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寨小学百年史
史寨村中筑杏坛,
岂独孟母有三迁?
今朝忆得昔年事,
不觉峥嵘近百年。
史家寨小学教育起于民国,为本川道第一所小学,曾称"黄甫小学",地点为晋公庙,教师为张绍骞,其人详载于《张先生教学记》,兹不述。
建国前,兵荒马乱,抓丁征粮,农村陷于凋敝状态,小学教育亦如是。至1848年,学生非常少,教室内仅有4行桌子,一个年级一行。先由张先生轮流给不同年级授课。后来县川王献珍老师亦来,宿办于晋公庙东两间庵间房内。
解放初晋公庙小学格局
解放后,张先生教学一段时间,回乡担任干部,从事生产劳动。学校由村农会接办。新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其后终生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田彩贤老师即毕业于此。
1951年下半年,学校曾停办一段时间。当时只有龚家村一个老师,晚上亦给村人上夜校。某位女学员背后嚼舌头,又经人翻弄是非,龚老师闻之,传唤该女学员,批评一番。然秋季开学,龚先生未来上课,农会又未能及时聘请到教师,故而停课有半年之久。
史家寨村小学仍在继续,教师先后有肖家坡村李增益、王文轩、宋艺宣、肖平顺、石门之崔汉群,外地之闵玉虎、向斌武、王万营、白俊杰等。白老师最后定居在本村三组施家庄,其两子白济华、白志华及济华妻韩秋茹以后亦从事教育工作。
据田平顺回忆,其时执教诸人,宋艺宣人胖,爱动手责打学生。崔汉群满脸胡须且黑,学生均畏之。肖平顺老师精明能干。闵云虎声高,发音不准,为人直爽。还有一女教师,细高个,苗条,当时老师也就五六人。
彼时佛像尚在,老师即站于旁侧授课,孩子们面对佛像,不免走神,胆小的,亦不免害怕。于是教师改为面对佛像授课,不免滑稽。教师亦常利用学生的胆怯心理,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曰不完成作业,佛爷会捏鼻子云云。然亦有男孩子胆大俏皮,课后爬上佛像玩耍,甚至提前上学去,伏在神像后面,见女同学入门,即扑奔出来,吓得女同学高声尖叫。甚至有传言说,有男生在佛像脸上摸了一把,然后在某女生脸上扇了一下,女生脸上就出现了掌印,带上了佛像上的色彩,水洗不去,经过祷告才去掉。此说在我村传闻甚广。
1957年,因焦岱、汤峪、皇甫等三川仅有焦岱一所县办初中,称为蓝田县第二中学。黄甫乡决定扩建史家寨村小学,于晋公庙大殿设民中,东、西厢则为小学一年级。1958年,二年级以上移至肖家坡或者小寺学校。后将一、二年级搬至庵庙,即宝峰寺上寺。待乡政府完全搬到岳德普老宅以后,全部年级即皆在庵庙上课。吾大兄兰新成经历了小学从晋公庙到庵庙的搬移过程,据回忆,搬至庵庙后,当时先后有高随乐、肖平顺、宋艺宣、闵玉虎、崔大齐等教师上课。
庵庙属于北方典型四合式大院,其中雕塑异常精美。庙后崖上翠柏林立,风景迷人,庙外翠竹婀娜多姿,亭亭屹立。此时依然是庙宇和学校共存,白天上课,晚上和尚和居士们礼佛。庙东边有四面窑,三面窑归和尚及住庙的人居住,留下一面窑做灶房,学校老师和庙内和尚轮换使用。庙内和尚有耕地十五亩,自给自足。
庵庙时的教学条件很艰苦,据苟续章回忆,当时老师上旱厕,时常要抓坑边的一棵小椿树,以防栽落。有学生因回答不来问题,班主任王省让折下佛像雕塑手臂,责打其一番,该生因而报复,将小椿树锯口半边,班主任如厕未察觉,手抓椿树杆如故,结果树断身落坑中。由此可见当时简陋情况。
今日重建之庵庙
晋公庙的故事在庵庙小学延续着。教师面对佛像对学生讲课,男生依然调皮,女生依然胆小,仍旧有男生吓唬女生的情况。
时间一直延续到1966年,先社教后文革,大破四旧,兼农村大办教育浪潮,于是村人拆了庵庙兴建戏楼和教室。此即如今河边小学。整个学校背西面东。建设期间,学生移至民房内进行教学,例如坡上的陈续民家、三队的施焕才家,待教室建成后方搬入新校。吾二兄兰新味1964年入学,同期同学后来从教者有施文霞和宋祥义,一同经历了此次校址搬迁过程。搬迁前后,班主任先后有杨淑君、宋艺宣、田务凯和杨蒙养等。
六十年代时小学结构如下:
东有大门,八字影壁,大门外有南北路,北通兰桥,南达施家庄街道。进门后正面有照壁。正对照壁,学校西有戏台三间,戏台南北各有面东教室三间。戏台上前后有隔墙,隔墙后有过道,过道后有三小间,为校长和行政人员宿办。由南边房间的台阶即可入戏台过道。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学校平面图
学校南有房屋九间,偏东六间用作两个班级教学,偏西三间,东一间用作教师宿办,西两间用于教室,后改为厨房。学校北有教室六间,西三间用作教室,东三间用作教师宿办。
学校四周皆有院墙。西院墙外,为三组林园子。后门开在西南方,为大门楼。门内东南,为男女厕所。南墙外为施姓人家房屋。北院墙外为张园子。西、南、北墙和校内房屋之间皆有过道,西边戏台后过道较窄,两人不能并行。南北边的过道较宽,种有树木,多为杨树。
西村王巷子附近以及以西的学生,可从西门出入;河边的,可以从正门前通道入校。而东村学生,因为当时校大门前河槽甚深,无法直接通过。要抄近路,须从坡下老街道出发,沿着刘来齐南侧的小路上,一路西行,然后在学校大门北侧河岸上,扯着树藤下到河里,由北向南斜向,脚踩列石而过,很不方便。村里不久便在大门前河上修一简易桥,然低而易被洪水所冲,发洪时仍只能绕道北边兰桥或者南边施家庄南的小木桥,然后从东墙外通道进校。后来胡十斤任校贫协时修一水泥高桥,一直沿用至今,东村上学遂方便矣。
