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屿行
文/一棵松
总面积1.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它却如一道核火,在放射出其耀眼的光芒。
从厦门进入鼓浪屿,有四个码头可供选择。我们从游轮中心夏鼓码头,登上了一座巨轮,到达鼓浪屿三丘田码头。它每隔20分钟一个轮次,每天输送游客1.2万人次。还不包括其他三个码头运的游客。经粗略计算,每天进入鼓浪屿的游客不少于3万人次,仍需要排着长龙在等候。誉满全球的鼓浪屿,着实是一个谜。
从鼓浪屿三丘田码头下来,已是下午5时多。旅行社给我们预订的住房,是一间名为精品海景酒店,到底在哪个方位,就连导游也在蒙着,于是只能凭网导了。在迷蒙中,一条二米宽的山路,以其45°的攀爬,我背一个,手里拉着一个,把身子曲成一个弓状,眼看就得弯弓射大雕了。一路气喘吁吁,总算完成了这二十米的攀爬。但身如散了架。紧接着,又是爬山窝,登山岭,拐转角。好不容易才摸到精品海景酒店的门下。
所谓精品酒店,并不精品。这里的造房有一个特点,就是开门对路。在酒店的入门处,一条约一米宽的过道,让客人在这里喘个息。在过道的另一旁,增搭了一间约一平方米的小屋,一切来往的手续,均在那里办理。而小屋的顶头上,一条用铁支与钢板焊成的铁梯,在为二楼的住客,拉着他们的行李,沿着这条呈50°的铁梯,在往上爬。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旅途,则是骂声不断了。但在这里,尽是新鲜,有苦说不出。
岛内编织的人行道,犹如蛛网。但一切路行,在就其势而成其道。在路行的切割下,把鼓浪屿被割成了不同的小块。居民在围着路行,而造成其居。于是,住房的尖顶式,刀片式,遮伞式,挑担式,梯田式,轮船式,拐角式等,在各尽其能,各显其招。同时,鼓浪岛的造房,均是二层式,间或出现的三层楼房,均是管理部门或是古式的楼房了。
我们从居室出来,是一条呈V型的大道。于是我们沿着那条呈30°角大道而上,站在那顶尖处,一边在喘息,一边在候着后来者。在不经意中,身后的一间标着:庭1919字样的门户,门庭上的一撮茂密的藤蔓,在为门户遮阴。当我把头往里瞄,一条石梯式的路行,在逐级往下登。在道路的下端,一道从地里冒出来的山泉,在沿着石溪,潺潺地往下流去,从而成为家中的一道溪流。按照这里的规定,造房可以从路旁开始砌墙造房。但屋主在砌起围墙后,其上方则让它空着,好让清泉归天。然后沿着溪旁,筑就了一道护栏,其经营的咖啡生意,便在这里起炉了。在现代,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叫响。而屋主壑志,让客人面对这潺潺流水,在品味其咖啡精品,无疑也是够惬意的一着。生意火爆,便成了自然。
当我们沿着那条呈V字形的道行,再往另一边V字形通道下去,另一条呈V字形街道的顶端,正好在这里交织了。在转角处,即套房的顶尖处。当局竖起了一根长杆,上面挂着几个路牌,在向人们导行。但在那转角处的地面,被滚得个滑溜。原来电视连续剧《转角遇到的爱》,便选择在这里取景拍摄。于是,每到这里的人们,总爱围绕电视连续剧中的主要人物,就其造型,着装,肤色,表情等,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再造,随着摄影镜头的咔嚓,于是抱的,跳的,拐的,扭的,滚的,而弄得团团转。企图弄出一番华丽,带回家中,以作为一个永恒的记忆。
当我们沿着这条呈V字形的街道往上登时,一条横过的人行道,终于把这里围成了一个三角状。一家住户,把其住房一个劲地往里造。其出门,在正对着那三角形那个顶尖而开。当我们以一个马回头,一艘行走在山地间的行船,正朝着这深山老林开来。船出海就此生成。
那一天,我们从一条地下隧道出来,只一个回望,一条梯式的路行,正往那龟头在逐级而上。一队一队的行人,一边在摇着扇,一边扶,在逐级地往上登。这条由石块垒起来的崖道,每级便是40公分高。
在崖道的左侧,一道石壁高约十二米。它以其巨石的坚挺,而把整座山体给撑了起来,否则一旦山体滑坡,山崩地裂,整座山体便难保其身了。在巨石的表面,一道摩崖石刻立在那里。后经一番查询,才知道这是一道关于“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的摩崖石刻。
