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于1969年腊月,属鸡。出生地,洛宁县兴华公社沟口大队(现兴华镇沟口村),是偏远的小山村,耕地不多,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集体没有厂矿企业,没有副业,没有山林和养殖水面,仅仅靠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入微薄,维持不住温饱,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孩子起名不重要,将孩子养活才是最重要的。那年代,农村起名不讲究,有“贱名好养”的说法,我两岁前只有贱贱的小名。
在我两岁多时,爹妈有意无意地张罗着给我起名字。那年代,起名没有太多禁忌,不考虑阴阳五行,也不追求吉祥好运,只要不与长辈重字即可。
我妈妈后来对我说:我和你爹不识字,也没什么文化,给你起名也作难,真不知道该起啥名字好,刚好有一天遇见邻村的杨留生,我们就给你起名叫杨留生。
妈妈说的“邻村的杨留生”,是兴华公社沟口大队第六生产队的社员。而我家是兴华公社沟口大队第二生产队,实际上和“邻村的杨留生”是同村之人,只是由于山村居住分散而习惯说是邻村。沟口大队当时有6个大队12个自然村,现在叫沟口村,因位于洛宁县兴华河出全宝山、村民沿河的入山口处而得名。
在洛宁乡土方言中,“六”通“留”,不念“liu”,而是念“lou”。所以,我小时候的名字其实念杨lou生,亲朋邻居都喊我lou生或杨lou生。直到我去兴华初中上学,才逐渐将字音纠正为“杨留生”。
妈妈总是对我说:“不识字的人太苦了,生产队给你记工分,多少对错你都不知道,出远门不识字可作难,想给远方的亲人写信也不会,来信不会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会记账,不受人欺负,走出大山,不饿肚子。”妈妈当时的想法就这么朴素!
妈妈总是对我说:你是“腊月小鸡刨食吃”,十冬腊月要是不去雪窝里刨食就会饿死,全靠自己去奋斗。妈妈的教育就这般接地气!
在那贫困年代里,我同村的小伙伴,有的小学就辍学了,半数以上初中辍学,能上高中的寥寥无几。但爹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弩折腰杆供我上学。爹妈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要艰苦奋斗,要清白做人,要踏实做事。
我牢记爹妈的教诲,不辜负爹妈的养育之恩。1988年我考入河南农业大学,是偏僻小山村为数不多、最早考上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我之前,村里仅有两名大专生。

1992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公派到韩国研学农业技术半年。研学归来,先后在林业、统计、农业部门为人民服务。从我上大学起,爹爹经常眉开眼笑,说话有了底气,供我上学累弯的腰杆,似乎挺直了许多。妈妈不无骄傲地说:“没文化不会起名,谁知道起这名镇好,杨留生,留洋生。”
也许爹妈不知道,也许他们知道而不愿向我提起。妈妈说的“邻村的杨留生”,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中华英烈网、洛宁乡村志有记载。
杨留生,男,河南省洛宁县兴华镇沟口村人,生于1951年,中共党员,1971年入伍,五七五七部队十四中队战士,1975年2月在四川省达县(今达州市达川区)因公负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4岁。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被追认为烈士。
巧的是,我三大(三叔)1969年参军,在1975年经过四川省达县时,特意去烈士陵园祭拜了革命烈士杨留生,也了解了烈士牺牲时的情况。三大每每提及革命烈士杨留生,都满是惋惜。2022年9月30日《达州日报》刊登的部分达州烈士名单,也有革命烈士杨留生。
天地英雄气,浩然壮国魂。一个向上的国家和民族,从不会忘记革命先烈,世世代代都应铭记革命烈士。
爹妈赋予我生命,给我起了名字。爹妈给我取的名字,本来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因和革命烈士同村同名同姓而变得特别。与革命烈士同村同姓同名字,我深感自豪,也深知肩上有责任。
如今国富民强,政通人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
忆苦思甜,吾辈不能忘记先辈的艰难困苦,不能忘记先辈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先辈打下的基础,不能忘记先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能忘记共和国建立、建设、发展的历史。我们应当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作者简介:杨留生,河南省洛宁县兴华人,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先后任职于洛阳市洛龙区统计局、洛龙区农业农村局,爱家乡,爱牡丹,爱园艺,参编《国花牡丹档案》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