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杜曲村【其七】
作者:每小平
1995年5月,杜北新村整村搬迁至西汤公路西边500米至潏河岸边。投资10万元,盖起四间二层办公楼和水房。2008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打造进村、巷水泥路3000米,安装路灯,专人清扫道路;进村路两侧栽植国槐绿化,村民家家盖起了砖混楼房,院内外干净整洁卫生。2010----2012年度被长安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村”。
五、 人文村情
杜西村内有两处泉水,滋润养育着世代村民。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风俗积淀丰富。村内先生教师多,能工巧匠多(盖房、箍窑、木匠、厨师、修理等),有技术的人才多。书法绘画、下棋、说书、唱戏的识文家多、工匠艺人也多。由于临街,牲畜饲养交易多,因而村子饲养畜禽者众。此外,为动物防疫看病的兽医有14人、牲畜买卖的交易员(牙家) 有5人,这在西安城乡很少见。

杜曲村因临近杜曲镇,牲畜交易多兽医、牙家也多。在省、市和长安县及各乡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有:王维甫、每增辉、赵志兴、赵立山、每平花、每小平、赵平利、赵平生、赵迎军、赵新生、白宁等14人。人人苦学专业,潜心为动物防疫治病,有效防止了疫病的发生,确保了人畜安全健康。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成绩优异。每增辉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书和奖章”;赵立山获“西安市劳动模范”;每小平获“农业部先进个人”等荣誉。刘永宽在杜曲街当牙家、每清贞、相生瑞除在杜曲牲畜交易市场促成家畜交易外,还被长安县工商局聘请,在韦曲上塔坡村“县牲畜交易市场”当牙家,为城乡广大群众饲养的家畜和河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客商买卖牲畜进行买卖公平交易,堵绝欺行霸市,每个集日交易牲畜上百头匹。除过本县外,郊区、蓝田、户县、周至、眉县、兴平等县的家畜也在韦曲牲口市场前来买卖。此外,杜西村杀猪卖肉加工的屠户十多家、经济收入也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为杜西村过古会日,白天二餐招待亲友、夜晚村上还免费放映电影或举行唱戏等文艺活动。

杜曲社火闻名城乡,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千古传承。社火纸扎精致,装扮突出“奇”“巧”“悬”“精”等特点。无论是车上,器具上芯子纸扎美伦美唤。图画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长安百村》《戏满长安》《西安日报》《长安文化密码》等书籍报刊和三秦文学、东方商旅、长安人网、西安地方志等都有登载、声势浩大,威名远扬。
杜曲社火名声扬,装扮齐全锣鼓强。为庆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以求财源旺盛、太平吉祥。每当春节过后,开始耍社火。社火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束奇葩,更是千百年来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农耕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升华与结晶。杜曲村人老几辈传下来的自娱自乐活动,历史悠久,样式繁多,特色鲜明。已故老艺人有相维康、每世民、相生智、张德义、每秉承、陈清珍等;相喜林、胡春华、相永娃、牛德元等老艺人,仍在带徒弟传承社火技艺。另外,周边樊村、太乙宫等乡村耍社火,还专门聘请村中老艺人去装扮和技术指导。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