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韧诗歌作品集》有感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本县李韧主席的诗歌作品集《风景》《记忆》。李主席不仅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是一位散文大家,还是一位诗人。我们品读他的一篇篇优美而脍炙人口的文章,觉得是一种享受,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宛如清风拂面,让人回味。
李主席对于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样样精通,早年发表新闻和理论文章10万余字,而且多次获奖。虽然文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描写,但文笔细腻流畅,情感质朴生动,人物描写鲜活形象。
他的诗歌作品集,虽然大多是诗歌,字数不多,但很好理解,没有“穿衣戴帽”,更没有大话套话,字字珠玑,干货满满。
我们发现李主席的文章一般没有用标点符号,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文中句子很短,但让读者感觉比别人写的诗歌更好阅读。有的作家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但第一眼就让人感觉密密麻麻的,饱含的信息量大,往往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阅读完,然而在这个自媒体写作大行其道的年代,谁有耐心去看大篇幅的文章呢?读者少,或者读者没兴趣读完,那么原创的作品再长、写得再深奥,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文章阅读量不高,等于自娱自乐、作者一个人的狂欢。
李主席的文学作品非常接地气,描述的大多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或许我们都经历过,而且感同身受。比如,有一篇文章《老领导》,写的是李主席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为一位新来的年轻人做入党介绍人,年轻人一直尊称他为领导,后来那年轻人青云直上,当了县领导,但每次见面仍然称李主席为领导,即便李主席退休了,但见面仍是一口一个“老领导”。从这件事情上,看得出李主席为人谦虚低调,虽然那名年轻人后来身居高位,但毕竟是他培养出来的,称他为老领导,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很正规的称呼。本县与李主席同事过的人,都称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许多诗词强调要融入作者个性化元素,则作品会别具风味。比如《简约》一文,反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激发出来的思想情感。李主席在文中直抒胸臆,老乡举办年终联谊会,发邀请函、打电话请他参加,但他认为:“举办这种活动,你不参加,少不了什么;你参加,多不了什么。”由此他还联想到,有的人热衷于社交,有的人喜欢安静,性格不一样,选择不一样,尤其上了年纪,没必要“赶岔”,最后得出结论——“大道至简,简约也是一种时尚”。
通过品读,我们发觉李主席的文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表达的是真性情,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当然他并不反对别人的选择,喜欢冲冲打打也正常,但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别人怎么想,是非对错留与内行人评论。
一篇好文章,至少要阐述一个观点,表现出作者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比如《张国成印象》一文,李主席通过列举带资回家修路、带领群众发展药材种植和水产精养、修建胡风纪念馆、多种经营跃上新台阶等事例,字里行间歌颂张国成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善于作为的村级带头人、一个大写的汉子,人物形象鲜活又生动!
李主席的作品不仅接地气,而且很有趣,语言有时还口语化,写得贴近生活,在省内外影响较大,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他的文章。比如《风筝》,先写空中风筝的姿态,“忽上忽下,停停飞飞,斜线快速,摇摆、扭动”。如果我们写风筝,估计写着写着会写到童年玩风筝的记忆,但作者出其不意,他由看风筝联想到“风筝吹千里,组织一线牵”,不管风筝飘多高多远,有一根长线牵着,不飘浮,不飘飘然,好比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不改本色。并由看风筝在空中飞翔联想看到自由、梦想和希望......又如《棕树》《红叶》采取了拟人、比喻等修辞,“不扶自直,枝繁叶茂”“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活法,棕树端庄、神气,列队迎候在广场四周的林荫道两旁”“景,因你而迷人;情,因你而浓烈;秋,因你而灿烂”,这些写法使描写更生动、具体,被描写的事物跃然纸上,显得更鲜活,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更加优美动人!从中可见,李主席的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而且善于描写细节、描述场面、传递温暖,以一件小事反映一个人的灵魂、从一个细节悟出一个大道理,从而达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的效果。大家普遍觉得,读了他的文章,心里一下子阳光了。
品读文章,感悟生活,阅读一本好书,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平台。李主席的诗词,读后,大多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比如《好想去金沟》,作者从金沟的瀑布、峡谷,写到禾雀花、映山红、农家乐,每个自然段都写得很生动逼真。“瀑布如白色的银幕,又如雄鹰附冲 、天女散花,峡谷石石相印、石草相拥,禾雀花清香四溢......”读起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想去金沟的冲动。
多阅读,可以摆脱平庸,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通过拜读李主席的作品,我们觉得李主席写的诗词、散文、报告文学都很生动形象,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都很准确传神,让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而且文章中有细节、环境、场景描写,还有感官、心理描写,对事情、景区进行烘托渲染。他尤其擅长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描写景物,揣测人物心理,有立体感,也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受到如诗如画的美,而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领悟许多道理,实在是受益匪浅,让我们获益良多......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