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晨水岸,你能听到日月经天般的号子声。
倘若没有惊天动地的号子声,如何唤醒沉睡的清江浦?
这是1415年以后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是真实的、清晰的。
这条河,本身就是一条龙,是被人唤醒的龙。
此龙与彼龙不一般,她性格温顺,飘起船舶,就是一部水灵灵的童话。
徘徊徜徉的地方,正是当年清江浦督造船厂的所在。
象征地看,清江浦,正像帝国航船上的一条刚毅坚硬的龙骨,铮铮然,巍巍然,在三千里运河线上支撑起明清两朝的江山社稷,成就国家伟业。
她的舰身凝聚着帝国的骄傲,她的桅杆升起远航的希望,她的身躯承载漕粮的重荷,她的舰首即将划开雪浪,奔赴三千里航程,去一写跌宕起伏的豪放诗篇。
龙骨,为国之重器。
站立河岸上,远眺景致。即如眺望一部大片,恢弘俪景,渐次叠来,映入眼帘。并非虚夸,此是真情真景。
行走在大河之畔,寻找当年遗迹,委实太难。
要是时光倒流一百多年,你走近这片水土,就能看见她惊天动地的模样。
站在水岸上看,这船厂委实太大了,方圆40里,80个造船分厂排铺开来,放眼望去,皆是厂棚的天下。
“厂地界山阳、清河二县之间,东西去县各三十里,在宋、元为沙河。永乐初,平江伯陈公瑄督漕,查闲旷之地,建盖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之所。其地南枕运河,淮水萦回,钵池环拱,肆烟津树,映带帆樯,亦淮南之形胜也。”①
这里有着大漕船的童年、青年和老年,她正往返于长河精神的此岸与彼岸。抬起头,目光穿透原始的回音,船帮上水波纹的亲吻,她是载渡整个华夏的“诺亚方舟”。
水声如童谣,自船每一寸钉板唱起。
漕船无言、大地无言,任漕船上千年的水声,蔓延成我们的福音。
漕船,看着你扬起的巨帆,那是一张朝向太阳的面孔,那是一只聆听月色的耳朵,听日月行天,听潮起潮落……
清江浦作为明清时代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天时不如地利,此时便能看出其份量。
《明成祖实录》中记载: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造海船数达2735艘,仅永乐三年就造了1273艘。性能最为优良的是“福船”。
漕运为内河航运,能造“福船”,自然也能造漕船。
漕督替皇家负责督造这些船只。
明朝的官家船只,一般为马快船。
马船负责运输马匹,快船负责运输军队,合称为马快船。
马快船,隶属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
其实,马船最初是供海外属国进贡使者乘坐的船,总共有81艘,雇用20360名水手驾驶。
快船,作为水师部队后勤支援,总数在750艘到958艘之间。
无论是首创者陈瑄,还是后来继任者,都非常清楚漕船对于漕运的意义。因而他们的目光从大运河上行驶的船只上移开来,移到运河之畔的造船厂,并把目光凝视在斧凿声起落的厂棚上。
漕运诞生后,无论是马船还是快船,都被用来为宫廷服务,为宫廷运输物资和生活用品。负责马船和快船的士兵,来自南京附近卫所;而负责派遣士兵的,则是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②
此外,工部也拥有30到60艘称为“黄船”的船只。黄船虽然被用来供皇帝使用,但大多数时间,也被用来运输贡品。它们不同于兵部管理的船只,因为它们所运输的物品,诸如龙袍,通常供皇帝个人享用。
船坞管理由清江浦工部侍郎负责。
工部侍郎最主要的职责是——打造运输漕粮的船只;同时还要督管河道畅通,管好黄河上5座水闸。
朝阳初升,胭脂色的暖光将大河映红,鲜鲜然,嫣嫣然。
河流沿岸,厂棚逶迤,历历可观。
阳光下,船台上,第一艘漕船正在打造。走出南方烟瘴荒莽之地的圆木,在工匠们手中变成一块块雪白的楠木板材,变成大桅木、二桅木、栈板、梁头、龙口、船底、使风梁……
这些巨大粗圆的木料从江西、湖南、四川的大山里长途跋涉而来,一根根原木堆在一起,像平底兀然而立的山峰,衍接着一个国家生存的希望,凝聚着朝廷、民生的生死荣辱、命运起伏,命中注定与大江大河、大海大洋连在一起。
唐宋以来,淮安接淮、连江、通海。
湖环河绕、水网纵横,丰饶的舟楫之利,促进了船舶制造业发展,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分布着许多官属小船厂和私人造船作坊。
清江船厂,每年修造船只数千艘,“三代以下,国用之资莫大于漕运,漕运之器莫大于舟楫”。③
此后,这里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内河船厂——清江督造船厂。
金丝楠木来源于深山老林、原始森林。开采与搬运,即是百姓的巨大负担。
清风吹来,河面荡起涟漪。
从南方运来的巨大楠木,堆积成山。
金丝楠木,为亚热带樟科常绿大乔木,最高可达30余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楠木一般有金丝楠木、香楠、水楠三种。
《博物要览》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楠木至美者。”
金丝楠是楠木中上佳品。木质纹理显现金丝闪烁,光亮璀璨,精美异常,水不能浸,蚁不能穴,金丝楠大多出于川蜀深山中,且数量稀少,价格堪比黄金。
