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一提到妇孺皆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自然就会想起“清明”。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据史书记载,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唐代,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踏青、插柳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词的沃土,在这片古老而富有诗意的土地上,无数文人墨客以清明节为灵感源泉,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在这繁星点点的诗词宇宙中,杜牧的《清明》诗犹如一轮皎洁的明月,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情感,成为描绘清明节最美的诗篇。
一、杜牧《清明》诗的凄迷
《清明》诗全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勾勒出了清明节特有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通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描绘,杜牧巧妙地捕捉到了人们在清明节时的哀思和怀旧之情,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此外,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希望,使得整首诗既有深沉的哀思,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杜牧的《清明》不仅是对清明节景象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人性中那份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的深刻表达。因此,使它成为了写清明节最令人难忘的一首诗。
二、才子杜牧的凄迷人生
如果说杜牧眼中的清明节因细雨纷飞从而呈现出一种凄迷的色彩,那么,杜牧的人生也正如他眼前的景物一样,令人倍感凄迷。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因为晚年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定居,所以又自号“樊川居士”。杜牧的诗歌以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被世人誉为“晚唐第一诗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以门荫入仕,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淮泗节度使、宰相。杜牧的哥哥杜倧,官至宰相、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等职。杜牧的另一个哥哥杜慆,官至义成军节度使、兵部尚书。杜牧的出身如此之好,本应该一帆风顺、坐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清云”的快意人生。
然而,生活在牛李党争时代的杜牧,尽管23岁就写出了《阿旁宫赋》这样名满天下的诗篇,但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在政治斗争中毫无原则和立场。杜家与李家可以说是世交,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曾是杜佑的属吏,有门生故旧之谊。前者曾推荐过杜牧的兄长杜悰为岐阳公主的女婿、后者推荐过杜牧的胞弟杜杜顗为巡官。杜牧年轻时喜欢读兵书,曾为时任福相李德裕献上平虏计策,被采用后,唐军大获全胜。而此时,杜牧竟然跑到李德裕的死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出任推官掌书记,这不是打李德裕的脸吗?同样的,由于李杜两家的关系,后来牛僧孺即使担任宰相后,也不敢重用杜牧。最终,杜牧只做到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不可不谓“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杜牧的凄迷人生还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他曾经深爱着一个女子,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她在一起。当他再次遇到她时,她已经沦为了卖酒女郎,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无奈,展现了他多情的一面。
三、晚唐政局的凄迷走向
如果说杜牧的人生是凄迷的,那么,他笔下的《清明》也无意中反映出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一样凄迷的晚唐政局。
唐朝,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入晚唐时期,这个伟大王朝的政局却逐渐走向了凄迷的境地。
宦官势力在晚唐时期达到了顶峰。他们掌握了禁军大权,成为实际上的政治决策者。宦官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挑起宫廷斗争,导致皇帝更迭频繁,杜牧生活的年代,曾有三位皇帝先后被宦官废立,分别为:唐敬宗(826年被宦官刘克明等人废除)、唐文宗(840年被官官仇士良等人废除)、唐武宗(846年被官官马元贽等人废除)。
藩镇割据也是晚唐政局混乱的重要原因。各地藩镇自成一方霸主,对中央政府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这种分裂的局面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力大大减弱,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不安。
在这种混乱的政局下,晚唐的社会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同时,对外关系也陷入了困境,边境战争不断,国家财政严重赤字。
总的来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经济困境以及对外关系的紧张局势共同构成了晚唐政局的凄迷走向。这一时期的唐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繁荣,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不安之中。
结语
杜牧的《清明》诗以其洗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意境,将清明节的哀思与生机、凄美与希望完美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瑰宝。每当春风拂面、细雨绵绵之际,人们便会想起杜牧的《清明》,感受那份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在杜牧的笔下,清明节不仅是一个寄托哀思的时节,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刻。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雨绵绵、草木葱茏的景象,将人们的思绪通过生机活跃的牧童、引向那春日纷芳吐艳的杏花,似乎在期待着,终有一日中华民族将走出那凄迷的境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时代。
如今,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午后,当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春风中,再次吟诵这首杜牧的《清明》诗时,仿佛抵达了遥远的彼岸世界,与先人的灵魂对话,感受生命的轮回与传承、新时代的美好与幸福。
作者:王虎、陈海燕(浏阳市嗣同高中)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