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诗赞安徽宣城
(诗五首)
文/王应泾
(一)宁国恩龙
铁龙驰奔抵宣城,
厚朴人杰毓秀灵。
郡治溯源由汉始,
昌盛文化晋朝兴。
文房四宝古今艺,
宣纸八方扬美名。
汉启陵阳斋立筑①,
长三角里灿新星。
注释:①恩龙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宁国市,距市区8公里,毗邻长三角旅游圈和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区,占地13.37平方公里。特别斋、阁、亭、宇群立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陵阳古镇在青阳县南部,因位于陵阳山麓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县于陵阳。陵阳,是九华山的南大门,是徽商通往苏杭的必经地,自古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才辈出。
(二) 宁国青龙湾
山山水水涟阳城,
玉竹烟峦映碧空。
曲径萦紆回旋处,
湖山眺望藏水中。
任随游艇推新浪,
更让龙湾涌浪隆。
意远随波追雅韵,
情深入墨吐清风。
注释:安徽宁国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皖南山区东缘,属于山地湖泊型景区。区内地势走向明显,西南山势起伏,雄伟豪迈,东北相对平缓,岛屿众多,整体呈西南向东北低缓态势。最高海拔是1363米的乐利峰。
(三) 桃 花 潭
李白汪伦结缘摯,
踏遍猷州典史遗①。
白将乘舟途路远,
伦则相送赋心诗。
桃花潭水波千碧②,
弦调知音情万执。
雾笼桃潭诗圣觅,
流连绿岛已迷痴。
注释:①猷州,相当于今省辖市行政区划,始设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年),终于武德八年(625年),存续5年,管辖区域相当于今安徽泾县、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池州市的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部分地区。
②桃花潭景区是安徽省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境内(青弋江上游),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唐代诗人李白曾于此地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
(四)查 济 古 镇
查济古镇寻启史,
庙祠阁殿塔铃声。
百孔余八桥经纬,
千幢超十徽派征。
廊柱雕梁精画栋,
墙裙檐翘古香承。
元明清铺临阶石。
德尚承传和睦风。
注释:查济古建筑群位于皖南泾县西端,位于黄山山脉北部,东靠桃花潭、南靠太平湖、西北与九华山毗连。现在的查济为查姓正村,因为村里人大多姓查(音zha),追根溯源,其始祖查姓祖先曾有一位担任京兆尹,这位先祖的兄弟六人当年皆中皇榜,主考大人曾书“蓝田种玉”旌表之,后被刻于此宅前厅的石门额上,至今仍存。查姓先祖在唐朝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查济名人辈出,仅明清两朝,查济村就出了七品以上官宦士子129人。查姓村落绵延数十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划为核心保护区的面积就达48.8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有90.22公顷,查济古村落现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保存古建筑从元至清,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等徽派建筑群。
(五)宣城敬亭山
敬亭山下橹声柔,
细雨江天似梦游。
葱郁林茵藏古刹,
碧波湖面汇溪流。
弃官谢朓归山隐,
醉酒诗仙佳韵讴。
黄山脉横蜒宛陵①,
文人骚客峻峰留。
注释;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山上现存李白赋诗亭和南齐诗人谢朓弃官归隐地,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①宛陵:宣城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