楠木中级别最高的门类,“至美者”,金丝楠木珍贵异常!但它最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至美”。“内在往往要比外表重要得多”,在金丝楠木身上,这一点恰恰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金丝楠木,“大器晚成”,使它无比珍贵。
一棵金丝楠木,不算上最初萌芽生长的时间,光是黄金生长阶段就需要上百年,而成为栋梁之才则需要两百年以上,甚至更久。
在这样苛刻的成材要求下,金丝楠木的数量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既然少,那自然贵。可以说,这样的物品,寻常人家终其一生都用不起。
金丝楠木的价值更在于“水不能浸,蚁不能穴”。据《五杂俎》中记载:“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抗腐性好,可保生肉不腐,那尸体自然也可以,这样的功效才是金丝楠木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看到明朝皇陵里的楠木殿。
金丝楠木,是古代建造皇宫和帝陵主要用料,木料贵重,质地坚硬,耐腐蚀,且有香味。金丝楠木长在那难于攀登、且有毒蛇猛兽、瘴气蚊虫的峭壁上,砍伐极难。自秦汉始,朝廷就对金丝楠木大量采伐,这使得原本就罕见的金丝楠木少之甚少,只在“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才有。
“采运之夫,历险而渡泸,触瘴死者积尸遍野。”当树木砍伐完成后,便用人工将木料沿着先前修好的路,拖到江河之滨,待来年二三月水涨季节,再把巨木推进江河中,跟着滔滔江水顺流而下。
嘉靖二十年五月,礼部尚书严嵩,对大木运输陈奏:“今独材木为难。盖巨木产自湖广、四川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几转历,而后可达水次,又溯江万里而后达京师。水陆运转岁月难计。”④
造漕船,船之龙骨,非楠木不能。
因金丝楠难以为继,有时只能以香楠木代替。
香楠微微带紫,香味浓郁持续,因此得名。
它的纹理美观,材质没有金丝楠细腻,但也算上等之材。
乘坐邮轮,航行在波罗的海中,宛如驶入碧水画卷。
曾在挪威登上一艘豪华邮轮,去瑞典斯德哥尔摩。
这里可是维京海盗的故乡。
维京人善使船,是技术精湛的航海家,足迹遍及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波罗的海的一座座岛屿,如翡翠般镶嵌在大海中,景色壮阔,海水湛蓝。但见舟楫相渡,穿梭于岛屿与峡谷中,鸣笛破浪,雪涛奔流,其景豪壮。
大船,犹如海上宫殿。只有乘上大船,才能体会到在水上如履平地的感觉。在晚霞辉映下,美丽海湾泛着金光,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又和谐。
这湾里,是波罗的海的海水。
大船悠悠,行驶在海湾里,往两岸风光,田园秀丽。
看晚霞落日,慢慢沉入海中。
船,是人类社会一项重大的物质创造。船是人与故乡的纽带,如果没有这船,真不知对家园故土的爱有这般千丝万缕的情结。
千层雪涛,船随浪浮。人心也随船的摇摆,起伏跌宕。人坐船中,恍若一梦。观海水苍茫,滔滔流去,只因沧海浩渺,而无法想见,心中只有清澈,而无乱流和漩涡,只有船载着人,在淼淼光阴中于涛声中流过。
船,即是人的情感慰藉的承载体和通行器。
人与船的情感,由此可见。
龙骨之重要,犹如人之脊梁。顶天立地、负重前行,均靠这根不倒的脊梁。
但计料修造,皆受清江督造总厂监管指导。
内河漕运浅船,绝大部分在清江督造船厂制造维修。
清江浦督造船厂,造船技艺在全国领先。
江南各类漕船,都送到这里“修理。”这个“修”不仅是维修的“修”,更是改装、装修的“修”。
无论造船、还是修船,都离不了“龙骨”、“水密隔舱”、“榫卯结构”、“桅杆”、“披水板”、“舵”这些最重要的船体结构。
龙骨,通常是船壳第一个被建造的部分。“以龙骨搭配,御龙而行”。
龙骨重要,犹如最大的鱼骨主干,龙骨,是船底中部沿船长方向一根结实的大木头,从船体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纵向成形,再用横向船肋加固,连接船首和船尾,直通艏柱。
龙骨,是船舶最重要承重结构,好似挺立的脊梁,承受船体纵向弯曲力矩,保证船舶结构强度。
龙骨扩大了船的侧面面积,提高了船在水中的并联阻抗,龙骨得到骨架斜撑支持,防止了侧风转向,这对逆风航行、船重稳定尤为重要,能减少船体倾斜或反向转动。
明以后,均沿袭宋代造船技术,如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
在龙骨架构上,还有旁龙骨——龙骨两侧纵向构件,承受部分纵向弯曲力矩,提高船体承受外力强度。
肋骨——船体内横向构件。它承受横向水压力,保持船体几何形状。
龙筋——船体两侧纵向构件。它和肋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以便固定船侧板,并能增大船体结构强度。
船壳板——船壳板包括船侧板和船底板。船体承受纵向弯曲力、水压力、波浪冲击力等各种外力,首先作用在船壳板上。
海船船体,还需装有舭龙骨,它是装在船侧和船底交界的一种纵向构件,能减弱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摇摆。
船首柱和船尾柱——下连龙骨,能增强船体承受波浪冲击力和水压力,还能承受纵向碰撞。
山东大运河出土的漕船,根根龙骨历历在目。
安放龙骨,是造船环节中最重要的节点。
造船厂在建造船舶时,为祈求船舶好运,都会在船舶铺设龙骨时,举行安放龙骨仪式。正式开造,需大喜大庆,以重要礼仪恭敬对待。常规要放鞭炮,挂红绸,吹出声响。
