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定粉浆味鲜美
吴国勇
正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享有“地当河朔称雄镇,虎锯龙盘燕赵间”和“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盛誉。
2000年初春,正是春风浩荡,绿柳初绽时节,当代著名儒学大师余秋雨先生有古城之行,在对修葺一新的正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朴之风尚存的正定古城进行实地游历后,称之为:“具有千古之美。”
每每谈及正定古城历史文化时,做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正定人,不仅为现存的一个个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瑰宝而啧啧称赞,还对那些因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浩劫而湮没的金牌坊(古牌坊),感到无限惋惜。
物质文化遗产令人赞叹,而与之相伴的民俗文化,同样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仅非遗小吃方面就有这种说法:“正定府有三宝,扒糕、粉浆、豆腐脑。”但扒糕、豆腐脑流传了下来,是市民早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粉浆则如同那些湮没的金牌坊一样,只留存在市民的记忆中。
正定县历史文化名城久负盛名,慕名来访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数年前的一天下午,笔者曾亲自陪同一位从省会来的领导在正定观光,这位客人在游览了大佛寺,并听导游如数家珍地讲起上面那句正定盛誉之语时,深有感慨地说道:“正定真是有宝啊!”但这时,我还没有品尝到宋家粉浆,如果早些品尝了,我肯定会热情推荐给这些客人,他们也会再次赞叹正定的。
近日,我品尝正定府一品粉浆的机会来了。这是初秋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气温虽然还是30来度,骄阳依然似火,但可不是数伏天30来度的感觉。一走入树荫下或楼体建筑物的背阴处,顿时感到凉爽舒畅,这样的天气是很适合做客访友的。恰巧,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正定县散文学会的文友们要小聚一次。
一路上,与一位认识多年的文友一同走在熙攘的街头,不断遇到穿着整洁校服的少年放学回家,也遇到擦肩而过,快速往家赶的市民,还遇到了行色匆匆,总是把电车开到最快的外卖小哥。这个季节,如不能户外活动,每天至少要利用下班时走在街头晒晒阳光浴。我这样想着,不长时间就走进了古城内位于府文庙附近的西门里街,来到了一个古香古色的院落里。这是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宋大姐的府上,宋大姐会背诵近百首民间歌谣,但这次去她家不是听她讲歌谣、唱歌谣,而是品尝其拿手绝技美食烹制,也是正定府曾经几近湮没失传的传统美食----正定府一品粉浆。
走进宋家,首先惊讶她家的仿古门楼:传统的卯榫结构,龙脊翘角,挑檐垂柱,雕花门楹,一应俱全,精心制作,工艺了得。不管是古代还是今世,一个精致好看的门楼,是一户人家脱贫致富,思进向美的象征,极具有装饰之美,且具有驱祟保安之意。宋大姐笑脸相迎,热情把大家领入平房客厅(古代叫堂屋)时,一桌子早已准备好的菜肴摆在了我们面前。
席间虽无扣肘、蒸碗等年节大餐,但上桌菜肴也不乏丰富,荤素搭配,中西合壁。坐中诸位,老友新朋,相隔多日,难得一见,今日一聚,推杯换盏,畅所欲言,感情融洽,颇为投机。此时堂屋生彩,妙语连珠,笑声时起,其喜洋洋也。