1968年,各大队可以自办完全小学,史家寨小学便成了五年制。
1976年史家寨小学平面图
1974年前,学校扩大。西墙外林园子扩做操场。并于以后圈入校内,所有学生通过大门出入学校。东院墙和墙外道路向东边河边外移,在原照壁一线东边,南北各盖六间瓦房,北边用于木工组需要,南边则用来办初中班。在十二间大瓦房和东院墙之间,分别有杨树林。
1975年,敬林路修通,同东村各组大场连通,东村各组学生分别可以通过敬林路过桥进校,不需再绕道刘来齐南侧道路,更为方便矣。
1976年,吾上小学时,学习条件依然非常艰苦。一年级教室的桌椅破旧不堪。南边东三间教室无木桌,用水泥板台子代替。一次偶尔去该教室玩,坐在水泥板上,只觉身下寒凉。冬季为了取暖,各教室门窗皆草帘子遮风,依然不敌寒气。
我的班主任先后有孙淑君、岳西宽、惠立农、施养民。其他老师有杨维汉、杨凤民、胡志选、胡玉芳等。校长一度是杨彩仙。
到了1978年时,在小学里开设了初中班,在东边南侧的六间教室上课,吾三兄属于首届学生,据回忆,当时校长赵生华,初中任教的老师有杨彩仙、田彩贤、杨生才、矦保仁、赵锡民、施养民、田平顺、岳随章、侯彪等人,后来又增加了张建安老师。两年后,初中班取消,张老师去了木工组。未完成学业的二年级学生,去肖坡初中点上学。
1981年,余小学毕业,去肖家坡去上初中。此间前后,小学开设了幼儿班,先后任教的有胡小利、杨芳娥、胡引利等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毕业生(戏楼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毕业生(照壁前)
杨彩贤后,担任校长的有肖胜勃、肖志勇、肖景义、岳玉林、杨新义、王志文、陈小明、韩来计、田富斌、李耀锋、张斌涛、张旭涛等人。
1998年,王志文任职时,学校进行新一轮的硬件建设,将旧有戏台和教室全部拆除,建成新教学楼。韩来计时,村上联系台湾商会捐助建了门口的左右两座房(各六间两层),教学生活条件改善很大,基本形成今日校园格局。
校园现貌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老年化社会的来临,生源不断减少,校学生总数由20世纪80年代的200余人减少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不足100人。
李耀锋上任后,2009年,争取了西安市的"治薄项目",给学校增添了一百五十多套桌凳,十二台电脑,以及其他的教学设备,价值约十一万多元。又和村里商量,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硬化了学校大院的地面,安装了若干健身运动器材。又由专干出面,在2012年向县财政争取了一个危墙改造项目,拆除了摇摇欲坠的旧围墙并建新,学校今日格局彻底形成,并进入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2012年时,全乡一至六年级十六门主课统考成绩,史家寨小学取得了八个第一。
2013年,史家寨小学取得了十三个第一。而小寺中心小学和肖家坡学校则分别取得了两门和一门第一。
2011至2015年,连续五年,史家寨小学,都获得了汤峪全镇统考第一的佳绩。
2012年至2018年,小示训练培养出来了一批骨干人才。
张燕、杨迎、李宝灵、郭海红、白媛等,经常兼任两科甚至三科主课,同别的学校任单科的老师竞争,却能两三科同时获得全镇第一。全乡镇第三名,却在史家寨小学的绩效考核中排位垫底。
崔旭庆、刘静、商庆毅、李红英、侯 娇 等,或成为其他学校单位的主力,或辞职去了著名民办学校享受高薪待遇,或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在西安市区或别的区县干得水起风生。
近年在校学生有所下降,但仍有60多名,和肖家坡村一起,成为本川道仅有的两所单村小学之一。
自民国开设以来,史家寨小学已近百年。吾父,吾弟兄,吾子侄,皆从此出。
百年以来,史家寨村人才济济,亦莫不从此中出。不论在村,抑或出外工作。
其中,以后外出或者本土从事过教育者,除上文中列明者以外,有张居仁、岳本胜、岳玉林、岳缠志、杨小利、岳忠东、岳西宽、程让、党永奇、史天胜、杨军利、施宽利、惠金茹、岳鹏利、兰新让、岳武武、杨军平、任纯锐、岳娟池、岳娟社、刘孝民、岳旭宽、胡永锋、张航、惠应武、岳便宁、施静、苟鹏花、史荣、宋波锋、岳敬尧、张晓兵等。
其中,以后在学校授课的本村老师,除上文列明者外,尚有张玉兰、王宛盈、刘秉乾、岳民章、施秀科、岳娟、胡智生、岳西安、肖秋茹、陈旭、苟改霞……
另外,嫁于本村,亦从事教育者,有宋冬霞、肖霞、侯炜、肖养蕊等。
史家寨村百年小学教育,与时代同行。
(资料提供者,有岳崇民、胡红选、田平顺、兰新成、兰新味、兰新忍等,又参考了苟续章的《走出八里原》。照片由兰文选提供,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