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快乐、狂野与成长巧妙融合
——周龙岗散文《无羁的童年》赏析
作者:曹权利
一、原文试读
《无羁的童年》的开篇,犹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童年世界。作者从李强的《疏瓜之东西南北》(注)中获得灵感,巧妙地以他人的文字为引子,轻轻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这种开篇手法,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更体现了其对童年记忆的珍视与回味。
作者直言“童年的回忆总是有话题的”,这句话既是对童年回忆的一种肯定,也隐含了对那段时光的无限怀念。接着,通过提及“灰色记忆”,作者巧妙地引出了童年中那些或许不那么光彩,但同样重要的记忆。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童年回忆的全面认识,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身童年记忆的共鸣与思考。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童年回忆的理解,认为即便是那些所谓的“丢人”和“不光彩”的记忆,只要没有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造成危害,都应该被视为美好的回忆。这种观念,既体现了作者对于童年回忆的宽容与接纳,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阳光和果香的午后。大扫除后的轻松,与同伴们的默契约定,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他们不是去“偷”,而是去“尝”,这种微妙的用词,既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又巧妙地避开了道德上的指责,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作者对于童年记忆的描绘,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情感内涵。他们之所以“偷”,并非出于贪婪或恶意,而是因为那个年龄段的纯真和对未知的渴望。这种对未知的探索,对自由的追求,正是童年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童年的“偷苹果”与成年后的同学聚会、回乡探亲等场景相对比,突显出童年时光的无价和美好。
天色尚早,孩子们在山包上打扑克,然而这仅仅是前奏,真正的戏码在夜幕降临时上演。夜色如墨,孩子们褪去长裤,以草茎为绳,裤腿扎起,作为简易的背包,向果园进发。这种简单而机智的装备,既体现了孩子们的智慧,也暗示了他们冒险的决心。穿过玉米地时,叶子划过肌肤的痛感,是成长的痛,也是成长的记忆。
果园中的冒险,更是充满了童真与刺激。孩子们或上树摘果,或深入果园寻找更甜的果实。这一刻,他们忘却了世界的规则,只有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然而,随着狗吠声和张爷爷的喊叫,这场冒险被突如其来的惊吓打断。
几个同学为了躲避张爷爷的追赶,纷纷逃窜,而“我”却因一时无法下树而焦急。这种对细节的捕捉,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也让读者更加贴近童年时的那份纯真与快乐。
随后,当“我”得意地出现在汇合地点时,结巴同学的急切与担忧,以及同伴们看到“战利品”时的喜悦,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这些描写不仅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感受到了孩子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而最后,孩子们将苹果藏在草垛里,并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一起享用,更是将这份快乐延续了下去。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正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
张爷爷的审视,如同乡村的古老传统,严肃而又不失温情。他的目光仿佛能看穿孩子们的心事,让孩子们在短暂的惊慌之后,感受到的是长辈的关爱与提醒。他的话语,虽严厉却满含爱意,如同古训般,告诫孩子们在享受自由与冒险的同时,也要警惕未知的危险。
童年的回忆,往往与食物紧密相连。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孩子们对水果的渴望,以及他们对野山桃的采摘与品尝,展现了乡村孩子对自然的亲近与依赖。而母亲对桃子的处理,更是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智慧与温馨。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同样构成了孩子们童年最宝贵的记忆。
夏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千河岸边,将童年的时光镀上了一层金黄。这段文字,如同油画般细腻,将读者带入了那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孩童世界。
作者巧妙地利用时间节点“精上午”,描绘了乡间的宁静与孩子们的活跃。这不仅是孩子们“作案”的最佳时机,更是他们自由探索、放飞自我的时刻。乡间的迷信与禁忌,在孩子们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尽情享受夏日的清凉与欢乐。
菜园子里的西红柿和地黄瓜,不仅是孩子们的目标,更是他们童年记忆的符号。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爬行到西红柿地边后,把背心的下摆塞进裤头腰间”,作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孩子们在夏日午后的狡黠与快乐。同时,对地黄瓜的寻找过程,也展现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与好奇。
文章中的豌豆,不仅仅是牲口的补品,更是连接人与自然、劳作与生活的纽带。通过豌豆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缩影,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饲养员的高待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人们对勤劳与技能的尊重。
作者巧妙地将潜伏、夜袭等电影元素融入童年的冒险故事中,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这种冒险生活,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刺激与快乐,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成长与担当。
豌豆,在作者笔下,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童年时期的一种追求和乐趣。孩子们对豌豆的渴望,犹如对自由、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他们策划的偷豌豆行动,充满了孩童特有的狡黠和勇气,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食物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在描述偷豌豆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使原本简单的偷窃行为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也展现了孩子们的聪明和机智。同时,作者通过对看管老爷爷的描绘,以及孩子们对此的反应,展现了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冲突和融合。
老爷爷的无效恐吓和孩子们的偃旗息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是对孩子们行为的限制,更是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教育和引导。通过这段经历,孩子们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也明白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作者巧妙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和社会氛围。母亲的检讨发言,充满了对毛主席语录的引用,这既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也体现了人们在高压政治下的无奈与妥协。她的发言试图将摘豌豆的行为与阶级斗争、毛主席的教导相联系,试图通过自我批评来减轻责任,但队长的打断和纠正,无疑更加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严格规训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文章中的“我们”并没有真正摘取多少豌豆,更多的是在享受与豌豆爷爷“玩”的乐趣,这种游戏式的“戏弄”带有一种儿童特有的天真与无畏。然而,这种天真无邪的行为却被冠以“阶级斗争”的高度,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荒诞。饲养员的孙子可以光明正大地吃着炒熟的豌豆,这种对比让“我”感到迷茫与不解,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物资匮乏与获取方式不同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写对米花的期待和享受,展现了童年时代对零食的渴望和珍视。一毛钱一袋的米花,在当时已然是难得的珍品,更何况是独享一整袋的奢侈。这种对食物的珍视,不仅是因为稀少,更是因为它承载了童年时代的幸福和满足。
