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教学记
兰新让 胡红选
人才为兴家旺国之本。若论育才,莫若教育。史家寨村自古为皇甫川交通枢要,亦为人文荟萃之地,传道授业,传统已久。清道光时有岳云衢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为皇家解惑。其后裔曰岳肇基者,晚清秀才,曾在西安私塾坐馆,为民间授业。民国以来,国民教育渐起,张先生则属第一人。
张先生者,名曰张绍骞,出生于1901年。居于史家寨王巷子内,1955年史家寨进入农业合作社时,编制为三组。
先生先祖,来自长安县魏寨白庙村,清嘉庆、道光年间迁于本村。乡人宋生耀,幼时候曾于先生家上磨子,听得先生言讲,至其祖来史,已有三代,祖辈德龙、德虎打制土坯,为豹子所袭,二人将豹打死。是以知先生数代无官无商,全凭勤劳俭朴、辛苦积累,以致家业殷实,其家有后花园,人称张家园子。
晚清新学渐起,家人供先生在外上新学,学成归来后二十余岁。1922年北洋政府颂布新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农村教育统一按新学制实施。先生年富力强,正值其时。经过几年筹划,张先生在史家寨村晋公庙开办初级小学,两门课程,一人授课,年纪、课本不尽相同。不收学费,由学东统一向家长筹粮作为薪酬,其中二组田海勤祖父,人称田老三者,曾担任过学东。
至1935年,学生不断增多,先生与时任村保长胡彦杰商议,西邻晋公庙,建三间面南庵间瓦房,又于瓦房前面东建四间厦房,暂时缓解学生教室不足问题。
1940年前后,学生继续增加,教室又不敷用矣,且晋公庙四周全为田地,学生安全亦不能保证。先生又与时任保长岳占魁商议,筹劳筹款,紧邻庙东,又建面南庵间土房两间,前面与西边厦房对应建厦房一间,作为厨房。又在庙正前方十多米建门楼,门楼内套建小戏楼对应庙门,四周建起了夯土围墙。时任蓝田教育科长的闫懋三为小学题字《富立国基》,用砖雕镶于大门上方。至此,我村小学规模完整成型。老师仍由先生一人担任。
先生教学非常细心。本村有岳崇民先生,为岳翰林后裔,曾持其兄念过之旧书,于1948年春,就学于张先生处。语文课本上有好几处错别字,张先生一一改过,岳老对此印象极深,八十余岁,回忆如新。
张先生讲究卫生,时常衣貌整洁,喜爱花草。先生在校时,四周院墙房间之内,东有花园;西有桃园,中间操场。操场周围栽植一圈,隔离东西,玫瑰花下栽植麦冬。先生在厦房门前桃园内偏北栽植海棠一株,偏南栽植银杏一棵,加上操场西北角及西南角原来各有的一株大观音柳,一座美丽的校园被人拍手称道。
每至秋天,金黄色银杏叶子像朵朵花儿,随风飘落在院子里,煞是好看。观音柳枝干苍老劲奇,松柏之质,枝条细条柔软,杨柳之姿,更有柔弱花瓣如絮,一年三开,红艳如霞。
玫瑰花开时,满院飘香,美丽无比,周边学校的老师时常前来拍照。
先生个头高大,课堂严肃。平时却和蔼可亲,常带微笑!春天玫瑰盛开之时,先生採撷不少花瓣,和诸白糖,揉搓揉搓,再于太阳底下晾晒,收纳后以做点心之用。一次晾晒,被一学生撞翻在地,先生觉而重拣未粘沙土的花瓣,平和如常。
1949年5月23日蓝田县解放,张先生继续任教一段时间后,离开学校,一直在村上当干部继续为群众服务。先生身体健壮,干活精干,合作化以后,农先农庄时曾评为十分劳,不失农民本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张先生执教于本村,一百年矣。村中八十余岁以上人,凡就学者,皆为先生学生。其中,岳崇民后为本村首位大学生,一直升迁厅级干部,后退休。先生子曰张居仁,同岳一同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并任教。其孙张建安,曾为本村民办教师,后于上个世纪亦考入大学,二孙张航,余之小学同学,后亦工作于陕西师范大学电教中心。另有我村党永奇,上个世纪亦考入陕师大,因故不能入学,居仁向校当局反复争取,永奇得以入校,毕业后工作于陕师大图书馆。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于张先生而言,可谓宜矣。
先父兰兴斌,小学时亦就读于张先生之处。余故知张先生之名。今修皇甫川教育志,又悉张先生之迹。先生之事,已历百年,知者少矣。不传必将湮没,是以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