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易中天说龙说起3龙与皇上
庞进
网络上流传着易中天先生说龙的一段视频讲演。易先生说:“……它在古代叫皇上,正因为皇宫里有一条龙,全国各地遍布的是地头蛇,地头蛇就叫小龙、小皇上。我们这个民族吃皇上的亏还不够吗,你还在整出地头蛇来吗?……”
易先生这段话的逻辑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1)龙=皇上;(2)小龙(地头蛇)=小皇上。其潜台词是:(1)“我们这个民族吃皇上的亏”已够多的了,不能再吃了,对皇上应该批判、否定、抛弃;因为龙=皇上,故对龙,也应该批判、否定、抛弃。(2)在中国古代,皇宫之外,全国各地的各级官员,都是小皇上,既然对皇上应该批判、否定、抛弃,那么,对小皇上也应该批判、否定、抛弃。(3)因为小龙(地头蛇)=小皇上,故对小龙,也应该批判、否定、抛弃。总之,在易先生的心目里,龙就是皇上,小龙就是小皇上,都应该打倒。
在中国历史上,龙被皇上们拿去,成为皇权的象征,是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理应持严肃的、理性的态度,对其做认真的清理。但是,必须注意以下事实:
(1)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甚至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中华先民对宇宙自然力感悟、认知、神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中华先民就把龙发明、展现出来了。帝王皇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龙的出现比帝王皇权要早得多。
(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龙身上具备着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遂被帝王们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随着帝王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象征帝王皇权的意义,遂以神物、吉祥物的面貌和身份,回到了劳动人民中间。笔者分析过,古往今来,龙在演化、发展中,经过历时性地累加,形成了“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符号、人杰喻体、皇权象征、民族标志”六大功能,去掉其中的“皇权象征”,其它五大功能,即“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符号、人杰喻体、民族标志”依然存在。
(3)即使在阶级社会,龙在象征帝王皇权的同时,也没有和劳动人民断绝关系。事实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属龙相,玩龙灯,划龙船,喝龙茶:两种龙尽管有交错、有互渗,却也同时并进了数千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既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也是水利神、农业神、祖先神、民族神和吉祥神。这样的神物,古往今来一直承受着老百姓的敬祀,当然不会随着帝王的消亡而消亡,也不能因帝王用过就不能再用。
(4)帝王对龙的垄断,仅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里,帝王可以比龙、称龙、用龙,有才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都可以比龙、称龙、用龙。
(5)元、明、清三朝对龙纹的垄断,也只是垄断了五爪龙纹,其他四爪、三爪龙纹并没有垄断;而对五爪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行;事实上,真正因龙纹冒犯帝王,从而被杀头者只有数例,并不普遍。
(6)龙作为帝王皇权的象征,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也做了许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如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基础;应“赤龙”之兆的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有“龙凤之姿”的唐太宗的和蕃之举;对龙情有独钟的康熙皇帝奠定了现在的中国版图,等。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地分析,有扬有弃,不能简单、粗率、偏激地揪住已经认识清楚的负面的内容不放,也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将与帝王皇权沾边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抛弃。——若将与帝王皇权沾边的事物一概抛弃,就没有了“长城”“兵马俑”“华清池”“大运河”“故宫”等等,就没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而且,必须认识到,一个世纪以来,中华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转型,已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告别了皇权、保守和软弱,成为自觉自信、团结合力、适变图强、爱好和平、开放包容,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幸福的新龙。
笔者理解易中天先生对皇权专制的激愤。然而,显然,龙文化好比一棵大树,“象征皇权”只是大树之一枝,一枝可砍,但不能借此砍倒整个大树。
(2024年7月12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中华龙文化》(上、中、下)《庞进文集》(一至十九卷)等著作五十二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