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各国领袖中,唯印度老怪莫迪最懂左右逢源长袖善舞
莫小觑别样的印度人,从荒野来到高科技时代好像只有十几年
多次造访印度,感慨良多
印度高歌猛进,实出意外
发一篇旧作
与诸君共享
前言:
经济发展上高歌猛进的印度野心勃勃,大有暗地里和中国较劲、并想赶超中国的意思。再加上政治手腕高超的老怪莫迪的精心策划,其势头相当凶猛。但是,倘若按照我以前访问印度所见所闻而评论,我感到:印度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但事情是发展的、变化的,现在的印度已非当日的吴下阿蒙!尽管如此,我还是想一个曾经的媒体人、后来的贸易商的视角来述说一下当初我眼里的印度是何等模样。于是,决定推出这篇相当冗长、但绝不枯燥的旧作,旨在让读者诸君了解一下十几年前的印度。本文分四次发表,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
我所见所闻之印度
文/龚如仲(Ralph)
在我“退出江湖”、颐养天年之前,我为一家美国大公司当了十一年的驻北京办事处首席商务代表。由于美国总公司的老板与印度渊源深厚,印度便成了这家公司最为重要的货源供应国,而中国则是该公司不可或缺的另一个主要的货源基地。考虑到从美国远赴印度出差费用颇高,精明的老板便利用我们办事地处亚洲的近水楼台的优势,把许多到印度业务交流或样品共创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所以,在这十一年的时间里,我前前后后到过印度十来次。可以这么说,我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今天闲着无事,忽然心血来潮,于是我就想和读者诸君聊聊有关印度的所见所闻。
(一)低成本,赢得大订单
我在北京为美国那家大公司运作业务时,主要是把一项劳动密集型产品---地毯,以手工羊毛地毯为主打的各种质地的地毯,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总部,为公司的“wholesale business”(批发业务)服务。就生产成本而言,中国与印度相比,还是后者更具优势。但是,在未访问印度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北部和西部农村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低廉,这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竞争的。然而,当我到了印度之后,我一下子就被印度人低成本、极耐劳的竞争优势折服了。
头一回在印度访问一家大型地毯厂。到达工厂并进入车间后,映入我眼帘的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人正井然有序地坐在他们的“工作台面”前紧张地劳作着(顺便说一句,制作地毯这个活儿,尤其是手工羊毛地毯,世界各国几乎全部用的是女工,但印度是异类,他们全部用男工。印度男性劳工既有女性的细致和巧劲,也有男性的稳定和力度,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我之所以为工作台面这四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这所谓的台面就是一块横放在一个事先挖好的土洞边上的木板,而土洞的另一边,坐着一位劳工。原来是:工厂老板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圈出一块地,然后在地块的周边打上高高的木桩,再然后就盖成了厂房的模样。与此同时,他们在厂房的房顶上铺上防雨的面料,这样车间就形成了。就车间的内部“硬件”而言,他们按照一定距离的间隔,挖出一个个圆圆的土洞,工人坐在洞的一边的土地上(讲究一点的工人自行找点儿干稻草铺在“座位”的上面),双脚放入洞中,就可以开始在横放在土洞另一边的木板“工作台面”上干活了。您想一想,中国能让工人以如此的方式与人家印度人比拼吗?
再到车间外面看看:在骄阳似火的正午时刻,几个男性工人正卖力地用工具在地毯的表面洗刷着,他们是在完成地毯制作的后道工序。洗地毯是一件非常费力的苦活儿,而地处南亚的印度,除了当年的12月和来年的1月是“冬”季较为凉爽外,其它时候都是炎热天气,气温往往可达摄氏40多度,甚至近50度。可以想象:在这种极为灼热的天气下劳作苦不堪言,就连我们这些参观者站在那儿几分钟都热得受不了,更何况印度工人必须在如此酷热的环境下干够八小时的工作。就凭这一点,中国工人能做到吗(劳动法也不允许啊)?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