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园 情 歌 《报告文学》
文/南秀山
引子
世上有人把曲艺行业比作“梨园”,这里有个典故:据说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喜欢和杨贵妃在后宫作曲听戏。因为后宫里有一片梨园,他经常把一些优伶弟子置于梨园之中进行演唱排练,后传民间,民间就把“梨园”指代曲艺行业,后来,曲艺行业又把唐玄宗李隆基尊为祖师爷。从古到今,有人爱唱,有人爱听,各有所爱。
创办戏校,成立剧团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尤其是文艺团体更不好领导。况且这位又办戏校,又成立剧团的叱咤风云人物,竟是一个无文化的大老粗,但是他天资聪明,点眼就会,记性好,胸大量宽,目光远见,是条敢想敢干的硬汉子。笔者对其人很感兴趣,前不久,专程慕名采访了他。
他中等个儿,说话有板有眼,如行云流水。几十年来,他不知走过了多少弯弯曲曲的路,少年时代,他学过戏、放过羊、讨过饭、爬过火车、坐过轮船、周游过全国各地。
青年时代,他在豫西挖过窑洞、当过小瓜匠、孵过小鸡、登台演过戏。中年时代,他搞过建筑、当过包工头、领过剧团、任过团长、做过生意……而他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雄心壮志和超凡脱俗的才智吸引了我,使我在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膛上,宽广的额头里去探寻他隐藏着的动人故事……
少年风雨
他叫韩爱勤,1944年12月15日出生在虞城县利民镇薛楼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兄妹六人,排行第二。1949年秋天,全国已经解放,离薛楼一华里的冯堂村建立了一所小学校。那年他才5岁,父亲让他同大哥一起去报名上学。校长刘先智把兄弟俩的姓名和年龄登记后,便笑着说:“今天我教你俩一个书歌子,明天谁能一字不差背给我听,就入取谁上学。”接着刘校长就念起来,“我的名子叫高二友,不洗脸不洗手,鼻子抹到两袖口……”爱勤兄弟俩跟着校长学念一遍就回家去了。
爹见面就问:“你兄弟俩谁报上名了?”哥哥说:“老师教俺念书歌子,明天谁会背就让谁入学。”爹又问:“什么书歌子,念给爹听听。”哥哥想了半天,头上一句,脚上一句念得不完整。谁知弟弟小爱勤却背得一字不差。爹笑了,准备让他兄弟俩都去上学,娘不同意,说让老大先去上吧,让爱勤在家看他弟弟玩,打那起,爱勤再没有进过学校的门坎,在家看弟弟,看妹妹,成了家中的“小保姆。”
1955年,县剧团在老虞城居住时,每天早上,演员总要去东关外那条沟岸上练唱腔,刚满11岁的韩爱勤天天起得很早,他来到离那条沟岸不远的小路上偷学,跟着喊腔。后来被剧团唐玉成老师发现了,便来到他跟前笑着说:“小朋友,今年多大啦?”韩爱勤看了看这位唱戏的老头儿回答说:“11岁”。“你想学戏吗?”,“想,做梦都想。”“你唱两句我听听。”韩爱勤胡乱喊了两腔,发音不错,唐玉成笑着自言自语说:“嗯,是个好苗子。”后来剧团搬迁马牧集新县城去了,韩爱勤再也看不到演员在这里练腔了。他很失望,几乎要哭了。
1958年大跃进时期,刁井小乡组织业余剧团,在张庄招批学员,韩爱勤听说后,就偷偷前去报名,剧团里还发给他半个月的饭票。一天,他回家告诉了娘,谁知娘很生气,把饭票夺过来扔进火里烧了。爱勤不给娘吵嘴,只是闷闷生气,蒙头睡了一天。当年底,县里成立了豫剧二团,在利民公社招生,韩爱勤又偷偷的报了名。他拜朱勤堂为师,学唱武生。因自己勤学好练,口字清晰,唱腔豪放,赢得了朱老师的喜爱,在那大跃进的岁月里,干活都是大集体,朱老师经常带着弟子韩爱勤跟随剧团到各个工地去演出。1959年4月,县豫剧二团取消了,一心想学唱戏的韩爱勤,那时还不满15岁,因给母亲赌气,又不想回家劳动,5月初,经人介绍,他去了梁庄畜牧场。场里有30多人,都是一些不满16岁的男少年和已过花甲的老头儿。场里有1800多只羊和20多头瘦牛。韩爱勤就成了一名“牧羊倌”。是年9月底,天气越来越冷了,韩爱勤穿的还是原来那身旧单衣,刮起风,下起雨他就禁不住地打冷战。一天中午,场长王敬停找他说:“小韩,天气冷了,今天你回家去取棉衣服吧。”他摇摇头说:“我不回家,俺娘见我会骂哩,不会让我再回来。”“为什么?”王场长不解地问。“因我跟着剧团在外跑了好几个月没回家了。”爱勤说。“几个月没回家,你娘应该想你,为啥还骂你?”“娘不让我学唱戏,我是偷跑出来的。”爱勤这么一说,王场 长心里才明白,他便关心地说:“这样吧,你要执意不回家,我也不勉强,明天我去老城给你买身棉衣服。”王场长是个善心人,第二天,他在利民老城里真的给爱勤买了一身旧棉袄、旧棉裤,还有一床旧棉被。爱勤很感动,紧紧抓住王场长的手便哭了。
1961年8月,韩爱勤的师傅朱勤堂被山东单县一个业余剧团聘请去教戏,爱勤也跟了过去。一年后,他又参加了单县黄岗豫剧团。
1962年农村集体大锅饭被取消了,家家户户立起了小伙灶,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庄稼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才有所改善。年方18岁的韩爱勤,虽然个头一般,但也算是一个青年壮小伙子,他不但不在家中帮助父母搞生产,却一个人偷偷从虞城县爬上火车向西而去。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下车玩上几天,饿了,就在车站、票房、广场码头卖唱,来一段《对花枪》、《南阳关》、《诸葛亮吊孝》、《杨八郎探母》等清唱,唱后,抹掉帽子向观众讨点小钱。有些城市观众听不懂他的河南豫东老调,一停就走了,他讨不了钱,就要饿肚子,只好到饭店去当乞丐。晚上,车站、票房是他休息的地方。在火车上经常被列车员因无票查住,那时代,列车员服务态度尚好,不打人,不骂人,也不惩罚人,反而还把他送到餐车给饭吃。下车把他送到收容站,因他有个三寸不烂之舌,领导相信他,第二天又把他送上火车由他而去。郑州、西安、兰州、包头、北京、石家庄、徐州、济南、天津、三海关、沈阳、南京、上海等,经过一年零十一个月的长途旅行,他走遍全国30多个大小城市。
韩爱勤失踪的消息传遍了全村,亲戚邻居都为他担忧。他出走一年多没有音讯,家中亲人哭天唤地,焦急如火,因他出走之前已经订了婚,喜事就看在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农历七月间,韩爱勤突然转回家中,爹娘不知是高兴还是难过,又笑又掉眼泪,抓住儿子的手左右观看,不知说什么好……
《连载代续》
作者简介:
南秀山,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人,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报刊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刋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3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十余篇作品曾获奖,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连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是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2017年12月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