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酥脆大饼称我心
于金华
北方人爱吃面食,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至于那些面食做成的干粮,有雪白耐嚼的馒头、柔软酥脆的烙饼、黄橙橙香喷喷的玉米面饼子等等。我则更喜欢烙饼,就像兰州人爱吃拉面一样,没道理的喜欢,虽然岁数大了,但还是保持着一周要吃三顿以上烙饼的喜好。
去年夏季,举家搬迁到城南的河畔人家后,我便隔三差五光顾旁边的魏家驴肉大饼店。四两半斤的酥脆大饼、三两香喷喷的小驴肉或煮焖子、再来一蝶免费的小咸菜配辣椒,外加一份不花钱的荷叶小米粥,就成了我每次必点的餐标。三天两头的光顾,以至于后来只要我去,店里服务员都不用问,直接就给我安排好了。一张靠近窗户的小桌,边吃边看风景,感觉在这里吃饭,如同回家一样,随意还很快意,当然更多的是满意。妻子常说我吃独食,只顾着自己享受,于是我每次吃完还不能忘给他们打一份回去,以获得“宽恕”。
老魏家驴肉大饼,在正定赫赫有名,在京津冀餐饮界也享有盛誉。尤其我曾经工作的单位,经常组织县内餐饮企业参加“石字号”地方餐饮品牌和传统特色美食评比,其中也有魏家驴肉餐饮企业,他们作为在古城的知名品牌,不负众望,均获得过各种荣誉。关于老魏家的创业细节,我也是通过帮着审阅上报资料尤其是这一年来经常去吃饼喝粥,而由浅及深的了解到了企业的发展史,以及掌门人魏军海的许多励志故事,并被当中的传奇所折服。

魏军海属羊,今年58岁,爱人属马,长他一岁。小两口在年轻创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勇于追求梦想,敢做时代“弄潮儿”,从1980年开始炸油条到1986年开始卖肉食,再通过到保定、沧州、石家庄等地四处学艺,于1991年转行开小饭店,再到1999年开稍大规模的饭店,前进中遇到数不清的沟沟坎坎,在数次失败中挑战着自我。比如家常烙饼,河北人大多爱吃,无论是家常饼、葱油饼还是鸡蛋饼,脆香软糯的口感,鲜香筋道,层层分明。但是烙的饼好吃又让人称道,需要一定技术含量。为保证烙出的每张大饼柔软酥脆富有麦香口味,特别是成为商品,必须富有特点闯出招牌。为此,开业当初那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五,魏军海和爱人来到大饼类美食小吃驰名且驴肉大饼铺聚集的保定市取经学艺,两人在旅馆一住就是五天,每天吃在顾客排队购买的驴肉大饼摊上,吃完后带些回去琢磨,按照自己的感觉加减配比,烙制品尝,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一款酥软可口、脆如火烧的烙饼被两人研制出来,无论是从口感上还是观感上都更胜一筹。后来的日子里,老魏家驴肉大饼始终没有固步自封,从不断摸索、改进、创新中找到经验,其低油低盐、碱香麦香成了连锁店烙饼的统一规范,最终实现了新出锅的饼酥脆,放凉的饼不皮不塌的初衷。
在攀登成功的道路上,魏军海开放了眼界,选择餐饮文化与文旅产业结合,果断选择古城正定作为魏家驴肉大饼的再次腾飞之处。2012年2月魏家驴肉燕赵北大街店开业并火爆县城的北部区域,2014年5月在县城南端成德南街的魏家驴肉大饼分店开张,两家店面把持着不同的受众群体,在古城湛蓝的天空中比翼双飞着。2016年,魏军海敏锐的察觉到正在扩建的石家庄飞机场将会是餐饮行业的另一个聚集地,于是新城铺分店应运而生,如今已经成为魏氏企业的一个主要业务增长点和永不落幕的餐饮博览会展示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做过农民的魏军海随着业务的规模越来越大,也有了较多的话语权,但原材料市场的波动仍然会时不时让自己陷入被动。他知道,是时候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后方了。于是,在距离机场店不远,一处有着200多头驴驹存栏的“魏家驴场”养殖基地建起来了,为各个门店提供充足而有安全保障的货源,从而实现了上下游供应链环环紧扣、集团内部供销紧密衔接,也让老魏家驴肉大饼有了走出正定,辐射燕赵,名扬全国的勇气和底气。

人们知道,干好餐饮,必须要有一道乃至多道叫的响的招牌菜,那样才能满足大众口味并赢得回头客,这是生意长盛不衰的秘诀。魏家驴肉大饼店,主营的驴肉、大饼、米粥、驴肉焖子均是店里的特色,而且更为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一张张“酥软焦黄、麦香扑鼻”的烙饼了。河北的一名作家兼美食家曾经这样说:“魏家驴肉店烙出的大饼吸附性特别好,驴肉的肥油和煮肉的汁水被大饼饱饱的拥抱入怀,顾客一口下去,既有满口流油的香蜜,又有大饼外壳的酥脆爽利,再配上一口荷叶熬煮的米粥,嗯,真的是龙肉在口的满足感”。
我从魏军海口中还得知,燕赵北大街店和成德南街店开张之时,都不例外连续搞过三天的促销活动,让顾客免费吃烙饼、喝小米粥,低价购买驴肉,同时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从“开门红”式的火爆场面,一直到三年疫情期间的艰难维持,再到“拨开乌云见晴天、守得云天见月明”的今日,可以说魏家驴肉大饼店,进进出出的人群,排队等候的顾客,热情服务的场面,在古城餐饮篇章中增添了靓丽一笔。仅我熟知的成德南街那家驴肉大饼店,一天就消费面粉几百斤,饼类品种有纯烙饼、裹肉大饼、焖子灌饼等七八种。人们说,这里的饼是麦香味,肉是自然香,米粥是米香味,而备受着青睐。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老魏家驴肉大饼企业已经走上了连锁经营+集团化管理+电子商务的快车道,并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走向未来,尽情描绘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雄伟蓝图。


作者简历:于金华,1962年12月生,正定县吴兴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工师职称,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县散文学会会员。先后任乡镇通讯员、文化站长,县计生局宣传资料员,县物资局、商务局办公室主任,2023年底退休。采写的《清明节忆母亲》《武术之乡话今夕》《难忘家乡拉耩耧》《夜宿莱州》《七夕北戴河》《鹤乡四月天》等散文,分别在石家庄日报、保定日报、正定风采报等报刊发表。《吴兴史话:寻觅老油坊的影子》在中国散文网举办的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