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参训学习九点启思
7月5日,坐在从合肥返回黄石的列车上,我不禁在内心深处反复思考与细致盘点,此次中科大之行,我目之所及、耳之所听、心之所悟到底有些什么收获与启发?通过思来想去的回顾,通过“瞻前顾后”的梳理,我发现此次中科大之行,我大致上有九点收获与启思。
一、合肥之行“治愈”了我的关节炎疼痛
来合肥之前的两个星期,湖北正处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导致我的关节炎患了,疼痛难忍,虽有双腿,却难以挪步,行动极其艰难。当时,我还在心里犯嘀咕,好不容易“千年等一回”终于轮到我来中科大参加研修学习,我可千万不要因为自身的关节炎患了,而导致双腿行动不便而最终错过了到中科大学习的至为宝贵的大好机会呀!幸运的是,通过煎煮并口服岳父为我挖的草药,我的关节炎已经于赴中科大的前一天好了一大半,但双腿走路还是不利索,略微显得吃力。不过令我欣慰的是,虽关节隐隐作痛,但勉强可以支撑我的行走而不至于寸步难行。来到中科大的当天,我双腿关节的疼痛感居然彻底减轻了,乃至完全消失了,完全可以行动自如了,再也没有出现此前走路时一走一跛、行动不稳的痛苦不堪之情形了。看来,合肥果真是我的福地,合肥居然奇迹般地“治愈了我的关节炎”。我此前担忧关节炎会影响我来中科大学习的忧心忡忡的顾虑也顿时烟消云散了,我的心境顿时也因为关节炎不痛了而明朗了许多,我似乎可以得瑟的说:“来到了合肥,来到了中科大,雨过天晴,阳光明媚,晴好的天气缓解了我的关节疼痛,让我能够行动自如的漫步于中科大那充满科学精神和科技气韵的神圣校园里。”
二、学到了两个词语
在中科大的课堂上,好几位老师均反复提到了一个此前我并没有听说过的词语——“战新产业”。刚开始,我还没有听懂,居然把“战新产业”听成了“崭新产业”,后来,我方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专家们所说的“战新产业”其实就是“战略性新型产业”的缩称而已,如此简单的一个缩称,我居然是第一次听说,真正算是“头发短,而见识也短。”与此同时,当有一天傍晚时分,我和同仁一起漫步于合肥市劳动公园时,我们对一块文化石上面年份后面的“荷月”闹不清到底是指哪一个具体的月份时,我居然误打误撞、连蒙带猜、半蒙半猜的猜对了是指“六月”,这倒是让我感到有一丝“小欣喜”与“小确幸”。试想,我此次倘若不来合肥,那么,我可能还是不会过多的关注荷月这个词语,可能依然不知道荷月到底是什么意思。正如黄石的一位美女老师所说的那样:“你怎么就不把荷月理解为荷塘月色呢?”也许知道了荷月的意思之后,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是,了解了这个词语的真实意思后,对我而言终归不是坏事。相当于此次合肥之行,我算是真正的“涨知识了”。
三、切实感受到了合肥市民对曾经主政过合肥的那位湖北籍官员发自内心肺腑的热爱和赞不绝口的好评
俗话说:“政声人去后”。那位湖北籍官员离开合肥已经很多年了,而很多的合肥市民至今为止还在网上写文章、发帖子歌颂那位湖北籍官员主政合肥时有魄力、有能力、有眼光、敢担当、真担当,至今为止还有合肥市民在网上写文章念叨那位湖北籍官员的好,至今为止还有合肥市民在网上写文章历数那位官员主政合肥时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至今为止合肥市民仍对那位湖北籍的官员给予高度好评而念念不忘乃至感恩戴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众也是最有智慧的,哪位官员有能耐有本事有魄力有担当有作为,群众是最能够心知肚明的。群众哪个不爱好官?群众哪个不拥戴好官?群众哪个不盼望好官?确实为人民做了好事善事实事,确实为合肥突飞猛进跨越式发展付出了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所以,尽管那位湖北籍官员已经调离了这么多年,而至今为止依然在合肥父老乡亲们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务实重行、开拓进取的光辉形象。其良好的口碑和正面之形象,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不仅仅是合肥的普通市民普遍都对那位湖北籍官员充满无限的好感,我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合肥的知识分子也对那位湖北籍官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赞誉。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中科大的课堂里,好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反复提到了那位湖北籍官员主政合肥时拥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敢于拍板的魄力,笃定发展目标的定力,乐于干事兴业的拼劲和闯劲,善于洞悉未来发展趋势的睿智之目光。”看得出,那几位专家学者也对那位湖北籍官员津津乐道,好评如潮;看得出,那几位专家学者也对那位湖北籍官员曾经主政合肥期间让合肥整个面貌焕然一新而倍感自豪和庆幸,看得出,那几位专家学者也对那位曾经主政过合肥的湖北籍官员发自内心肺腑的热爱与拥戴。
四、我似乎悟到了合肥振兴崛起的密码
