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孟国泰先生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中,提出了教育的“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对于“智乐”的内容,他是这样表述的:注意集中、观察敏锐、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现就“智乐”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十二)——换着角度看,世界真奇妙。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和内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去看,会有不同认知、见解和诠释。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皆是因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孟国泰先生说:相同的脑袋,不同的想法;相同的眼睛,不同的看法;相同的耳朵,不同的听法;相同的人生,不同的活法。当你变换着角度去看世界时,你会看到世界的无比奇妙和丰富内涵。
有一幅漫画,很有意思,你正着看时,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哭脸,但当你倒过来看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人的笑脸。把漫画倒过来看,哭脸怎么会变戏法般地换成了笑脸呢?
一个画家给我解释说,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到的效果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在你伤心得要哭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倒过来想想,倒过来看看,说不定,会改变你的心境。
不是吗?经历失败,遭受挫折,本是令你哭、令你伤心的事。但如果说,每一次成功,都要经历十次失败和挫折,那么你所经受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不都是在向成功靠近一步吗?这样倒过来一看,失败和挫折不就成了人生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
哭是倒过来的笑。一个懂得把“哭”倒过来看一看的人,一定是一个睿智的人,一个懂得化悲为喜的人,一个懂得把住人生快乐和幸福的人。
两个相邻的人,看似离得最近,但这个“离得最近”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两人必须相向而行。如果两人相背而行,就会从离得最近的人变成离得最远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两个相邻的人相背而行,他们相距的距离就是地球的一圈。这样一来,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两个本来相距最近的人,变成了两个相距最远的人。
所以,当我们有爱要倾诉,有恨要化解,我们应选择的正确姿态是:敞开胸怀,迎面向对方跨出富有诚意的脚步,让爱贴得更近,让恨稀释消融;而不是相背而行,让爱越离越远,让恨越走越深。
两个人离得很远时,一方为了让另一方听见,必须大声喊出来。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大声喊出来,那就是两个人在争执的时候。两个人在争执的时候,离得并不远,有时是面对面、身靠身,为什么还要大声喊出来呢?难道对方听不见吗?那一定是两个人的距离远了,当然不是空间的距离隔得远了,而是心里的距离隔得远了。
当你向你的同事、朋友、亲人大声喊出来时,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心是不是离他们远了?
《世说新语·夙慧》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元帝时,元帝问他才刚几岁的儿子明帝,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说,太阳远,因为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里来。第二天,元帝为了炫耀儿子明帝的聪明,当着群臣的面又问儿子,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可这次明帝却回答说,长安远。元帝不悦,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一天一变?明帝说,因为太阳看得见,而长安看不见。元帝前后问了同一个问题,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可明帝的回答,答案却前后相反,但你能说这个明帝的回答有哪一次是错的吗?没有,分明前后的回答都是正确的。
同一个问题,前后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呢?那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明帝前一天是从腿脚“走到”的角度来判断距离的远近,而第二天是从眼睛“看到”的角度来辨别距离的远近。怪不得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在《题西林壁》中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诗中所写是谓苏轼的亲身体验:自己站立的位置不同,所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就不同。
所以,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甚至是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学会多角度地去看问题,多角度地去看这个世界,可以开阔我们的思维,扩充我们的心胸,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和乐观的心态,辩证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