员张敏、夏宝国,河海大学教授陈丹,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文史专家王海洋、孙玉清、蒋厚健、陈凯、王生标,河海大学项目组成员李俊苹、王子琪、余怡璠、宋启良、姜雯馨、王瑾妍、李萌、刘思颖、郭怀之、闫雨桐、赵琳娜,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相关人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部分特聘研究员分别与会研讨或参加书面研讨。洪泽区人大环璄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水利局原局长袁安全强调“洪泽古灌区申遗成功,是以洪泽为主体,独立申遗成功的世界遗产,增强了洪泽人的文化自信,显示洪泽湖文化底蕴极其深厚,魅力十分强大”。特别值得一的是著名水利史专家、文化学者、中国水利报原副总编辑、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教授张卫东先生接到本次研讨会组织者之一夏宝国的报告后,致信研讨活动,全文如下:
“致敬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湖大堤历史悠久的洪泽湖大堤是世界级水利遗产,她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江苏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将来,她也当得起更多的世界级遗产和国家级水利遗产桂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成功创立,是中国水利专家、时任世界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高占义教授和中国水利史专家谭徐明教授等人对全人类灌溉遗产保护事业所作的开创性贡献(倡议),该倡议极具战略眼光,符合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赢得了世界灌溉排水委员会全体委员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农业文明大国的全面支持。10年来,包括江苏洪泽湖古灌区在内的中国34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申遗成功,成功地树立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崇高形象,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对古代水利工程的热情关注,有效地促进了全中国各地灌溉工程遗产乃至所有类型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2009年,张卫东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洪泽湖水库的行成——及十七世纪以前的洪泽湖水利》,此书对中国运河淮扬段、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申报世界遗产,对洪泽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遗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持。
这次他又高瞻远瞩,对洪泽湖大堤高度评价,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中国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表示,河海大学项目组成员因课题项目需要,可随时与其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科普选产宣传,提升其影响力,推动优秀文化传承。本次研讨活动是还得到了洪泽区委宣传部、区政协文史委的支持,是洪泽区重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宣传的典型。近年来,洪泽区先后12此举办讲座,三次举办书画活动,在央视、新华社、新华日报等媒体上宣传报道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目前,洪泽古灌区的宣传已纳入洪泽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