近年来,合肥的振兴崛起势头迅猛,可谓锐不可当而不容小觑。合肥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合肥振兴崛起背后的原因有千道理,有万道理,有千万条道理,但是,最为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那么朴素,还是那样的人尽皆知——“一张蓝图绘到底钱,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中科大的课堂上,我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有好几位老师都先后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合肥的主要领导先后换了五位,当政的主职虽然发生了变动,而合肥发展的蓝图却没有随之变更,而真正是在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范”。这似乎让我想起了昆山的一位台商所说过的类似的原话:“最近这几年,昆山的市委书记换了五任,昆山的市委书记虽然换得很频繁,而昆山亲商爱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却并不曾随着市委书记的更替而改变,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那是一以贯之的在执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或许只是合肥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个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合肥的当政者能够锚定发展目标、笃定发展目标不动摇并一干到底,能够一以贯之并且久久为功,能够心怀定力锲而不舍,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保持战略定力,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我看感到了合肥这座城市包容的特质
中科大主校门前的那条道路应该也属于合肥市的主干道,但就是在这样一条合肥的主干道上,我和同仁却看到了手扶拖拉机的畅通无阻的通行。在合肥的街头,我居然一不小心看到了久违的手扶拖拉机通行于主要干道,我一方面觉得很是惊奇,另一方面也隐约感觉到合肥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既能允许中科大主校门前的道路通行蔚来汽车,也能包容中科大主校门前的道路通行那种很低端的手扶拖拉机。合肥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同样是中科大主校园门口的那条道路边上,居然有老大妈在路边摆地摊卖蔬菜,我一连好几天都发现了此现象。我在想,这肯定不是城管不管,也肯定不是城管管不住,当然也不是城管以睁只眼闭只眼的心态而渎职,而或许是合肥的城管选择了以包容的心态在以有温度的方式温情的管理着合肥这座城市。
六、我感受到了“中科大这所名校与合肥这座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众所周知,一所名校能够带火一座城。记得我和妻子结婚的2015年,当时我和妻子兴致勃勃的跑到武大去看樱花,结果当天有二十万外地游客涌入武大看樱花,置身武汉大学,可谓人山人海、人海茫茫。白天在武大看樱花,那是人挤人、人挨人,晚上找酒店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整个武昌几乎所有的酒店居然都被那20万看樱花的游客住的满满当当,一所名校带火一座城,由此可见一斑。实话实说,中科大至今为止仍然十分感念与感恩当年的合肥,感念合肥在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的惨淡境遇下,依然以宽广而博大的胸怀悦纳了南迁的中科大,当时中科大在想落户到其他省份而屡屡碰壁的情况下,却得到了合肥充满善意的“收留”,在当时很多省份都把中科大当做是一种无形负担和沉重包袱的情况下,安徽和合肥能够以一种开明大气的心胸和情怀,善意的悦纳中科大,这是需要多么宽广的眼界和多么睿智的目光、非凡的胆识以及敞亮的心胸呀!当然,现如今的安徽和合肥,依然是对中科大“高看一眼,厚爱十分”,依然是把中科大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对待,依然是对中科大有求必应,依然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今日之合肥能够完美蝶变焕新颜,今日之合肥能够插上科技翅膀臻佳境,今日之合肥能够畅享科技红利勇立时代发展之潮头,今日之合肥能够以靓丽之姿容卓立于江淮大地,今日之合肥能够在全国众多的知名城市中崭露头角、尽显风流,自然而然是离不开中科大的智力支撑作用和科技助推作用。正所谓,无论中科大如何深情的反哺合肥都不为过,无论安徽和合肥如何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的支持中科大发展都不为过。记得,我当年在湖师读书时,湖师的党委书记万长青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名校不一定在名城,但是,名城一定要有名校。”对于合肥而言,它未必算得上是全国的名城,但是,中科大一定算得上是全国的名校,中科大这所名校,植根于合肥大地,自能为合肥增靓色,自能为合肥增底气,自能为合肥增动能。欣喜的看到,中科大与合肥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之格局,彼此不是一种单向的“放电”,而是一种双向的“来电”,彼此的联姻不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单相思,而是你情我愿的共识与共情。中科大这样的名校与合肥这样的新型城市双向奔赴谋划深度合作,真可谓:双向奔赴结硕果,双向奔赴共和乐,双向奔赴奏凯歌,双向奔赴妙不可说。
七、在中科大的课堂上记住了几句经典名句
