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告别军旗的时候
作者‖罗胤清(四川)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近日在整理老旧照片时,又看到了那张写有“晋见军旗合影留念”字样,时间标明为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的合影照。
尽管照片已经有点泛黄了,所幸,照片上的人员还都能清晰的辩认得出来。我认真地数了数,参加合影的共有120多人,全都是七团进行精简整编后,来自团机关司政后和各营连的编余干部,上有团首长,下至排职干部。‘
团长张书亭、政委吕周发和其他团首长也在其中。所有人员统一着65式军装,排成5列横排,前面两列分别坐、蹲着,第3排坐在櫈子上的是团、营首长,后面两排站立着。军旗护卫组的3人,旗手刘方春、护旗手是我和朱兆其排长单列成一排,站立在最后面。
这是晋见军旗后,到场的全体干部与军旗合影留念,更是告别七团军旗和番号所属原部队历史的最后见证!
目睹照片,不由得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同时也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当年部队精简整编时经历的那一桩桩,一件件往事犹如放电影一般,一幕幕的出现在脑海里,清晰可见。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我结束了休假和在“五七”干校培训后,回到了离开近半年的部队。当时,我们团在邦达机场主体工程竣工后,部队已移防回到了四川省巴塘县。
移防巴塘后,团机关仍旧驻在入藏前的营区里,各营连则分别驻扎在国道318线黄草坪至陆军171医院之间的几个点上。这时全团官兵都在休整,等待进行精简整编。
人在一生之中,总会遇上一些十分巧合的事情。移防到巴塘后五连被安排驻在原团留守处,巧吧。时隔三年多时间,我又回到了曾经在这里养马、生活过几个月的地方。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不仅回到了团留守处,还住进了寺庙里。
由于团留守处的营房少,仅连部和两个排的人员住就很拥挤紧张的了。所以,我所在的三排就被安排住进了寺庙里。
寺庙原来是用来存放干马草的地方,军马移交地方后就空闲着。如今,马去庙空,却成了部队的营房。
寺庙距连部仅百米左右,二楼上铺了木地板,宽敞明亮,墙体厚实坚固,两边敝着大大的窗户,通风透气都极佳。一个班顺着一面内墙,一溜把褥子垫子往地板上一铺开就当床了。
全排30来号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尽管是住在破旧的条件极差的寺庙里,战士们没有一句怨言。大家反而认为巴塘海拔低,气候好,只要有能遮风挡雨能睡觉的地方就满足了。比之前在邦达住在土坯房里还安逸还舒适。这就是我们高原军人不怕吃苦耐劳的本色。
想一想,其实这样还真是有趣。解放军驻进寺庙,在独特的环境下,体会一下当年喇嘛、扎巴们的生活。
1977年元旦节到了。节日放假期间,团司令部命令由我连担负巴塘城区巡逻纠察任务,这是规范外出军人的行为举止和军容军纪。
当连队派出的三名战士在城区巡逻执勤时,发现有几名巴塘县中队的战士违规,就上前去纠正教育,对方不仅不服从纠察,还仗着人多与执勤战士发生了肢体摩擦。
当日,连队的值班干部是二排长宋昌龙,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带领一个班的战士赶往闹事地点,持着督察的理由把几个闹事的揍了一顿。事后,宋排长还因此事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
这事因军容军纪纠察而起,军人之间产生了纠纷,本来就不是啥大事。但当地的部分老乡却为县中队的战士打抱不平说:
“解放军打我们的兵了”。
藏族老乡不明就里,也不问谁是谁非,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县中队的战士因长时间驻在这里就是自己的兵。想想,老乡们的这种意识还真是挺可笑呢!
