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福运深
文 // 杨浩然
六月初六吃伏羊
祭拜祖先敬天神
盛世中华多趣闻
传统智慧民俗魂
儿时麦季记忆深
盼望杀猪随羊份
晒衣制糕做炒面
新麦饺子奉山神
慈悲和顺谢亲恩
早回家中奉娘亲
伏阳接福喝羊汤
防暑降温提精神
霏雨蒙蒙情深深
捷报频频传佳音
心静微凉君安度
携手共进满是金
雨过天晴念贵人
暑期安康有财神
阳光暖暖照我心
烈日灸烤送绿荫
欣逢农历六月六
我在赤峰君长春
六六大顺百事顺
兄弟同心情义真
暑去暑来迎福运
人生不负昨和今
未来日子荣华在
健康快乐数不尽
后记:
农历六月六,俗称过麦季。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种名称,有洗晒节、尝新节、晾经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半年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甚至有称为“小年”的,可见其隆重程度。
那么,六月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意义呢?
六月六被称为“天贶节”,传说一:天书庇佑。在中国古代,六月六被认为是一年中的“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神仙赐予人间的天书,用来庇佑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因此,六月六也被称为“天贶节”。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拜天神、祭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同时,他们也会用面粉或米粉制作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或人物,称为“天书元宝”,摆放在家中或店铺中,以招财进宝。
六月六晒经书,据说这天的阳光有苦味,能杀菌消毒。经过翻晒的衣物,不怕腐烂虫蛀。
传说,唐僧西天取经的回来路上,经书掉入海中,于是就在岸上把落水经书逐一翻晒,后来形成习俗,每到六月六,各地寺院都要举办“翻经会”,暴晒经书。因庙中僧少书多,就请村中老妪帮忙翻晒经页,还说连续翻经十年,下世可转男身。
六月六人类的生日,传说女娲造人在中国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据说,女娲是在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创造了人类。因此,六月六也被视为是人类的生日。
在这一天,一些地方的人们会敬奉女娲,祈求她保佑人类平安、健康、幸福。同时,他们也会用面粉、糖、油等材料制作一些形状各异的糕点,如龙、凤、蛇等,以象征着人类的多样性。
六月六文曲星的生日,传说文曲星降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曲星是掌管文运的神仙。据说,他是在农历六月六这一天降生的。
在这一天,许多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庙里祈愿,希望文曲星能够保佑孩子聪明伶俐、学业有成。同时,他们也会在庙里献上一些祭品,以表达对文曲星的感激之情。
汉族洗晒节,苗族的情人节,传说是汉族洗晒节,苗族的情人节,对山歌,着盛装,寻找爱情布依族小年,土家族水龙节,六月六风俗有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六月六节还有相关传说,如兴义的查白场,传说是为纪念被恶霸逼婚、双双殉情的一对青年男女,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大年节。
现列举有关六月六的一些习俗:
晒农节
这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称呼。
天贶节
北宋真宗时,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即赐),谓此日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并于岱庙修天贶殿。六月六为天贶节,寺院藏经阁在这一天要进行翻检暴晒,后来沿用到民间。百姓们认为六月六晒衣服、晒书籍、给家畜洗澡,能使衣服晒后不蛀,书籍晒后不霉,家畜洗后不生虱子。
晒谱节
农历六月初六,农村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同时是中国传统的“晒谱节”,我国民间流传着“六月六,晒家谱”的习俗。当天,有家谱人家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了团结宗亲,二是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洗澡节
每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节,只有独山县温泉乡的居民有条件过。水族同胞从五六十里地外赶到温泉乡的温泉洗澡,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热闹非凡。
晒红节
西向客家人仍保留着过“六月六”的习俗,并称之为“晒红节”。每年当天,凡嫁出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团聚;各家各户拿出衣物、棉被、书籍曝晒,从此不再发霉;人们开展祭祀活动,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禾苗节
桂东是种中稻地区,农历六月,正上禾苗生长的旺季,预防虫灾十分关键。所以,桂东的先人把“六月六”这一天当作“禾苗节”,世代相传,利用舞稻草龙、抓“虫王”、祭“田神”等形式来祈求消灾辟邪,五谷丰登。
姑姑节
中原一带称陆月陆为“姑姑节”。“麦稍黄,妞看娘。”每年收麦前,青黄不接的时候,闺女都会去看望母亲,麦收后老母亲则会带上新麦面食物到闺女家问问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岳母就要为难女婿了。因此时为麦收后农闲期,故有“六月六,走麦罢”的说法。
伏羊节
伏羊节,是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美食节日之一。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历史。伏天食用羊肉,暗合“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理念,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说,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
受伏羊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上海、江苏、山东、安徽、宁夏、湖北、浙江等地也都有过伏羊节的习俗。品味两汉文化、尧舜文化,纪念彭祖、狐偃,踏青郊游是伏羊节的基本主题。
虫王节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六月六,每个地区对此节日的叫法、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庆祝方式都离不开 “晒衣物”、“蒸面食”等内容。
六月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祈求丰收、健康、幸福的日子,也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敬奉神灵、祭拜祖先,同时也会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制作天书元宝、面食雕塑等。
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六月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传承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六月六这天,你不妨来试试这些有趣的习俗吧!
杨浩然,山东沂水人,历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集团业务校长、北京文鑫教育写作学校校长、《传奇故事•校园作家》主编、《经典美文》执行主编等职,兼任中国教育科学院成功作文课题组执行组长、北大青少年手拉手立志成才全国作文大赛评委主任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故事等一千九百余篇。主编《小美文大智慧》《经典阅读》《月亮的温度》《小河轻轻对我说》《一棵小草的品格》《我和夕阳有个约》《雪与霜的记忆》《鸟儿的故乡在哪里》等文学图书二十余部,策划主编中小学作文、阅读理解、识字练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三十多年来累计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报刊指导推荐点评学生作文发表一万三千多篇,个人出版小说、影视剧本、散文诗图书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