高高的船台架上,威武的龙骨张开粗大的架子。
仪式一样不能少:献猪头、摆祭台,鸣锣击鼓,焚香叩拜,念念有词,气势恢宏。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放置“龙眼”。
“龙眼”就是银钱,有“开眼见财”吉祥之意。
为船装上眼睛,船就会像龙一样在水里畅游。
在铺设龙骨时,厂方会将一枚崭新的银元宝,放在龙骨下面。据说会给船带来好运,这是造船厂最重要的祈福仪式。
人人脸上都是笑意,笑成一朵花。
工部分司主事一干人等都前来庆贺,行大礼、鸣炮奏乐,声震大河……
龙骨入槽,是个重要仪式。犹如房屋架梁。以经典铺设、以盛典庆贺,已成行业习俗。
安放仪式开始了,粗大麻绳系在骨架上,众人拉扯麻绳,将龙骨拉到正位入槽。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一气呵成,必须有多年造船经验的老师傅带领,才能完成。
有白发飘然的领头工匠喊出号子:
天打雷,虎生威,
凤点头,龙摆尾,
拉起来哦、欧嗨嗨呀——
哼吆嘿吆、哼吆吭吆——
哼吆嘿吆、哼吆吭吆——
大家跟着和,每人脸上都筋暴暴地嘶喊,力气使到极点。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就凭这股猛劲,一口气到底,中途不能歇,龙骨才能入槽到位。
一时间,号子声高亢激扬,粗犷有力,喊得激浪腾空,怦然心动,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喊得人力气倍增,浑身愉悦,通体快意。脊梁上的汗珠如雨滚落,呲呲地落在岸边的地上……
安装龙骨后,接下来,船工按照程序,就将安装肋骨框,形成网状结构;做水密隔舱、装配外板;安装桅杆、舵、披水板等……
为让船板防腐,保证船体经久耐用,船必须上油五遍,新船油好后,经过一段时间,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
一般情况是这样的:漕船在正式启航前两个月,干船坞被蓄上水,接近完成的船体泊出船坞外,在码头进行最后测试和收尾工作。然后到河上进行试航,以检测船舶是否适航。试航后,船舶将靠泊在船厂码头,在那里完成最终的装修和测试。
一条条轨道通向大河,那是一座座船台连接大河的通道。
就像一位待嫁姑娘一样,船头静静地披上红布,等待新船的交付,这又将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一座城池因漕运而兴盛,是国运昌隆,更是天意民心。淮水为乳,淮米为食,滋养哺育着一个个绵延不绝的朝代。
站在高处,凝望清江浦。
大河两岸,昔日闲旷之地,成为热闹非凡的繁盛之地。
夹河二十里,但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造船厂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永乐十二年(1414年),“令湖广造浅船二千只,岁于淮安仓支粮,运赴北京”⑥。
永乐十三年(1415年)“罢海运粮。命平江伯陈瑄于湖广、江西造平底浅船三千艘,以从河运,岁运三百余万石”⑦。
两年之间,造船数目就达到5000只,漕运规模的庞大及造船能力的发达。
漕运即由运河承担,河运能力则需大大增强。
明朝行驶在运河的漕船,一般为八九千艘至一万艘不等。
明天顺(1457至1464年)以后,规定为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五艘,漕军定员为十二万一千五百人。崇祯初年,漕船增加到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三艘,年运输量为四百万石左右,每艘船载量二、三百石不等。
如此大的船只需求量,加之船舶修理、损毁补充、添增,国家级造船厂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扛鼎重任。
朝廷之所以选在清江造船,背后的原因何在?
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清江、卫河船厂基础上,朝廷扩大规制,渐成为全国最大的两个造船中心。“其中卫河船厂位于临清州治之右,清江厂在淮安城西北”⑧,均位于濒河便利之地。
二厂所辖区域及造船比例为“南京直隶、江西、湖广、浙江各总里河浅船俱造于清江,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⑨。在清江、卫河设厂,皆因交通优越,商业发达,可为船厂提供原料、人工、技术支撑。
席书、朱家相在《漕船志》中说明:“长淮分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长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船厂之建,非但便于转输,实我国家一统之訏谟、万世之长计也”,说到底,还是由于清江浦位于大河黄金地带,地缘优势使中央政府便于管理、监督与控制。
“形胜当年百战收”,地理形胜,独占先机,使清江浦一举登高。
支撑国家的龙骨,终于耸立起坚硬的脊梁,立于大河之畔。
这副坚固的骨架,以承担重大责任与使命,为国效力。
这座城市的魅力因水而妩媚,因鼎盛而娇妍,皆是因为具有历史的份量与价值。这份量与价值如水波澜,任是挡不住的。
六百年前,这是我们最初的家园。
漕船无言,大河无言,千年流淌的水声,激荡成我们的铿锵心音。
天地玄黄,篝火消残,爬满皱纹的躯体,却孕育了精神的文明!
