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丁再献》十九
尼山下的诺言:儒学与骨刻文的共鸣
天 琮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家、骨刻文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创始人丁再献,得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在孔子故里曲阜圆满召开,有感而发,欣然撰写创作了一幅骨刻文书法楹联作品:
上联:世界文明学者相聚尼山,八方联合追求天下美好;
下联:东夷古国兵民同行齐鲁,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

这幅楹上下联各20字,共计40字,巧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和谐,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远大的理想追求。
上联,“世界文明学者相聚尼山,八方联合追求天下美好”,点明了尼山作为孔子出生地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世界文明的意义。这里,尼山成为了一个缩影,象征着全球学者对于知识、智慧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同时,“八方联合”寓意着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下联,“东夷古国兵民同行齐鲁,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则通过提及东夷文化和骨刻文字,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性。其中,“兵民同行”暗指无论是在战乱还是在和平时期,人民与士兵都共同致力于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齐鲁”代指山东,亦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尾句的“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则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景,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努力,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宁,体现了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整副楹联既体现了对多元文明的尊重与追求,又展示了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期盼,同时亦表达了对于骨刻文字等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在平仄对仗方面,也做到了相互呼应,韵律和谐,实为一副佳作。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山,名为尼山,它既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尼山之下,儒学之风盛行数千年,如今再次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智者,共商儒学在当代世界的转化与发展之道。恰如那副引人深思的楹联所描绘:“世界文明学者相聚尼山,八方联合追求天下美好;东夷古国兵民同行齐鲁,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和平的守望,骨刻文字的智慧在此回响,儒家的教诲在这里传承。
尼山,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成为了世界文明对话的精神象征。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跨越山川与海洋,齐聚于此,只为了一场关于儒学与现代世界的思想盛宴。他们谈论“天下归仁”,谈论“平天下”的理念,就如同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所言,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当下全球性的挑战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们探讨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正如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原校长祝家华所言,通过汲取新的科学发展成果,打造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家园。
在这次对话会上,专家学者们以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指导,寻求化解全球化挑战的方法,提倡建立互信、互助、共享、责任的国际合作新秩序。他们深知,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儒学资源,才能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有力支撑。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首先理解、认同并践行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礼制”、“中庸”等核心价值。
骨刻文字,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一脉,它的每一次刻画,都是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的期许。在尼山的研讨声中,我们仿佛听见了千年的回音,看见了历史的流转。这些学者们的智慧与努力,正如同那些骨刻文字一般,试图唤醒人们对传统精髓的认知,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尼山儒学对话会的召开,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告诉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和谐世界的追求永不过时。让我们共同期待,儒学能在当代焕发新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同时也让东夷文化和骨刻文字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写于2024年7月13日

天琮,本名巩天宗,书法家、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现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