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深处
龚文瑞
春暖花开时,我来到了静安雕塑公园。但见满目繁花,一地锦绣。高大婀娜的樱花树、满地匍匐的郁金香,花枝招展,每一花朵似乎都缀满了诗句,流露倾诉的欲望。上海的生态之美以一种磅礴大气的姿态扑面而来,向所有人宣示着城市的繁花似锦。
诚然,陆家嘴、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寺、徐家汇……城市处处呈现繁花状之繁华。然而,我以为,这些无不是城市繁荣之表象,繁花深处,城市繁华的背后,支撑这座城市从大唐飞歌的天宝年间一路繁花似锦般地走到盛世中国的壮美今天,应该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是这块土地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与创造的力量。
我去过松江古邑,只为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脉动。在广富林,我在新石器良渚文化遗址前,想象七千年前先人们的生存模样;在泖港镇,我置身于“浦江烟渚”的美景中,目视大蒸港、太浦河、白牛塘在此汇流;在方塔园,我感慨方塔的方正、刚直,敬重它沉稳、向上的定力与硬气。我发现这片地邑的名字,从华亭、松江、上海一路演变而来,1200年的历史长河里流逝了无数的岁月往事,但始终没有流失的是它如方塔一般的精气神。不得不敬佩,方塔是天空的仰望者,上海人仰望并坚守的则是道德的高度。
我去过朱家角,这座将宋代的繁华一直延续至今的古镇给了我诸多的美感。那横卧的拱桥上生长的那棵孤树,从不寂寞,因为总有游客傍着它与两岸长街合影;那长长巷子里的青石板路,一直喧然,因为总有行人踏着它穿过闹市由此及彼;那深院里的一家家食馆,总也飘香,因为那红烧河鳗、猪蹄芸豆汤实在太过诱人。不得不敬重,朱家角春去秋来数十代,隽永与繁华一点也没减少,它是大上海的影子,城市可以日渐华丽,身体可以不断壮硕,但从骨子里长出来精致不可以消减。
我去过许多文化街弄,比如思南路、山阴路、武康路等等。在周恩来、瞿秋白、鲁迅这些名人故居,我喜欢透过陈列物去揣想主人的日常细节,更愿意透过窗棂去捕捉那一束束阳光,看它折射过来绚烂整个房间的模样,并收集和我一样充满敬意的所有目光。不得不感叹,这座城市仿佛天生具备滋养伟大人物和思想的能力,在时光的流转中,一批伟人走远了,另一批伟人又走来了,人文的力量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厚重与辉煌。
我去过无数回外滩,感受浦江两岸的旖旎风光。有时晨走,看朝阳从东方明珠喷薄而出;有时伫立,听巨轮奋进把浦江搅动;有时漫步,从十六铺码头起步,走过万国建筑群,直到外白渡桥……外滩从一片滩涂成长为最富魅力的风景线,江中沉淀着苏州河与黄浦江彼此更替的时光故事,两岸闪烁着中西建筑精华与当代文明之光交织的绚丽霓虹,天空飘逸着城市从浦西往浦东跨越的雄浑乐响。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座城市的骄傲,当人们对创造与创新充满活泼泼的伟力时,这个城市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我去过北蔡,走过严塘桥,我追寻唐代的海岸线;我去过白鹤镇,绕着通波塘,我寻找青龙港的旧迹;我去过中华路,走进小弄堂,我感受上海浦的遗韵;我去过局门路,想看看当年江南制造局还有什么遗存;我去过上海中心,想摸摸缭绕的云雾是何等的轻柔……我去过无数的风景地,但是上海的历史底蕴厚重如磐,上海的文明成果缤纷璀璨,内涵丰饶,叫人如何看的够!
博采众长,锐意进取。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我以为,上海正是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在本土文化的不变与与时俱进的变之中相互交融,一路繁花一路繁华一路繁荣的。是呵,江河可以变道,城市可以变大,人口可以变多,街巷可以变阔,建筑可以变高,但沪人的地域情怀、沪地的人文风骨没有变,人们在城市发展进程显现的真情与执着,以及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与追求,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创造性与鲜活力,城市的精气神始终没有变。而这,恰恰就是我钟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注:此文刊载于《散文百家》2024年第七期“美文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