沉睡的大河,清醒的大河啊,任日月行天,潮起潮落,让我像孤寂虔诚的水手,泪流满面地守在你亘古的河道上;让我像登临漕船的稻米,别离大地的目光,永远守候伟大温顺的母性,跟随着大船,行驶在万千民夫挖开的河道上,南北往来,一路返回我们最初的家园。
面对这番景象,我的内心充满震颤,却无法用笔触把它们完整地写出来。
于是,我开始寻找历史的碎片,在漕船、漕河、漕督、漕标、漕图、漕志间,苦苦寻觅,试图像“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那些匠人们,小心翼翼地把一片片残缺不全的瓷片,拼成一只痕迹斑驳的明青花。
这是一颗虔诚心灵的颤动,这是一种泪流满面的崇拜,抒发的是一种狂热,对大河母性的热爱和赞美,对孕育文明的母亲的信仰。
一层层大潮雪浪,涌过来,退下去,复又涌上来。
似在一个个讲述此时此地神秘的故事,讲述地质演变与长长的历史。
水岸上,一架架龙骨朝天兀立。
彪悍龙骨,支撑起大船骨架。
犹如一具铮铮骨架,他们即将与大船甲板、船舷、桅杆、船舵、船首,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崭新的大河娇子。
掬起一捧大河之水,把身躯洗净,把灵魂洗净,之后,她用纯洁去迎接纯洁的日出。
等待日出的时刻,是庄严而神圣的。
【注释】
① 《漕船志·厂地》载:清江督造船厂共有京卫、中都、直隶、卫河四个总厂,下辖82分厂。
② 《明史》卷79页8;《龙江船厂志》卷1页3
③ 《明史·食货志》
④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八》
⑤ 《漕运通志》卷5《漕船表》杨宏 谢纯
⑥ 《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杨宏 谢纯
⑦ 《明史纪事本末》卷24《河漕转运》谷应泰
⑧ 《漕运通志》卷3《漕职表》杨宏 谢纯
⑨ 《漕船志》卷1《建置》席书 朱家相
晨曦微露,东方曙红。
河边上亮得更早,加快脚步朝河岸走去。
越走越觉得前面的景致不一般。
心里充满日出般的希望,朝前奔去。
奔到水岸,只见一幅巨大的景象在眼前铺展——
曙色中,霞染处,沿着运河水岸,一幢幢厂棚拔地而起,一片片船台耸立云天,一艘艘大船正在建造,工匠们如蚂蚁般蠕动,热火朝天,场面盛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是一部大片,仿若詹姆斯·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号》,这是一幅震惊世界的画面,不亚于“泰坦尼克号”建造场面。
这不是我的幻觉,而是陈瑄开凿清江浦之后的真实景象。
工匠们云集造船工场,为得是建造大漕船。国家命运的重负就沉甸甸地压在肩上。
清江督造船厂,为陈瑄所建。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3)因黄河决口南灌,大运河几乎全部停航。
明成祖命宋礼浚通会通河,兼治黄河,陈瑄开凿清江浦,筑四闸,造船厂,修粮仓,京杭大运河才真正全线贯通。
席书在《漕船志》叙中称:“慨我皇明,舟楫挽运,南北会通,盖刳木以来,未有今日之盛也。考惟天下大派,北则黄河,南则大江。自古建都者多于西北,漕舟所入,皆逆流而上。独我国家始都大江之东,继都黄河之北,适当二派会极入海之地,漕舟所入,皆顺流而东。此正万派朝宗,百川纳海,帝王之居,孰有壮于此哉!”
