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过“六月六”
文/王延庆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等等。
天贶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此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以供祭祀。这种民俗活动己渐渐被人们遗忘。
翻经节:这是佛寺的一个节日。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这个情节我们在电视剧《西游记》中也能看到。因此留传下来寺院的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姑姑节:也叫女儿节,这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节日。俗话说“一年三个六,家家都叫连心肉”,说的是每年的正月十六、六月六、八月十六都会将出嫁的女儿请回家中好好招待一番。每年的六月初六日,女儿女婿带上孩子,买上一大块猪肉,拿上新面蒸的馒头回娘家汇报今年的年景,父母则是好吃好喝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据说这个习俗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起来了。
当然了,因为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还有一些节日不尽相同,就不再赘述了。不过和这些节日比起来,姑姑节是最为流行、延续最广的节日了。
我们家却没有这种机会过这个节。因为我们家自我父辈起连续三代没有女儿,自然也就没有过“六月六”的习惯了。我这一辈是兄弟三人,都早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了。老父亲已于十一年前驾鹤西去了,老母亲就一直和我们三兄弟生活在一起,无论在谁家,全凭老妈的意愿。我大哥三弟居住在市区,我一直住在老家,最近这几年老妈一直在大哥三弟家居住。六月初三日是父亲的祭日,我们兄弟三人给父亲上坟,老妈也一块回来了。老妈今年已是近九十岁的人了,腰不弯背不驼,走路也不输年轻人,不用戴眼镜也可以看书看报,只是耳朵稍微有点背,还能经常帮我们干点家务活。我挽留母亲多住些日子,母亲考虑再三说好吧我在老家住一段时间。我们全家自然是高兴异常,尤其是我那两个小孙女,拉着老奶奶的手亲热得不得了。
转眼就到了六月初六。早上起来我就跟母亲商量,咱们包水饺,没有闺女可请咱自己过六月六,老妈爽快地答应了。从老妈的表情可以看出,她老人家非常高兴。
说干就干,从自家小菜园中割了韭菜放到厨房里,对母亲说“妈,等我晚上下班接完孩子咱们一块包水饺”。因为我爱人脑梗留下了后遗症,已经三年多了还在恢复期,右手脚功能缺失,自然是无法干包水饺之类的活了。母亲说:“你上班去吧,我歇着干点。”我知道多说无用,也就没再说什么。
果不其然,等我下午五点左右接完孩子(大孙女上暑期辅导班,小孙女幼儿园还没放假)回到家一看,母亲正在厨房里忙活呢,我爱人在一旁打着下手。我冲进厨房端起调好的韭菜肉的饺子馅闻了闻:啊,好香呀!爱人说“择韭菜、调馅、和面全是妈干的,我说了不听呀”。我想,甭说你说不住,就是我说了也白搭。我赶忙洗了把手,戴上围裙和母亲一起忙了起来。我们边包水饺边聊着家常,不大功夫就包了满满两大盖帘。
包完水饺,我让母亲喝口水休息,我又炒了几个母亲爱吃的菜。烧水下水饺。母亲说晚下一会,等等她孙子孙媳回来一块吃。我说他俩工作忙,每天都回来很晚,咱先吃,等他们回来再给他们下。就这样,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我和老妈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女儿节”!
其实我也知道,这几年母亲没有选择和我一起住,是因为她老人家怕给我添麻烦,因为我既要照顾爱人还要接送两个孙女。可是我想说,妈妈,在您跟前尽孝是做子女的福份。杨绛先生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莫等“子欲孝而亲不在”,空留遗憾!
妈妈,我一定每年都陪您过“六月六”!
写于六月初八日下午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