这道高11.50米,宽6.40米的摩崖石刻,是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的撰文,记载了清朝时期的他,在三和宫前,募款整修战船,兴修三和宫,并率师进剿蔡牵起义的军事业绩。这是至今为止,在厦门发现的最大摩崖石刻。在摩崖的前面,是一块长着杂草的平地。在右侧,一棵已经倒伏的巨树,以其根缠之躯,人们在沿着山势,用泥土把它扶了起来,从而长出了些许叶子。看罢,人们投去了啧啧的赞声。鼓浪屿人保护自然生态,尽彰显其功。
在摩崖石刻的另一侧,一座三和宫供奉妈祖后废祀之墓,以其残缺之躯,躺在那里。不少来自台湾,以及金门马祖的民众,不断地到这里祀拜,以续演其缘。
在摩崖的上方,一座二层楼房,以其长体,从巨石的后面一直探至崖壁前,并悬空向前探出了一米多。一队队的男女,在那里大显身手,以示其非凡。
从这里向后山进去,是一条山道。一棵棵百年巨树,以其串串的透气根,在往下直挂。并以其棵棵根柱,在撑着巨树的不老。枝杈的交权换位,而把山顶罩得墨黑。
我们从钢琴码头往下走,鼓浪屿终于把一条山咀,再往大海里探去。在那个山咀上,一座高约十米的雕塑,以其洁白而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年郑和七下西洋,他的战无不胜,得益于这港湾的用武之地。郑和属下那2.7万驻军,便在训练成型。在郑和雕像的对面,一道从大海中隆起的巨石,一旦水师们出现了疲惫,便登上这巨石去放风。现在,当局在依其势,而竖起了一间凉亭。游人一旦进入那里,便与郑和大师实行了面对面。郑和的不屈,智略,以及知兵善战的精神,从而走进人们的心域里。
傍晚,我们在山地间转悠中,导游突然一个停顿,用手指了指一旁的一座楼屋。后对我们说:“这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先生的外婆家。钟南山的幼年便在这里度过。”此话一出,立即把我们的心域点燃。
钟南山院士的外婆家属于两层式,正处于街道的一个转角处。在房屋的外墙上,杜鹃花以其蓬勃,而把房屋围拢了起来。在二楼的一间套间,钟南山院士的求学与求智思想,便在这里扎下了根苗。在外墙右侧的入门处,一块“历史风貌”的大牌挂在那里,从而把建筑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
在鼓浪屿积淀着的闽南文化的历史中,已成了中西方文明的一个交流平台。无疑已成了一块沃土。从而,英雄与精英辈出。如汉语拼音创建者卢戆章先生;中国现代音乐先驱者周淑安先生;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声乐与声乐教育家林俊卿先生;钢琴学家李嘉禄先生;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与何碧辉女士;天文学家余青松先生;著名的科学家卢嘉锡先生等,他们均出生在鼓浪屿。并以其专业的造诣,而享誉中国乃至东南亚。
在鼓浪屿这个弹丸之地,正以其魔力在吸引着全球列强的目光。曾有18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他们的领事馆,最先进入鼓浪屿设立领事馆的,是英国人。大量的鸦片,正从鼓浪屿贩至全国。鸦片战争从此点燃。过后,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南进计划,也正是从这里而沿至全国。从历史上看,列强入侵他国,均以领事馆作为跳板。
鼓浪屿,以其“历史国际社区”的名誉,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在其拥有的53个核心要素中,各国在这建立的领事馆建筑,便成为其中之一。一部世界通史,终于把鼓浪屿拉长。它的以小见大,而辐射出一道核光。
作者简介:
一棵松,原名:吴文琴。中共党员,工程师职称。曾任广东中辰泛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公司副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神洲文学》与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中外华语作家等五家媒体,联合评为“中华国家地理十佳游记作家(诗人)”。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绿洲金字塔》;长篇小说《春安山》;散文集《鲜花飘落的季节》《山路弯弯》;哲学专著《管理创新纵论》。三十多篇作品在各地的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