永乐初,平江伯陈公瑄督漕,肇建清江、卫河二厂,督造运船。旧传:永乐七年,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①
清江督造船厂位于淮安府山阳、清河二县间的运河沿岸,因濒临淮泗口(泗口又称清口),故以“清江”命名。东西与两县各三十里,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是造船之所。其地南枕运河,淮水萦回,钵池环拱,肆烟津树,映带帆樯,为淮南形胜。②
《漕船志》载,总厂在今淮安市中心清江闸一带,下设京卫、中都、直隶、卫河四个大厂。京卫厂有三十四个分厂、中都厂有十二个分厂、直隶厂十八个分厂、卫河厂十八个分厂,共八十二个分厂,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
这一巨大的活动场景,历时近400 年,这幅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清江浦河南岸——山阳、清河二县之间,宽阔的河岸上,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漕船生产基地、漕船制造厂、维修中心。
蓝天白云下,在东至山阳县城、西至清河县城各30里的河岸上,沿着高耸的河堤,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座座巨大的厂房、厂棚,总共四个大厂、八十个分厂,工匠、军工、牙役、客商、水手、手工艺者近万,厂房工棚延绵,一眼望不到边。
史载:厂区延绵运河南岸23华里,由东向西分布的具体位置是:
京卫厂辖34个分厂,东至头牌楼戚家沟(在移风闸西,东距板闸4里),西至都司庙(清隆桥南岸),总长六里;
卫河厂辖18个分厂,嘉靖初年,原临清卫河厂裁撤后,并入清江浦,利用原浙江船厂旧址,东至都司庙,西至部厂(即工部厂),长五里;
以上两总厂位于工部分司之东,又称东河厂或下厂。
中都厂辖12个分厂,东至黄泥岗,西至福兴闸(陈瑄建的福兴闸原在清江闸西五里,潘季驯改建于寿州厂,去清江闸十五里,此处当指前者),长五里;直隶厂辖18个分厂,东至福兴闸,西至韩信城,长七里。
两总厂,在工部分司以西,称西河厂或上厂。③
内河漕运浅船绝大部分在清江督造船厂制造维修,最高年份(嘉靖二十年)造船746只,平均每年约造船600余艘,修船数与之大致相当。
厂区延绵于运河南岸23华里。
这座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之一,集中了来自全国的6000多精良工匠;造船员工最多时拥有一万五千多人。
明代鼎盛时期,每年在清江浦打造的内河漕船和遮洋海船有约 600 艘之多,修船数与之大致相当。
从弘治三年(1490)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55年间,清江船厂共造漕船27332艘,其中最高年份(嘉靖二十年)造船746只,最低年份也造了390艘。④
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大海船,有一部分也是清江船厂所造。⑤
据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清江浦拆除龙汪闸时⑥,出土过一丈多长的大铁锚,这种粗大铁锚属于海船之用。
明代漕运主要实行河运,用于河运为四百料浅船。
这种浅船船式,主要为适应运河水浅之便,“每船用军10名”。《天工开物》卷九载:“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这样的船可装载3000石,而运河闸口原宽仅一丈二尺,勉强可以渡过。
明初运粮船无定式,大小不一,运输就很麻烦。
尤其清江浦至徐州段运河行于黄河中,受黄河影响,时患淤浅,徐州以北的运河水源困难,船若深窄,负载量大,吃水必深,吃水深,则必然搁浅。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五尺,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厢共阔七尺六寸。”载米可近2000石。⑦
明后来,闸河淤浅,船体又缩小规制,规定每船载粮不超过400石。船型的特点是底平、仓浅。“底平则入水不深,仓浅则负载不满。”仓深度为四尺五寸,规定吃水深度不得超过六拿 (伸拇指与食指相距为一拿) 。六拿约为三尺,吃水很浅。⑧
据《漕船志》记载,“先年,遮洋船多隶清江厂成造。”
清江督造船厂多造两种船:
一是河船,称“浅船”;
二是海船,称“遮洋船”。
运河运漕走船,走得是浅船。吃水浅,舱体大,载粮多。所造浅船,共用大中小楠木九根。所需费用共该“民七”木价银六十两、“军三”料银三十五两,共九十五两。所造遮洋船,需银子一百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⑨
据明·沈启《南船纪》载,山阳造船厂规模产量在全国三大船厂中名列第二,介于南京龙江船厂、苏州太仓船厂之间。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遮洋海船大多为清江船厂所造。清江造船厂的遮洋船多为“一千料海船”。
《南京静海寺碑》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约为一千余吨,一千料海船排水量为五百余吨。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由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等组成。“一千料海船”多为座船、粮船、水船之用。