我愧无最强大脑完整记住安徽名师授课时所讲的全部精华之内容。但是,我却勉强记住了安徽名师授课时所讲的一些能够启发我思维的语句。例如,中科大的叶教授在授课时,颇有感触的说:“我们中科大,素以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性学科见长,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家长在为孩子填报中科大的志愿时,首先动不动就把中科大的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性专业抛却在一边,而一窝蜂的去填报那貌似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其实,这些家长似乎完全不理性,舍本逐末的去填报人工智能专业,误认为学了这样的爆火专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人工智能只是最近这几年才刚开始兴起而已,培养的体系和培养的模式肯定是不健全不完善的,肯定还在探索中,你说那些学生家长都一窝蜂的去填报人工智能专业,哪能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呢?”这位老师的话语似乎在告诉我们,做选择要理性冷静,要沉得住气,要有自己的章法,不要心浮气躁的去跟风,不要误认为选择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就没有前途和出息,不要误认为学了物理、数学、化学这些基础性的专业就一定不好就业,不要认为什么是热门专业就报读什么,而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说一千道一万,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还是必须有赖于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性学科的发展进步,任何其他精深的学科其实都是建构在数理化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数理化作基础,其他的新型交叉学科估计也很难发展起来。叶教授的话语,说白了,还是告诫我们,在作决策时,目光不能太过于短视,不能总抱着实用主义的“好就业”的心态。
八、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以前,我对新质生产力存在一定的误解,我完全凭借内在的主观想象,自以为是的认为,所谓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门心思发展高新技术,就是把发展的重心全方位的转移到发展新型产业上来。通过这次学习,我突然间明白了,原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把传统产业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并不是要把传统产业直接给废掉,并不是说传统产业不重要或者可有可无,而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统筹兼顾,要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枝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要让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还要提前谋划布局适合于未来发展、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产业。我清晰的记得,中科大的叶五一教授还专门强调指出:“发展优质生产力要先立后破,不能是先破后立。”就我的理解,其大意是,只有先把高端的产业培育壮大之后,才能游刃有余而底气十足的去减少底端产业的发展,而绝不是在高端产业发展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草率的、仓促的、唐突的直接把低端产业给废掉,这样造成的结局很可能就是“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而低端产业也搞废了,从而两头不讨好。”不求记得住安徽名师满堂彩的授课,课后我哪怕仅能记住只言片语,也足以宽慰我心。
九、中科大之行我前后写了十多篇心得感悟文章
到中科大这样的名校研修学习,于我而言,机会确实难得,机遇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机遇不是天天有。既然获得了到中科大研修学习的大好之机遇,我岂有不倍加珍惜的道理?我岂有不把这一宝贵机遇用活用足的道理呢?于是,我利用短暂一周的时间在中科大的校园里、在合肥的品牌企业里、在合肥的创新机构里,且走且看,且行且思,且听且问,且写且悟。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所思所想都尝试着转化成了自己的心得感悟文章,前前后后共计拉拉杂杂的写了十多篇,合计两万余字。也许我所写的“满纸都是荒唐言”,但是,荒唐言也是言,“荒唐言”也是我此行的小微之收获。此行,我既写了自己观摩中科大校园的真切之感受,也写了我观摩校史馆对我内心深处之触动,也写了我观摩合肥知名企业真实之体会,也写了我对合肥这座充满蓬勃发展活力的科创名城之凝思。当然,除此之外,我既写了现代打油诗,也写了古体打油诗,并尝试着为此次授课的每一位安徽老师均赠送了一首嵌名诗以示感谢与感恩。是的,安徽名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赐予了我以知识和理念,我无以为报,那就壮着胆子,发挥自己对文字写作的兴趣爱好,尝试着为安徽的专家学者分别赠送一首嵌名诗以表达我内心的尊崇之情和谢忱之意。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所写的那些不成体统的文字,居然受到了中科大马文芬老师、叶五一老师以及安徽大学宋宏老师等人的好评与认可,算是赐予了我更多的勉励。那秀外慧中的马文芬老师还专门把我写的不成体统的文章转载到了她的微信朋友圈并配发了评介之语,有了马文芬老师的对我文章的加持,有了安徽本地公众号《六尺巷文化》的推送,促成我所写的打油诗《再见了,中科大与合肥》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阅读量接近八万人次。我不禁自我调侃的说:“中科大学习之行,促成我所写的打油诗一不小心成了一篇爆款文章。”这或许也可算作是我中科大之行的“小欣喜”和“小确幸”吧!
作者 刘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