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万五千里红飘带
作者:飞远
于都——“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于都——我们脚下的这条路被铺成了红飘带的样子,象征着中国革命由此从胜利走向胜利,走上了一条走向成功的红色道路。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当年,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是长征拯救了革命,是历史选择了于都。
风儿在怒吼,雨儿在哭泣。风雨都被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长征,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完成多么巨大的艰难行程。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让我们再来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吧!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万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了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翻雪山、过草地,行程11个省,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历时二年,于一九三六年十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历史性地战略大转移。
人们常说,水总是向东流的。
我们伟大的祖国,偏有一条向北流向的河流,那就是,一代伟人曾到江中去“中流击水”,写下了“湘江北去”伟大诗篇的湘江!
中央工农红军,到达湘江边时,被涛涛的湘江挡住了去路,三十多万敌军,试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
一场你死我活的鏖战展开了——八万多的中央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损失五万多人,突破数倍于自己敌人的包围,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诗篇,使中国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
这条曾养育一代伟人的母亲河,被红军英烈的鲜血染红。
人民含着泪水,把无数红军英烈的遗体掩埋。
九十年前,看红三十四师陈树湘师长,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他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醒来后宁死不当俘虏,乘敌不备,扭断了露出来的肠子后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实现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伟大誓言。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
九十年前,看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和生命大冒险。
泸定桥上没有木板,只有13根大铁链,桥对面还有顽敌死守,十八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行在铁链上,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一个战士的一只手被打中,眼看就要坠入汹涌湍急的大渡河,这位战士还是坚强地用另一只手抓住铁链,可还是掉进大渡河里了。
一个、二个、三个、四个战士倒下去了,而这没有吓退后面的战士,反而更激怒了英勇的战士,他们更勇猛而小心地向前爬行着,十米、九米、八米……终于胜利地攻克了泸定桥。
他们为红军抢渡大渡河,化险为夷,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八勇士的名字也永远记在了人们心中。毛主席在过泸定桥时赞叹说:“他们都是好战士呵!”正是无数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长征的胜利。
九十年前,看攻打腊子口,毛主席的警卫员甘人,是个爬山的高手,当看到红军进攻受阻于半山腰的一个暗堡垒时,很多红军战士倒在了敌人暗堡射出的子弹下,他二话没说,身上捆上炸药包,纵身跳下悬崖,炸开红军前进的通道,而自已却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九十年前,看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在冰天雪地中,夜,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九十年前,看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千里沼泽、连鸟兽都不能出没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草根下掩埋着烈士的忠骨,雪山上耸立着胜利的曙光。
九十年前,看红军开始翻越海拔5300米的哈巴雪山。红军伞兵行动不便。寒风袭来,衣物也无济于事,滴水成冰,鲜血流淌,钻心疼痛,难以忍受……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高山反应越大,胸口好象压着大石头,嗓子干的要命,嘴唇也难抿起来。两条腿重千斤,每迈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经过10多小时的艰苦攀登,红军们终于翻过雪山了。但是,在途中严重的缺氧和饥饿寒冷,许多人因饥寒交迫而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上。
九十年前,看长征艰难险阻,怎能不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别说是吃面食,就连吃树皮、草根甚至鞋子都是奢望,这是何等的艰难呵!长征已经远去。但无数红军战士的高大身影、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吾辈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长征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这些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和英雄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神圣的壮举。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
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是的,红尘滚滚,那一弯历史,盟动涛声,人民怎能忘记?
是的,千古尘音,那一段岁月,先烈们骨骼堆起的诗,世人怎能忘记?
是的,空旷历史,仿佛在这首歌中,找到了高挂枝头的硕果。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
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
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
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在漫漫长征路上,有峡谷急流,有雪山草地,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尽管,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九十年,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伟大的长征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那一排崎岖连绵熊熊燃烧的火把,把暗狱一般的天空照彻如昼。一个伟岸的诗人,在马背上行吟卧歌。他微蹙了一下眉,唇下极有魅力的一颗黑痣跳了一下,挥手之间笔走龙蛇,写出一首举世瞩目精短而气势恢弘的诗,整整二万五千里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号构成诗的全部内容。这个转折号是一颗闪烁着真理之光正义之光的利箭,扭转了中国的乾坤。转折号所倾注的内涵如一道源源流长的不老泉,九十年来,一直浇灌着神州每一寸充满渴望的土地。那一队穿老土布和草鞋的人马,似一股汹涌的浓潮迤俪而行,大渡河上龙腾虎啸。乌江天险只是闲庭信步,在雪山草地上划下永恒跋涉的痕,一直延伸向陕北,与另一股暖流交汇。那些倒下的,用风雪构成的墓穴,树立成一座座心灵的丰碑,成为高尚灵魂的莫高窟,丰碑中矗立着一个个大写的人。
长征是一粒种子,在戈壁危岩中负身黑暗的重压,爆出嫩绿的春的生机,染绿了中国的每一个春天。
长征是磨刀石,磨去浮躁功利,磨去惰性的锈迹,剩下的是鞭策和鼓励。
长征是一面旗,高高飘扬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看啊,虽然,我们现在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以前的历史,也不能忘记老祖宗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精神。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哪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哪会有我们充满生机的活力,欣欣向荣、走向富强的今天?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渗透着红军战士的热血?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将伴随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作者简介】刘远翔,笔名飞远。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湖北分会副会长,咸阳文学院理事,《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出版小小说集《寸草心》和《夏之花》。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