“一边跟着父亲走,一边用手抓一点,攥在手心用舌头舔着吃”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吃米花时的满足与快乐。这种简单的幸福,正是童年时代的真实写照。与现在孩子们琳琅满目的零食相比,那时的孩子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作者以“山里的孩子,天性就比较散漫”为起点,揭示了孩子们不受拘束、自由奔放的性格。这种性格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山间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风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行为不受世俗规矩的约束,他们的快乐简单而纯粹。
作者借用了贾平凹《丑石》中的名言,将童年的“丑事”与“美”相联系,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珍视与怀念。这里的“丑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错误,而是孩子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天真与无畏。这些“丑事”,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记忆。
“爱山里从小一起玩过、干过丑事的小伙伴”,这一句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童年的我们,或许曾调皮捣蛋,或许曾做过许多让大人们头疼的“丑事”,但那些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因为那是最真实、最纯真的自己,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利益的纠葛,只有纯真的友谊和无尽的欢乐。
“一旦相遇,一句乡音,依然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暖,那样的依依不舍”,这一句更是触动了人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沧桑,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对童年的回忆,都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一句乡音,就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久违的亲切和温暖,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拘无束的童年。
二、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写作的璀璨瑰宝
周龙岗的这篇散文以其自由灵活、真挚质朴的特性,独树一帜。究其原因,就在作者自由挥洒的笔墨之间,对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它不仅是《无羁的童年》这篇散文情感的源泉,更是作者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呼唤。
作者笔下,童年是人生中最纯净、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天真烂漫的笑脸、毫无顾忌的偷、无忧无虑的嬉戏、纯真无邪的友情,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记忆的夜空中。在《无羁的童年》写作中,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窗户,让读者能够窥见作者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
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让散文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童年的喜怒哀乐,是人生中最为真实、最为直接的情感体验。在《无羁的童年》中,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的细致描绘,将那些或喜或悲、惊或吓,忧或乐的瞬间,一 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情感的流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只需真挚的笔触,便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同时,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也为《无羁的童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童年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的挖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那个社会的特点,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让《无羁的童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再现,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或调皮捣蛋或聪明伶俐或天真无邪,都成为散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让散文更加生动有趣,更让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他通过对儿时乐园百草园的细腻描绘,以及随后对三味书屋求学经历的叙述,不仅展现了从无忧无虑到开始接受知识教育的转变,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对童年记忆的挖掘,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层次,更使得整篇散文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再来看杨绛的《我们仨》,她以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共同度过的那些温馨而艰辛的岁月。在回忆童年的部分,她不仅记录了与家人的点滴趣事,更通过这些回忆,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与相互扶持的精神。这种对童年记忆的挖掘,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情感感染力,更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重要性。
然而,要想在散文中深度挖掘童年记忆,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考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精湛的写作技巧。只有那些能够真正走进自己内心、触摸到心灵深处的人,才能够将那些看似琐碎、平淡的童年记忆,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散文作品。周龙岗在此文做到了!
看得出来, 在《无羁的童年》写作中,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深度挖掘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它让作者能够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无尽的魅力和温暖。因此,我们应该珍视那些美好的童年记忆,用我们的笔触去描绘它、去挖掘它、去传承它,让它在散文的世界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注:《蔬瓜之东西南北》凤翔区作家协会公众号“雍州文学》主编李强 2018年06月11日 发表在
“时光捡漏”有关儿时记忆的文慧。
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审核:杨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