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游白马寺
——老家河南之行(1)
文/刘玉伟
我生长在陕西,却是一个河南人,因此对老家河南情有独钟,只要听吴玲说去河南旅游,我总会积极的响应。以前就跟吴玲去过河南的龙峪湾、郭亮村、坐禅寺、函谷关等景区,也跟其他旅行社去过云台山等地方。前一段听吴玲说要去河南三日游,其中的白马寺、红旗渠、少林寺又是我们没有去过的景区,于是我们一帮好友不顾华东六日游的辛苦,在家里休息了一天,就跟着吴玲乘坐旅游大巴车,去河南老家逛了三天。
河南洛阳的白马寺,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寺院。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镇,它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也是被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尊称为“释源”和“祖庭”的寺院。
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见金神头发发光,并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就派遣使臣蔡音、秦景前往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洛阳,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他们在大月氏国(今天的阿富汗至中亚一带)遇上天竺(古印度)的高僧伽什摩腾和竺法兰,就邀请两位高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京城洛阳。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馆,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此后,迦什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的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在之后的150多年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这里译经,有192部合计395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白马寺在这以后的几百年里,历朝历代的战乱让白马寺多次遭到破坏和焚毁,也又多次得到重修和重建。唐武周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敕令修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的。另外,我们现在在白马寺门口看到的石马,也是宋代雕凿而非汉代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对白马寺进行整修。1972年又对遭到破坏的白马寺进行全面整修,前后持续了十年。如今白马寺的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和毗卢阁、齐云塔等。
我们那天走进白马寺,蓝天白云下,站在寺院繁茂的大树下,望着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庙宇,聆听着大殿檐角随风而响的铃铛声,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我们感谢祖辈的智慧和坚韧,座落在中原大地上的这座千年古刹,随着历史的演变,王朝的兴衰,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和重建,但是,建筑能被战火焚毁,白马寺所承载的精神,早已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正像白马寺释迦殿门前的那幅对联写得那样:“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白马寺被国际社会尊称为“释源”和“祖庭”,如今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佛殿。1997年10月泰式佛殿落成,2010年印度风格的佛殿落成,2014年6月缅甸佛塔苑竣工,2014年9月泰国风格的佛殿又一次建成,让白马寺成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我们走在这三国佛殿的园区里,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那形状各异,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建筑,不论是庙宇、大殿、还是亭台楼阁,都让所有人流连忘返,许多身穿汉服的俊男靓女,从我们身边穿梭而过,他们在这三国的庙宇前拍照打卡。我们也被这些建筑吸引,用手机拍下一张又一张美照,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永恒的记忆。
白马寺门口匾额上的“白马寺”三个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白马寺自古以来就名扬天下,也深受达官贵人、普通百姓的喜爱。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女皇武则天也多次亲临白马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也写有“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赞誉白马寺的诗。1983年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
刘玉伟,2024年7月1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