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然
今年七一之际,很荣幸参加了以“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学习采风活动。感谢省、市、区音协的推荐,区文化馆、文旅局、文联的支持以及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家们的指导帮助。
一、红色创作采风
这次是在广东省韶关市、肇庆市的几个区县开展的学习交流、调研采风活动。同行的音乐家有中国音协会员王贻参(南方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家)、范兰古(清远市音协原主席)、袁巧平(肇庆市音乐家协会顾问)、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员卢家赋(仁化县音协主席)、广东省音协会员封开音协秘书长曾琦、广东省民间歌王瑶族歌唱家赵云天、封开歌唱家李文娟、山歌歌后娥姐、陈月莲、兰姨等,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因之前写过《英雄山》《千里追寻》(话剧、电影《千里寻党•对话1933》主题曲)两首红色歌曲,所以在此次红色采风活动中,有太多共鸣,感触很深。
1. 韶关市仁化县
这里有广东省唯一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还有铜鼓岭红军纪念园、红色小镇、红军街……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天下人”的事迹让人泪目:当年铜鼓岭战斗结束后,村民们从战场上救下了两位负伤的小红军战士,其中一位因伤势过重,加上村里的医疗条件简陋,第二天,这位十七八岁的小战士就去世了,弥留之际,村民们问他:“哪里人?”他回答:“天下人。”颤抖微弱、简单质朴的三个字,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乡亲!这么小的孩子,却体现出来了红军精神……感谢仁化音协、文化馆、文联的大力支持,这些资料为下一步的系列红色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
在这里还感受到了丹霞地貌的神奇,随处都是可以象形的山峰:有的像奔跑的马儿,有的像调皮的猴子,有的像美丽的女子……让人不觉赞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如此相像?
2.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这里有世界过山瑶纪念馆,能清晰地看到瑶族发展的历史,还能读到红色革命岁月中,瑶族汉同胞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有盘王纪念馆,就是纪念瑶族祖先盘王的地方。还有别具风情的瑶族村寨、精致细腻的瑶族图腾、歌王赵云天的“过山瑶”民歌、瑶族原创音乐剧《过山“谣”》以及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云门寺。云门寺周边,处处都精致成画作,随处可见的罗汉松、造型精妙的水冲石、修剪花草的美丽的小妹……风鸣竹哨,鸟啭林间,恍若人间仙境。远离喧闹,静心研学,总会有收获。
3. 肇庆市封开县
封开县从西汉时期就建制封州。这里有“天下第一石”大斑石山,传说大斑石是女娲补天时跌落的一块泥。在县博物馆,了解到封开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源地。印象深刻的是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他是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七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十二岁参加州试中秀才,十七岁便中了状元。还见到了状元的后代——“舞状元”莫世忠。作为广东“街舞王子”,他为家乡的创编了多部舞蹈作品,将街舞文化、公益街舞培训推广到比较偏远的乡镇、村,在各处生根发芽。
封开是革命老区,在革命岁月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炳辉,他在参加广州起义前,留下了《答母促归诗》:“回头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坠地时。惭愧劬劳恩末报,只缘报国误乌私。”
古塔古亭古廊桥,古村古井古城墙。封开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值得探索和发现的人间佳境。
二、岭南民间音乐
1.岭南山歌 山歌,即山野之歌,曲调优美上口,节奏自由。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婉转秀丽,或高亢跌宕。 与天地相共鸣,与山水相依。山歌的音乐常常是伴随劳动而存在。山歌的演唱,歌词都是脱口而出,时而俏皮地打情骂俏、时而诉说着自己每天的劳作生活,每个人张口就是一首歌,你一句我一句地对歌,这样的生活真是体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艺术!”
这次特别幸运,听到了丹霞娥姐(仁化山歌)、金装兰姨(开建山歌)、封开非遗传承人陈月莲(大洲山歌)现场的演唱。虽然方言听不懂,但是听着歌声、看着介绍和她们的肢体表达,足矣。原生态的音乐就是那么迷人。
2、 采茶戏 封开县山茶花艺术团的采茶戏《一个密码箱》。封开采茶戏是在民间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用封开当地方言演唱,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粤剧与当地民歌等元素。简洁点说就是结合了山歌曲调的一种粤剧表现形式。
3、 瑶族音乐 瑶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和歌舞音乐两类。每个支系均有传统歌腔数种。民歌大体可分为山歌、情歌、叙事歌(包括信歌、古歌等)、风俗礼仪歌、劳动歌、舞蹈歌、儿歌等类别。族乐器有各种型制的长鼓,如过山瑶、土瑶用的小长鼓,排瑶的大长鼓、坳瑶的黄泥鼓,以及铜鼓、皮鼓等打击乐器。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几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没有来得及欣赏到,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学习了。
三、 学习交流座谈
在每个地区,都有音乐创作讲座学习内容。著名作曲家王贻参老师主讲,在分享作品的同时讲解了创作的技巧、乐理的运用以及配器知识,我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这样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受益匪浅。仁化县还成立了一个县级交响乐团,几十人的大乐团,大部分都是从零开始自学成材的乐队成员,非常刻苦、执着,建团三年来,已经能演奏多首管弦乐曲,值得我们学习!
一周的采风学习活动结束了,收获满满。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激发创作灵感,能让心中的旋律更好地反映创作的主题,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让听众得到共鸣和共情。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的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也不只是五声音阶。深入挖掘各种民间的、民族音乐元素,这是巨大的文化宝藏,学也无止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优势,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创新但不离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