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甲骨文是一种幸运
范宗喜
我学习甲骨文,是从发明“超然范码”电脑汉字输入法开始的,自1991年到现在,三十多年了。现代汉字输入电脑早已不成问题,但甲骨文如何输入依然是一大瓶颈;与此相关,甲骨文工具书的排序和检索也多有不便。这迫使我努力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想寻找一种方法使甲骨文能适应现代信息处理的数字化要求,又能为后人学习甲骨文提供方便。
涉足一种冷门绝学,自然少不了寂寞、孤独、枯燥、清苦,甚至不被人理解;但深入进去,也会有别样的感受。不然几十年的漫漫长夜,如何能坚持下去?这别样的感受就是使命感和幸运感,每每也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让人也有乐趣,也感幸福;让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无论多少困难,也不轻言放弃。
我常想:甲骨文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是掩埋了几千年的超级国宝。若非1899年一个偶然的机遇得见天日,谁会知道中国有甲骨文呢?若非清末学者王懿荣心有灵犀慧眼识珠,多少无知者还在把甲骨当中药,无休止地做“人吞商史”的蠢事呢?甲骨文是祖先的文字,我们今天能看到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这是多么难得的幸事啊。
我有时想:自甲骨入土三千多年以来,其间有多少朝代的人无缘知晓甲骨文为何物?历代有多少先圣大师从未目睹从未听说?连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和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都没见过。而生于后世的我辈今天却能看到学到,岂非三生有幸?
我有时也想:人类文明的传承主要靠文字,在甲骨文前后出现过的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字,如古巴比伦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纸草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希腊克里特文字、古印第安玛雅文字,都无一例外地消亡了,能够留传至今的唯一古文字就是中国的甲骨文。全世界惟有我们能学习、研究祖先的文字,岂非三生有幸?
甲骨文是中华文字的源头,是现代汉字的鼻祖。以前总以为甲骨文是一些比较原始的象形文字;学习甲骨文,则发现迥非如此,那时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后人总结出的“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已经具有数千的字量,丰富的词汇,多种词类,已经掌握遣词造句,形成颇为规范的卜辞文体,以及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章,涉及战争、祭祀、农业、狩猎、天文、地理、历法、生育、日常生活等众多内容,显然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许多方面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学习甲骨文,仿佛穿越时空,走进祖先的世界,在惊叹他们的智慧和创造之余,也深感自己有幸能与古人对话。
甲骨文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单字 ,取得共识的已释字约1800左右,是研究古文字、研究历史的宝贵史料。因为比《史记》约早1000多年,比《说文解字》约早1500多年,对研究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各个方面,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等传世文献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疑问,都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弥足珍贵。研究甲骨文,等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历史,探求中华文明的基因。
学习甲骨文,不仅为了探寻中华文明之根,也为了传承、赓续中华文脉,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能把中华文明推向前进,发扬光大,是每个华夏子孙责无旁贷的使命,无疑是很有意义也很幸福的事业。
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百年来的考古潮,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直接导致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以实物证明了三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经过几代学者的探索、追求、开拓,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先后问世。特别是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更让全世界瞩目以待。现代人学习甲骨文,不仅有“甲骨四堂”等前辈辛勤研究的成果,而且有“殷契文淵”等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甚或可以亲自去位于古都安阳洹河两岸的殷墟看看,亲临其境,亲见其物,何等幸运之至。
由甲骨文发展起来的甲骨学已成为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各种语言的甲骨文论著超过两万多种。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和殷墟一起成为国际关注的世界文化遗产。目睹甲骨学的蓬勃发展,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心中也自会充满骄傲和一种幸福感。
甲骨文数字化信息处理现在已经成为热门,因为它是人工智能用于甲骨学的基础。我研究甲骨文输入法多年,历尽艰辛,甘苦自知,所幸已经获得了“甲骨文自适应输入法”的成果,并于2022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自己的发明能尽早造福于社会,无疑是极大的幸福。
三年疫情之后,又完成了《新编甲骨文易查易学易用字通》一书的撰写,今年即能出版。这部专著付出的心血更无法言说,只为消除传统工具书的翻检之苦,为后人学习甲骨文提供方便。想到这里,岂不也会感到欣慰,产生一些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庆幸自己是带着问题学习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跨学科研究是我的爱好。甲骨文中还有相当多的未解字等着人们破解,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人们给出答案。甲骨文理应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更大贡献。探索未破解的甲骨文之谜,不用说,更是其乐无穷的幸事哦。
2024.07.15 于绵阳科学城

作者简介:
范宗喜,字东波。大学本科毕业,汉语言文学学士、法学学士。甲骨文自适应输入法发明人。超然范码发明人。东方国际语创始人。老科技工作者、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兼职教授。四川省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种专著、译著、论文及作品问世。信守:科学载物、文学载道,探索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