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冬(吕秀彬)
入冬的小镇,像一位温婉的小家碧玉,静静地偎依着凤凰山的南麓;绵延的峰峦,像一叶叶舒展着的翠屏,把南下的寒流,轻轻地隔断;古泊善后河水如一束纨素,绕城而过,似乎把小镇的身子,拥得紧紧的,祛却着偶尔掠过的寒意。
因而,小镇的冬,总是脉动着岁月的温度,一如她毗邻的江南。
立冬后走过“小雪”、“大雪”两个节气,也很难看到与时令相关的雪的影子,倒是飘着像雪一样密集的落木,把翠叶漫舞成天地玄黄的模样。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葱茏的绿色,流泻着春意的婆娑,譬如香樟,譬如女贞。暖暖的阳光,写意着落于古墙上的斑驳的碎影,让青黛色的厚重,多了一分生机与灵动。
这样,择一个漫着阳光的周末,于绿叶掩映的小巷中徜徉,让暖阳曝曝背,让凉风醒醒骨,让散落于古镇深处的历史遗存,作一次心灵的晕染,也是冬日里最好的人事。
也许是年事已高,李汝珍故居里那棵已逾二百岁的皂角,落叶已尽,铁干遒枝间,密密挂着的,是棕褐色的刀形的果子,冷冷的色调,很像先生眉宇间镌刻着的冷峻。尽管生前落魄着,落寞着,先生仍把人性的温度,润泽于心底,发酵于墨香,如冬日里皂角孕育着的生命。皂角距先生书房仅在咫尺,生果的日子,总是与书香氤氲于一起,盈盈地洒落庭院的一隅一角。
著书的闲暇,先生会临窗瞩望,那零落于一抹抹翠碧中的褐红,像一颗颗燃烧着的善感的心灵,总要把她们的不羁与热烈,盛开成暖冬特立独行的模样。当她们幻为花神,芬芳于盛唐的国度,绽放于《镜花缘》的传奇,个性是那么张扬,才情是那么充盈,把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冲得七零八落;女性人格独立的思想,如皂角初成,萌芽着新鲜与美丽。
冬至渐近,汪家大院的秋海棠,却是艳艳地开着,点点素白,于斑驳的老墙上,摇曳着流年的旧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是立冬伊始,汪家三兄弟:德昭、德熙、德耀行将离开小镇,随父亲北上求学。临行前,母亲采摘了好多好多的秋海棠,含着泪水,为每个孩子发鬓插了一枝刚刚摘下的,还带着露水的海棠花。从此,这些开放着母爱的花朵,总是在每一个难眠的冬夜,摇曳在兄弟三人的脑际、心海……当他们白发如银,回到小镇寻根的时候,就紧紧偎依着大院里那一丛丛如蝶一样烂漫,如霞一样绚丽的海棠花。北风袅袅,乡思无涯……如今,斯人已去,只有海棠浓香依旧,美丽如初,每一枚海棠的花瓣,都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国清禅寺的枇杷,还是那样郁郁地挥洒着浓得化不开的绿荫,把天井渲染得更加幽静而深沉。这座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已逾一千多年的古寺,从佛教圣地到育人殿堂,从梵音佛诵到书生琅琅,让小镇历史和文化的标杆,完成了她生命内核的嬗变。正如枇杷枝头烂漫开着的淡黄色的花朵,光景愈深,愈开得热烈,开得恣意。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慈祥地伫立于小镇大寺巷的深处,默默地把岁月的沧桑守望。
楔入小镇血脉里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留存,是青黛色的背景里永恒的生命的符号。风起雪落,寒凝大地,因为这些人文的观照,小巷纵横交错着的,总是青郁郁的春天。
“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小镇人爱吃,也会吃,很平常的食料,经小镇人一调制,便是美食中的美食,精品中的精品。
四时八节,总有舌尖上的美味,飘香于寻常巷陌:譬如春天黄大刀酒楼的阳春手擀面,譬如夏天吴大眼家宴的时鲜豆丹,譬如秋天赵连好作坊的特色凉粉;若是冬日来临,岁末人闲,捣鼓美食,便是小镇人日常忙碌的主题。街头巷尾、家家户户、楼上楼下,但凡有空闲的地方,总是密密悬挂着秘制的香肠。说是“秘制”,是因为尽管主料都是上好的猪肉,但各家都有一套晾制的诀窍,都有一些独特的配料。因而,虽然都是“板浦香肠”,但品味迥异,花样色别,没有上中下之分,只有不同人喜欢的不同的口味。“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审美的感官有别,说的却是同一个理。
冬至后,小镇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冬天,气温便在零度上下转悠,彤云过处,便纷纷扬扬落下一场雪来,但地温还没有完全“归零”,落地的雪也就很快不见了影子。只有瓦沟墙畔,苇花竹叶,残雪还在盈盈地留白。
这个时候,邀二三好友,去秋园断桥旁赏一树梅花的丽影,看桥下的寒水里还泛着青色的水草,随手挑一篮“雪里红”回去,红烧盐河里的野生鱼,也是别有情致的“雪趣”了。
小镇人很好客,一盘雪里红烧鱼当然不够,桌上琳琅着的,总会有几碟时鲜的美味:蒸香肠、煎凉粉、烧豆丹、插酥小脆饼、朱二虎狗肉冻……佐料中汪恕有滴醋是一定要有的,那可是小镇饮食文化的招牌。几百年了,滴醋酸酸的香气几乎浸染着所有国人的餐桌。即使数九了,滴醋入口,也还是温温的,绵绵的,一如小镇的冬天。
冬日阳光,还是一如既往地和暖。北海门像一位负暄的老人,正懒洋洋地蹲踞在小镇的北方。很有温度的小镇,很有温度的小镇人,很有温度的小镇人的冬天。
作者:吕秀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连云港市科技拔尖人才,中学高级教师。近几年,在市报发表散文近二百篇。出版《在水之湄》等散文集四部。在刚刚结束的连云港市散文学会二年一届的“玉兰花散文奖”评比中,创作的散文《家姐》获得作品奖。最新散文集《文字,飘香在清浅的流年》,京东、当当、淘宝热卖中。
读后感(王红军)
这篇文章是一篇,美文大家吕秀彬老师,写的千年古镇板浦,入冬板浦古镇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散文。吕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述了小镇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当地的生活习惯,展现了小镇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画面感强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以入冬的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景观,古泊善后河、香樟和女贞等,展现了小镇的宁静和生机。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李汝珍故居、汪家大院和国清禅寺等历史遗迹的描述,揭示了小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描绘小镇的生活习惯时,作者以美食为切入点,展示了小镇人的热情好客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文章最后,作者以北海门为象征,表达了小镇人的温暖和友善,以及小镇冬天的温馨氛围。整篇文章洋溢着对小镇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