事隔多年后,我与宋昌龙排长相聚在一起时,摆谈中又回忆起这件事,两人不由得开怀大笑一通。
年初,部队奉命进行精简整编了,并同步开始士兵退伍工作。在这段时间里,连队官兵的思想普遍很活跃。干部考虑的是往后将会安排到何地何单位任职,战士则忙于为退伍回乡后做打算。相对而言,连队的管理就显得有些松驰。
精简整编,实际上就是撤销原部队番号,压缩建制,裁减兵员。撤销部队番号,就是撤销省军区独立七团,裁掉团机关和所辖的两个营七个连,仅保留一个营三个连的建制,调整充实,配齐配強干部,调配骨干,齐装满员,由团缩编为独立营,隶属甘孜军分区直接领导。
裁减兵员,就是将1973年以来入伍的隆昌、泸县、江津和简阳籍战士,大部分安排退伍返乡。对编余的干部,则分别安排到省军区所辖的各军分区、县(市、区)人武部任职,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正当部队进行精简整编之际,我奉命随杨炳刚营长一道,担负送隆昌籍退伍兵返乡的任务。
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四年前,正是杨营长作为接兵营营长,率领接兵干部到隆昌县把我们这批近400名新兵接到了部队。而今,他又亲自把这批退伍老兵送回家乡。
送退伍兵的车队从巴塘县驻地出发,行进三天才抵达成都。一路上,吃住都在川藏线沿线的兵站。有时,因为饭菜欠佳或因兵站人员语言欠妥就会引发一场争吵。
例如在雅江兵站吃午饭时,甚至出现了摔碗砸菜盆的情况。每当这种时候送兵干部就要马上出面调解,做好双方的安撫工作。事后,还得去向兵站的同志赔礼道歉,照价赔偿被损坏的餐具。
送老兵与接新兵情况还真是大不一样。新兵老实听话,守规遵纪,此类现象绝对是不会发生的。其实,之所以会发生此类事情,也是不难理解的。退伍老兵们自从入伍后,四年多时间里就一直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西藏邦达,参加修建机场施工,经受了常人承受不了的艰苦生活,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如今,因部队精简整编需要,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心中难免有些不甘心和怨气,故而借此发泄一下而已。
退伍老兵到成都后换乘火车,次日就到了目的地隆昌县。当我们把退伍兵挡案移交给县民政局后,总算是一路平安顺利,圆满的完成了送兵任务。
趁送退伍兵的机会,我在家乡度过了当兵四年后与亲人团聚的第一个春节。节后,接到部队发来的电报,通知我返回巴塘县到团干部队报到。
干部队是精简整编后,由编余待分配干部组成的一个临时性单位,集中住在原团机关的营房里。
二月下旬,部队精简整编即将结束,团里决定举行一次晋见军旗的仪式。
军旗是一支部队的标志和象征,我军团以上建制单位都有一面左上角一颗五角星,并排有八一字样的军旗。
在和平年代军旗是难得一见的,平时都存放在特制的箱子里,由保密室人员保管着。当兵几年了,终于要见到所在部队的军旗了,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更为难得的是我被选定为晋见军旗仪式时的护旗手之一,护旗组由三人组成,擎旗手一人护旗手二人。为了确保仪式举行时行进动作的标准规范,护旗组的三人还专门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预演训练。
二月二十六日上午,晋见军旗仪式在团机关前的操场上隆重举行。所有参加仪式的官兵,吃过早饭后都早早的赶到了操场上,整整齐齐的列队等候着。护旗组人员站在距队列前几米的左侧处,全都戴着白色的手套,擎旗手刘方春排长腰间佩着五四式手枪,我和朱兆其排长两位护旗手肩挎五六式冲锋枪,站在擎旗手的左右侧,做好了准备。这时,团长张书亭从箱子里取出军旗并穿在配备的旗杆上,招展了两下后再庄重地交到擎旗手刘方春手上。
一切准备就绪,只听见现场指挥员发出口令: “全体都有,立正,面向军旗行注目礼,播放解放军进行曲,护旗组正步走”。
随着解放军进行曲的旋律,护旗组三人成品字形,迈着整齐有力的正步朝着队列前行进。当行进到队列前中间时,指挥员下达口令:
“立定,向左转”。
护旗组护卫着军旗,面向列队的全体官兵。这时,指挥员再次向列队官兵下达囗令:
“全体都有,整理着装,停,立正,目视军旗,敬礼…礼毕”。
随后,护旗组护着军旗以齐步走过队列,再绕行到队列后面。整个晋见军旗仪式简洁而庄严,一气呵成。
仪式完毕后,在场的干部与军旗合影,留下了那难忘的时刻!随即,团首长收好军旗并转交给参加仪式的甘孜军分区首长。
至此,部队的精简整编任务圆满完成。这支从大别山走出来,在山城重庆执勤,参加康南平叛剿匪和修建西藏邦达机场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部队一一独立七团,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了。
亲眼见证了部队从军队序列中消失,心中平添了些许的悲情。别了,我的部队我的团!是你的培养教育使我不断地成长进步,从一个新兵成为了一名军官,实现了人生旅途的一次重要转折,为今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将终身铭记你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