一千料海船与二千料海船均为福船型,造型相仿,只是船体略小些,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有虚梢,两头翘。高艉楼船,楼阶台式3层,长舯楼1层,短艏楼开式2层。全船铺设上甲板(即主甲板)、下甲板和底平台三层纵向平台。自艏向艉设17道横隔壁,构成明代造船的典型横式结构,并分割成各种工作、生活、储藏舱室,充分显示中国在造船技术上所创造的水密横隔壁的结构特征。⑩
这一时期,朝廷对各地造船业的管控出现变化。
原在凤阳、怀远、颍川、长淮、武平、宿州、洪塘、颍上的“九百八十六只浅船,俱造于清江提举司”。
原在德州、天津、神武中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定边卫、淮安卫、大河卫、高邮卫、长淮卫、泗州卫、扬州卫建造的近六百艘浅船、海船(遮阳船),“原造于卫河提举司,今并入清江厂团造”。○11
“团造”的概念,具有集团化、集约化的含义。
因为,清江厂具有这样的规模和实力。
可以看出,朝廷为出海远洋的大业做了精心准备。
遮阳船,必须坚固牢靠,经得起海况,能够乘风破浪,适宜远航。
遮洋海船每只:底长六丈;头长一丈一尺;稍长一丈一尺;底阔一丈一尺;底头阔七尺八寸;底稍阔六尺;梁头十六座;头伏狮阔一丈;稍伏狮阔七尺五寸;使风梁阔一丈五尺、深四尺八寸;龙口梁阔一丈二尺、深四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五寸、深六尺;两厂敢每边阔四尺五寸;底栈每一尺四钉。
每船合用料物:底板厚二寸;栈板厚一寸七分。共用大中小楠木十根。
以上共该“民七”木价银六十五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12
清江船厂曾为南京工部都水司建造沙船400只,用于远洋航行。
沙船是一种防沙平底木船,出现于唐代崇明一带使用;宋称“防沙平底船”;元代称“平底船”;明代称为“沙船”。明时郑和七下西洋,有大队沙船随航。沙船载重量小的250-400吨,中等500-800吨,大沙船达1200吨以上。○13
“明中叶全盛时期的清江船厂,每年产值大约在七八万两银子左右,弘治至嘉靖年间的半个世纪内,淮安造船业累计产值在300万-360万两银子之间。清朝前期沿用明制,清江船厂生产规模和行业地位一如既往,每年仍需造漕船560艘及遮洋海船50艘左右”。○14
朝廷规定,“船号军字号旗军自造;民字号民造;运字号提举司造”。所有船只营造,严格规划,各船的配备数量、造船、收船、收料、处置余料的做法,列出船只构造图,各部分组成及名称,单个船只制造,则绘有外形图,令人一目了然。并“通将各船工料数目画图造册,以便检阅”。(明·沈启《南船纪》有载。)○15
两百多年间,清江督造船厂的工匠们,在准军事化体制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自大江南北的造船工匠汇聚清江浦,开启伟大的造船时代。
为这座巨无霸造船厂付出辛劳的工匠,超过万人之多。有的造船工,一个家族、祖孙几代投入其中,明晰分工,使他们能够在一条船上同时操作各自手艺。
而更多的军士加入其中,与民合力,合用官军十二万一千五百余员,名“领驾”。○16
他们用斧凿敲击时光,绳锯拉扯岁月。
将一块块木材神奇地幻化为龙头、船梁、桅杆、甲板,洒下汗水,成就伟业。造船业分工精细,耗时靡烦,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他们的工种名称为:锯匠、木作、铁作、索作、缆作、蓬作、缨作、线作、旗作、旋作、染作、铜作、桶作、锡作、墨作、竹作、桩錾、雕錾、锯板、扯钻、穿椅、油漆、装修……
他们伴着桅杆、篷布、橹、篙、铁锚、铁钎、板枋、枋舵、纤绳、黄麻、苘麻、桐油、水胶、细丝、荒丝、钉线、鱼线胶、生漆、定船石……○17
几百道工序,每一项手艺都精致到细微末节处,像艺术品般令人尊敬,滴滴汗珠凝聚着“敬业、隐忍、坚韧、有恒”的匠人精神,所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苛刻得令人敬畏——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好一件事。世界再嘈杂,匠心仍沉静。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坚韧的恒心,“刚毅、木讷、近仁”,所在意的、所珍惜的就是手中的活计。他们在精雕细琢中打造大船之精,发现人生之美。
于是,在艺术之心与工匠之魂的碰撞之下,一条条漕船迎着大河的潮涌应运而生。
大河,以最平凡的姿态向匠心致敬。
河流上,洒满阳光。
河流,是大地之魂。水的肌肤,与我和父辈的脸色一样,布满皱纹。
我从水中来,水从时光中来。时光的河流,是天下最大的家园。
这些清江浦的先辈们,在河畔劳作耕耘、默默付出。水,柔软且温暖,风雨一路抚摸,水波上的影子坚实而厚重。一尊尊人影、一队队工匠、一排排脊梁、一艘艘漕船,与汗水浇铸在一起,就像岁月的印记,永恒成前进的历史。
我在大地上仰望匠心不已的人们,收藏着他们的生活和传说。
你看,他们的传说就像大河畔的树一样,还在生长……
只见运河两岸,漕船船厂的巨大船坞里,造船工匠如蝼蚁般忙碌着。
漕船完全依靠人力手工制造,无数个精壮的汉子、无数双有力的臂膀、无数个被汗水浸透的日日夜夜,伴随大河潮涨潮落,在长河之畔奋力劳作,挥洒汗雨,把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倾注在大船制作上。
许多高高的船坞,搭起高架子,耸立在河岸。
一架架龙骨撑开阔大的骨架,像鱼骨般朝天耸立。
这个巨大空间里的船坞,可以进行多艘漕船同时制造。
一艘漕船下水了,一批漕船下水了;另一艘漕船开工了,另一批漕船开工了。开工的号子响彻云天,震撼运河两岸。
作为全国重要的漕船制造厂,清江督造船厂向着更辽远、更宏阔的世界敞开了胸怀。