宋大姐夫君一一一位高个子,留长发,人长虽然瘦些,但两目炯炯有神,声音响亮,身材翩翩,气质儒雅,有艺术家气质的男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一直在里屋厨间忙碌,看上去一桌饭菜大都出自他的手艺。经夫君自我介绍,他已年过六旬又六,给人印象就是一位饱经沧桑,有过艰苦生活经历,常年做活,身体干练,且勤奋务实,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士。一经攀谈,证明我的眼力不错。
夫君上世纪5O年代中期出生,正赶上导致中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被摧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全国各地学校造反闹革命之风盛行,夫君和许多当时的少年一样,虽天资聪明,但没有上过多少学,唯独家风使然,家里老人教育熏染,他养成了心地善良,勤奋敬业的心性,和不怕吃苦,诚实做人的品行,在人生之路上不懈奋进前行,取得了事业成功。
据说他为了养家糊口,务过农,抬过土石方,也干过瓦工,干一行,爱一行,后来跟着师傅走村串巷做木匠活,由于肯吃苦耐劳,深得师傅赏识。那时候没有电动工具,每天拉锯、解板,体力消耗很大,但他不知疲倦,抓紧时间学活,全部掌握刨锛凿开榫等技艺,正所谓笃行不怠,业精于勤。
正定粉浆仍未上桌,我想是东道主专门把这道美味安排在最后,吊吊我们的胃口吧。现在热气腾腾的大锅菜上桌了,一碗碗煊煊亮亮、香香喷喷的大锅菜端在我们手中,还没等吃起来,全桌人就开始赞不绝口。大锅菜里面刚炸的丸子用料新鲜,肉香浓郁,货真价实,刚烧的肉片,由于火侯掌握的恰到好处,肥而不腻,相当可口。这些精心制作的食材与刚切好的东瓜块相搭配,一同熬制,真是色香味俱佳。
推杯换盏之际,我环顾中式风格突出的宋府客厅,屋顶和四周简洁的现代装修使室内显得明快、宽敞。北面墙壁上端端正正挂着一幅中堂字画,中间是苍松、仙鹤、祥云、红日组成的一幅精美画卷,画卷两侧是一幅名人撰写对联,书法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为:青松挺秀千载寿,瑞鹤呈祥万年福。画卷与对联相互映衬,珠联璧合,下方是古香古色、祥云纹饰的翘头条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条几上两侧分别放置了插着两个画轴的宝瓶和绘着大红牡丹的玉盘。这样的摆设既简洁大方,又很传统别致,颇有档次,不仅令人赞叹不已。置身在这样传统文雅而又温馨愉快的氛围中,品着几近失传的美食,我们感到很是欣慰。
这时,我不由追问了一句,粉浆做好了吗,该上桌了吧。其实我在想,今天就是不吃粉浆,能吃上一碗的宋府的拿手菜----冬瓜丸子肉片大锅菜也是不虚此行啊。

宋大姐和夫君在热情的劝菜劝酒,我突然发现这两位东道主郎才女貌,夫唱妇随,珠联璧合。夫君做活实在,收入较高,渐渐地能力超群,一路走来,事业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刚才进门所见古香古色的仿古门楼,就是他匠心独具,亲手所建。
而半边天同样是很棒的。宋大姐在民俗文化创研方面多有斩获,成绩不俗。早些年,她多次在省、市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并多次在省市县征文大赛中获奖。后来为了拯救民间口头文学,多年来,她自费走遍一百多个村庄,搜集整理出大量的民间歌谣、童谣、小调等作品,出版了专辑,燕赵都市报称她为“民谣守护神” 。她曾获得2013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正在我若有所思之时,一碗刚刚熬制好的,呈乳白色,如小米粥似的浆汤端了上来,当我轻轻品了一小口后,顿时觉得有一种微微酸味,且清口提神的感觉,这就是味道纯正、解暑开胃、营养丰富,几近失传的正定府粉浆小吃。这时宋大姐指着桌上的一瓶白糖,实实在在的说道:咱们往粉浆里加点白糖吧,这样喝起来味道更好,爽爽的感觉,如同在喝一杯酸奶呢。我随即往粉浆里放了两勺白糖,搅匀后品尝,果然酸甜可口,品质更高,比正宗的酸奶还好喝,而且是植物性的酸奶,营养更科学。我不由赞叹:我们千年正定府的传统名吃------一品粉浆,果然名不虚传!
