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社院子的变迁——皇甫川教育发展的缩影
老公社院子,位于史家寨村北,三亩地左右,东西宽,南北窄,曾为史家寨公社驻地。
老公社院子,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最早为晋公庙,民国时和建国初为小学。1958年后,扩展为民中。1961年史家寨公社搬入,为公社驻地。1971年后,公社搬走,始称老公社院子,又兴办史家寨联中。1976年,成为史家寨高中西院。1982年高中改为初中后拆毁,惟余晋公庙。
二、晋公庙小学时期
老公社院子里最早的建筑是晋公庙。
据村人讲,正殿大梁上有字,内有光绪年号。又传晋公庙为晋文公重耳庙,据我考证,村人传说为是。据村人言讲,今晋公庙后原有院墙根基,颇厚重,足证晋公庙旧日规模颇大,异于今日,其初建之日应早于晚清。
晋公庙门位于南方,为影壁山门。外有八字影壁,中为木制大门,上有门楼,进门迎面亦有影壁,两廊通内。入得门来回望,门厅上有戏台,可放东西。大门正面,即为晋公庙大殿。院子东西两侧,按一般部局,应有厢房。
晋公庙中有古树。其中,西厢厦房前,南有一挺拔银杏,两丈高,一人抱,后在初中时伐做旗杆之用。另大殿前有观音柳,西边一株树冠丈余,直径约一尺,半面已朽,枝干苍老劲奇。
据老人讲,晋公庙中雕梁画栋,雕塑甚是精美,墙上也是宗教题材水彩画,栩栩如生。庙里一直到建国前尚有和尚主持,神像雕塑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19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保甲制度,史家寨村和小寺村编为一保。按民国制度,保长兼任小学校长。其时因晋公庙设立初小,教师为张绍骞,人称张先生。
建国初史家寨初小示意图,根据岳崇民回忆绘制
民国时随着小学建设,至解放时,晋公庙小学院子布局如下:南有高门楼,上悬砖雕匾额,为时任蓝田教育科长闫懋三题字——“富立国基”,进去后中间小操场,东为花园;西为桃园。操场同花园和桃园之间有玫瑰花隔断。花园东北角有两件厦房为小灶房;桃园偏西北有两间厦房,为张先生宿舍兼办公室,中间隔开。正北边晋公庙西有三间庵间瓦房,为教室,东有两件庵间瓦房,为别的老师的宿办室。晋公庙地基比东西两边的房子要高出近一米。东边庵间后为男厕所,东房与围墙之间有通道通往厕所。
建国后,村农会曾于老公社院内办公,小学继续开办,为招收女生,于北边晋公庙西便庵间房后设置女厕,中间用墙同男厕隔开,其他不变。
三、民中和公社大院时期
1952年后,黄甫乡成立,1957年前,黄甫乡改建晋公庙小学,兴办民中,招收大龄学生,约十五六岁,因未考入正式中学,回家劳动年龄尚小。为免孩子们游荡,荒废前程,故办民中继续学习,不在正式学历之列。为建设民中,将院内原东厢两件厦房和原院墙拆掉,紧挨原晋公庙东两间庵间瓦房之东,又加盖面南四间庵间房并棚有楼板,上为学生宿舍,下为老师宿舍办公室,又在对面南边建六间庵间土房做教室,西厢厦房南边增建两间作为灶房,并重建东侧院墙,并种众多杨树和榆树位于院内东边空间里。由是老公社院子格局大致形成。
一九五七年的民中院子
1957年院子内大体格局,是民中居正殿,小学居两侧。至一九五八年,民中开办一年后,小学一二年级搬至本村庵庙,其他年级于小寺和肖家坡上课。
从1957年秋季到1960年秋,民中开办三届,停办。1961年从汤峪公社中分出史家寨公社,驻地搬入院内,文革后史家寨公社改名团结公社,从此老公社院子成为整个川道的政治中心。
四、联中和高中时期
1971年,西汤线建成多年后,团结公社驻地改为田家村,史家寨村和小寺村于老公社院子合办了联中,为两年制初中,民办,招收田村、小寺、史家寨学生。时值文革,阶级斗争为纲,联中不能正常教学,经常半天上课,半天支援农业修水利和勤工俭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1974年,敬林路下段建成。1975年,为了迎接以后开办的史家寨高中,老公社院子的东南边建设了三家瓦房,作为学生灶房,同时拆除了原门楼和戏台。1976年春,史家寨高中招收第一届学生,老公社院子变为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区,人称西院,同时于敬林路东侧建设教学区,人称东院。西院1976年布局如下图所示:北边从西到东排列为,西北三间房子为男生宿舍,三间晋公庙为教师和校长办,两件庵间房为仓库。东南二层楼上为女生宿舍,下为老师宿办。南边,大门东边六间房子为教室,西边三间瓦房为学生食堂,西侧四间厦房则为老师办公室和教师灶,另外,院子西南角,为男女厕所。
1976年的高中西院
后随着东院教学区的建成,学生全部于东院上课。于是1979年时,女生宿舍移于西北三间房内,男生宿舍位于东南六间大房内。东北二楼剩下一间或两间。
高中时,老公社院子东墙亦塌,遂废南门,由东墙豁口处出入。
五、終曲
1982年高中改为初中,为县管公办,食堂和学生宿舍搬入河东校区。老公社院子弃用,最终其他地带和大场都划做宅基地,只有三间晋公庙得以保留。至此,公社院子消亡矣。
老公社院子,始于晋公庙,终于晋公庙,见证了川中教育发展的整个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