因为,她的使命是远航天下。
这不是清江浦督造船厂的铁锚。找来只为参考。这是一个海边铁锚。铁锚之巨,令人咋舌。清江浦督造船厂的铁锚不亚于此物。厚重的器物上凝聚着博大匠心与责任、使命。但凡经得起岁月留存的,皆因有一颗心在。
明代郎瑛(1487-1566),字仁宝,浙江杭州人。
他行走天下,博览群书,写有《七修类稿》一书。
书中记载有他的见闻:“淮安清江浦厂中草园地上,有铁锚数枚,大者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者,不知何年之物。相传永乐间,三保太监下海所造。雨淋日炙,无点发之锈,视之真如银铸光泽,犹日用于世者。”○18
郑和下西洋为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事,几十年后,清江浦船厂的铁锚,依旧如新。
这样的遗物,啧啧令人称奇。
这应归咎于清江浦造船匠们的匠心精神。
粗犷的船只上,由雕刻匠在戗脊、吊梁、挑檐、窗格、扶手、门花上雕刻出花纹和造型,精细传神。
新船帮上贴着河神的符图,人身鸟首的造型,两翅如桨划行,寄托着工匠们祈福的希望。
木头对风雨最没有抵抗力,更加经不起火灾、风侵、雨蚀、虫蛀,须用桐油、油灰、黄麻、钉锔、大漆加以护饰、覆盖。漆工们最后一次为大船刷上一层桐油,为即将开始的远航送上最诚挚、最安全的祝福。
目送着一艘艘漕船下水,像凝望着出生的婴儿呱呱坠地,工匠们深情瞩目,像母亲凝望孩子一般。
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即如一幅平铺尽展、浩如烟海的画图。
图像中出现的人物、器物,将被重新组合成一艘巨大的漕船,每个人、每件物事都将组装到新的部位,承担新的责任与使命。那些操着南北口音的工匠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命运与这条大河、这些漕船紧紧捆绑在一起,注定成为国家漕运业的一颗锔钉、一条竹篾、一根绳索,甚至一捧油灰、麻线。烟水微茫,片影锦帆,所有生命和非生命都是一个故事链,你只要注重其中一个细节,就能大约知晓整个命运事件的全过程。许多看上去没有内在联系的物件,在整个建造中是互动的,关联的,中国漕运史、河道史就是由不同色彩、不同规模的风景组成的流水装置。
正如这一泓河水所承载的,是这个国家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大船蕴含着无数苦涩而辉煌的故事,漕粮通达、畅行四海的梦想一开始就孕育在斧凿声中。大船漂浮起一个民族的希望。
船工们脸上,满是善良欣喜的表情。
这种善良是他们特有的珍宝,这种欣喜是他们收获的果实。
河岸上,满树小槐花都开了。
槐花似小灯笼,花莢似豆角,满树白灿灿的,伫立在水岸上。
连成白皑皑的海洋,顺风飘散在河道上,弥漫着甘甜的芬芳。船工们看到槐花,就想起家来,就想起了她……
没有什么能比槐花使得船工更能感觉到家乡的芳馨了。
四面八方的工匠们,操着南腔北调,在料场、船台上呐喊着,忙碌着。一块块板材到了匠人手中,便尽显魅力。
划线的人,用小钩子“班母”,固定在木料一端,从另一端绷紧墨线,轻轻一弹,墨线在木头上便划出了一条直线。刨工将凹凸不平的板材,打磨光滑;大木匠便挥舞锤子、斧头,将板材装在大船龙骨上。
整个造船流程分工精细:脚夫、拆船匠、大木匠、细木匠、锯匠、艌匠、箬篷匠、铁匠、芦篷匠、竹匠、索匠、桐油匠、画匠、还要雇牛拽木、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甚至还需招揽工匠的牙人(经纪人)从中打理。
单说木工分两种:一种大木匠,也叫外作木匠,主要加工龙骨、大桅和檩条等大件,叫大木匠。另一种是细木匠,主要从事船舱内部及家具制作,也叫内作木匠。因加工材料较小,比较精细,叫细木匠。
造一条漕船,需木则杉、楠、松、檀、杂木;竹则青竹、猫竹、筀竹、笪竹、水竹、箭竹、苦竹、滑皮竹、竹板;铁则切铁、钢铁、建铁、新钉、黄钉、钉坯、铁线、铁砧、铁条、篙错、秤铊;油则桐油、豆油;麻则黄麻、白麻、山麻、檾麻;炭则木炭、煤炭;外尚有:黄藤、白藤、棕毛、石灰、芦柴、芦席、篾亶,凡应干造船者计四十件。
要将这些木料、器物做成大桅、头桅、大篷、头篷、纟律索、度纟律、铁锚缆、锚顶绳、快缆、絍亶、箍头绳、八皮、牵亶、抱桅索、橹、脚索、招头木、篙子、篙错、挽子、水橛、榔头、跳板、橹跳、橹绳、戽斗、铁锚、吊桶、水竹斗、挨亶木、舵、吊舵绳、舵牙、舵关门棒等。这还不算船钉、灰、油、麻诸费之需者。统统糅合其间,各司其职,才能造出一条漕船。
一双双手,精致勾画。
散发着新鲜气息的板材,由巨木龙骨贯串首尾。
从船首到船尾,有八道横梁,横梁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船舱。
沿船身纵向铺设木板,作两边走道。甲板上建舱房,舱房两壁压在两舷横梁上。船首是龙梁,船尾是断水梁。
横梁之下,正是船舱,横向框架再钉上横向木板,构成隔舱板。
写字描红的工匠,在船舷上写上一个“清”字。○19
标志着“清江督造船厂”的杰作。
这里将是千担万担漕粮的故乡。
在日月经天中,一艘漕船终于初现模样。
大福船踏波沧海,如履平地。巨舰艨艟,劈波斩浪,驰骋西洋,为顶级战舰宝船。其中就有清江浦督造船厂所造船只。
1405年,是大明帝国最值得铭记的年代。
7月11日,苏州府太仓浏河口刘家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明帝国远洋船队升帆起航,缓缓向东驶去。
这支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有大明水师27000人、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人。○20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宝船长44丈,宽18丈,按明代官尺1尺=33.3厘米,换算成现代单位,长超过 145 米,宽度超过 59 米,排水量将超过万吨。
