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刘小军
鲁迅一生写了六七百篇散文,留下众多名篇甚至经典。而《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篇,可说是名篇中的名篇、经典中的经典。
刘和珍
这篇《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4月,是“三一八惨案”后两星期、为记念在此惨案中死去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学生刘和珍而写的。——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日本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后前往执政府请愿。请愿民众要求见段祺瑞遭拒遂与段执政卫队发生冲突。段执政卫队开枪并用大刀棍棒击杀民众,遂酿成震惊中外、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这次惨案,死:47人;伤:199人。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是满怀悲愤、满怀愤怒写下这篇文章的。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仍能感受到鲁迅当时内心巨大的感情波澜。而从行文角度看,这篇散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鲁迅把这篇并不是很长的散文竟分了七章——但分这么多“章”,却实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是能在不同的“章”中能集中使用某一表达方式。二是鲁迅这篇散文内容和节奏跳跃性很大,因此只能分章处理。这篇文章总体上属于散文,但在局部却有散文诗的性质(散文诗和散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体;散文诗和抒情散文有本质区别。)如第一章的第三——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后半部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和第二章的第一自然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还有第五章的第三自然段,完全可以定义为散文诗。而有些语句,本身就是散文诗,比如:“惨像,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的散文诗有着极为独特的风格,精彩处多有警句。
我总愿把鲁迅这篇《记念刘和珍君》和唐代颜真卿书法《祭侄文稿》、和李白诗《早发白帝城》相提并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次年叛军攻陷常山,颜杲卿父子遇害,颜氏一门30余口被杀。颜真卿托人寻访得到堂侄首骨,极度悲愤之余,情不自禁、援笔一气呵成此稿。这幅《祭侄文稿》,纵笔豪放,情如潮涌,动心骇目,振铄千古,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高地位(以上内容援引“百度百科”。)——李白在公元759年,于流放途中突遇大赦,喜不自胜,狂喜之下写下这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的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 鲁迅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憎爱分明,下笔凝重沉郁,行文跌宕起伏,结构错落有致,构思匠心独运,表达方式快速转换之间的过渡极其自然,实为鲁迅散文中的极品。——颜真卿悲而书《祭侄文稿》,李白兴而作《早发白帝城》,鲁迅怒而作《记念刘和珍君》,一书,一诗,一文,这些感情迸发之际用血泪铸就的艺术,千古传颂,万世敬仰。
颜真卿《祭侄文稿》,一千多年来无人超越,李白《早发白帝城》,一千多年来无人超越,鲁迅这篇《记念刘和珍君》,势必也将辉耀千年,无人超越。——这并不是说,现代人的才华比不上过去时代的人,而是,这种文章、这种艺术的产生——天赋,感情,格局,思想,时代,事件,缺一不可。
是的,我们现在已是一个网络智能化的AI时代。机器人在书法、绘画、音乐、棋弈等领域已能取代人类。机器人写文章进行文学创作未来也是大概率事件。然而,我不相信未来机器人的创作能表现出鲁迅在这篇《记念刘和珍君》中所表现出的——庄严的愤怒,光辉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