庞大使团扬帆出海,成为大明帝国强盛的象征。
这个辉煌璀璨的十五世纪,不得不让人感叹:永乐盛世,绝非虚构。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宝船,将穿越凶险遍布的海洋,打通中断已久的东西方航道,让世界目睹一个东方王朝的兴盛。
这其中就是有清江督造船厂生产的遮阳船和沙船。
宋元时期,中国海船船型已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是中国古代三大船型。
明代罗懋登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对郑和宝船描述道:“宝船长四十四丈四,阔一十八丈,每只船上有九道桅。”
大船上扬起大帆,借助风的力量,向大海深处驶去。
帆船顺着风的方向,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海风呼啸,劲帆猎猎,水手们凭借罗盘和日月星辰指引航向,挥舞手臂,向着南洋进发。
此刻,远航的人们只要回首一眼,就能见到故土故国。
在这片厚实的水岸上,有无数人为他们操劳忙碌。
其中,就有清江督造船厂的匠人们。
野芳幽香,嘉木繁荫。
大河横亘,雁起沙汀。
河岸上,人影幢幢,尘雾蒙蒙。
他们额头上凝着汗珠,脸上有木屑和灰尘,身上有撬杠的压痕、手上有绳索的勒痕,站立在劲风横吹的河岸上。
假如,那时有照相技术的输入,清江督造船厂的人们一定会在这里留下一幅合影。照片上的人面带微笑,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在造船岁月里备尝艰辛,吃尽辛苦,但他们总算可以在劳作中笑对生活,担当起生命的重任。
最重要的是在艰难历程中,人们不惧生活艰辛,顽强抗拒困难,由内心的激情焕发出来的激昂奋进精神,如漕船大桅一样在心中冉冉升起。
来自四方的船工,是被朝廷和官府强征来的。拥有技术活的人在官府有注册登记,尽管发有造船饷,领受工资,但离家抛业,远离亲人,还是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命运,就像这里的船工,尽管内心五味杂陈,甚至荒诞不经,自己的命运无法完全把握。但是他们有对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始终是充满欢乐的,尽管生活的苦难大于欢乐。
欢乐是动力与精神的结合体。
就像大“福船”踏平沧海一般,再多险阻、再多艰难,也要向前奔。
【注释】
① 《漕船志》卷之一建置
② 《漕船志》卷之一厂地
③ 《漕船志》卷之一厂地
④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⑤ 《茶余客话》清·阮葵生
⑥ 《运河清江闸、龙汪闸名称考辨》《淮阴工学院学报》2019年4期
李德楠 王聪明(淮安境内龙汪闸不止一处。龙汪闸又名龙王闸,希望利用龙王力量震慑水患,后俗称龙汪闸。二者可互替,但龙汪闸更普遍。)
⑦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⑧ 《明史》卷85
⑨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⑩ 《二千料海船是郑和船队的主力》郑明《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4
期
11、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12、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13、《百度百科》沙船
14、《明代最大国营船厂始末》谭洪安
15、沈启(1491—1568)字子由,号江村,江苏吴江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官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北京刑部主事、浙江绍兴府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等职。为人尚仁好义,为官清正廉洁。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吴江水利考》、《南船纪》,皆入四库存目之列。
16、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17、《南船纪》沈启
18、 《七修类稿》明·郎瑛卷四十八奇谑类
19、《明代漕船修造制度述略》:漕船按造船地点、方式编为船号。永乐、宣德时,按造船地点编为湖 (广)、江(西)、浙(江)等字号,徽州为徽字号等,遮洋船为遮字号,造于龙江船厂者编为龙字号,清江船厂者编为清字号。按规定在船尾刻上卫所、某字某号、厂官、某匠并令驾旗甲姓名、领造年分,卫所与船厂各有挨年号册一本,写明每年该造船号旗甲,“每年查照字号,依额贴厂,呈总报部收造”,起到“标识分记”心习,防止不及年限及重复打造的作用。
20、《前闻记》下西洋 明·祝允明
说明:
1、引文、引图中有未见作者名,在此特以致谢。
2、历史浩如烟海,引用史料出处众多,难免有谬误处,敬请方家指正。
3、此乃纪实文学,个中观点纯属个人见解,且陈年旧事,不涉及敏感。
特别鸣谢
文史专家杜涛先生提供清江浦历史资料
文史专家徐业龙先生予以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