捧着这碗味道鲜美的粉浆,我突然想起宋大姐曾写过一篇散文,名叫《我的粉浆情结》。于是我打开手机,很快就搜出了这篇文章。文章篇幅不短,对她粉浆情结做了最好的诠释,并说道:今天的人们与古老的饮食日渐疏远,粉浆制作,是对老辈人生存智慧的一个回味。我想,制作粉浆这个小小的美食技艺尽管微不足道,但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也是很合节拍的。
宋大姐在文中提到了两种制作方法,其实就是使用的食材不同。一种是用麸皮或面汤加入酵子,另一种是用淘洗好的大米加入酵子,总之都必须走发酵这一关。所以说制作粉浆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是难在发酵不好掌握,会导致口味不正,变馊味大;易是掌握了发酵的技巧,或说“火候”,就算成功了大半,剩下的只有熬制了。
正在我细细寻思这么好喝的粉浆怎么就几近失传了时,碗中的粉浆已喝的所剩无几了。我一抬头,宋大姐又热情地将一碗粉浆递了过来,我一番推拖,连说不好意思,但美味使然,又端起了第二碗粉浆吃了起来。一边吃着宋家两口子的拿手美食,一边和东道主拉起了家长。粉浆酸甜可口,清香袅袅,吃的正酣,虽然席间饮了些酒,但我还是有一定控制力和把握力的,我感觉这顿饭吃的时间有些长了,而这时,我似乎渐渐悟出了这么好吃的美食几近失传,但终于传承下来的原因了。
宋大姐的宋府所在地为正定古城的民主街与西门里街交界处,即县文庙南侧的街巷里。走出小巷就是一条贯通西门和东门的大街,两侧商号云集,买卖兴隆,最为繁华。从宋府向西一百多米之远,就是曾经钟鸣鼎食之家的民国总理王士珍的府邸。这条大街不管古代还是今天都是城内的一条主要街道。城里的居民有经商的,有做官的,有打工的,有干维修的,有经营小吃的,好多都是祖传的。
因为正定城是府城,所以生活水平、文化层次比农村地区要高一些,比一般的县城也高些,相对来说,城里的居民生活压力要小一些,生活相对悠闲一些,个人见识、信息量和美食家要多一些。特别是在以前的社会,一个家庭没有双职工之说,一人在外谋生,养活一个家庭。城里的人是有足够时间研发些美食小吃的,甚至一个家庭要靠此谋生。
但是,如果遭遇战乱和社会动荡,良好的平静、富有的生活和和谐局面就会受到重创,甚至变得烟消云散。粉浆的制作因其比乱粥、熬粥复杂一些,所以被无奈的放弃了,这就和我们曾经过过艰苦的日子,把喝茶的习惯也放弃了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说,粉浆的几近失传,在街市上难的一见,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落后,以及动荡和落后的余震。
关于粉浆是正定城本地的发明独创,还是从外地传过来的,已无从考究。我想粉浆在一些家庭的传承,还在于工匠精神的发扬。“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而言,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
还回过头来再说这宋府的一品粉浆,继续说宋府当家的和内当家的两口子敬业持家的事情。他俩夫唱妇随,勤恳敬业,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养儿育女,几十年风风雨雨,路途坎坷,无怨无忧,一路走来,各自在事业上颇有建树,很值得肯定。他们胜出常人的共有特点就是创新的工匠精神,于是乎,以他俩的心灵手巧,以那双能制作出精致仿古门楼的巧手,和能背出百余首民间歌谣的聪慧之心,来给我们做出传统美食小吃--------一品粉浆,自然是水到渠成,出手不凡的。
也正是他俩伉俪情深,举案齐眉,互敬互爱,互帮互学,才有了几近失传的古城粉浆和美食小吃的绵绵悠长,上续古老历史,下传岁岁年年,不绝如缕,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味蕾的享受和生活的芬芳,哦,这味美质纯,色香俱佳的宋家一品粉浆!
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千世界,人的目标和追求不同,其结局也绝然不同。一个腰缠万贯,天天泡在酒店和麻将桌上的富男,一个整天只穿戴打扮,热心游山逛水的阔妇,平常给孩子做顿饭都难上加难的人士们,怎么能把程序繁多、重在实践的美食非遗传承下去呢,一说起来就是叫外卖,一说起来就是下饭店,一说起来就是旅游,总是安不下心来,总是感到很累,总是觉得生活乏味,其实这都是懒惰和固执造成的。谁能真正给孩子做爱吃的饭菜,并且是可口的饭菜呢?
当我迎着古城第一缕曙光在大街上跑步时,当我工作之余徘徊在幽静的公园内静思时,当我眺望近在咫尺的寺院和塔尖,以及西山那如莲花和佛掌般的山峦时,当我在品尝正定府的名吃时和细细观赏木塔、华塔、砖塔、青塔等国宝及观看常山战鼓、正定高照、竹马、高跷和祭孔大典等非物质文化展演时,我都深深的为我县历史文化名城久负盛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之丰富而赞叹不已,在这一瞬间,宁静详和幸福美好便溢于心间。
行文至此,我郑重地为大家推荐宋大姐的《我的粉浆情结》一文,表达我对宋荣琴大姐和夫君赵瑞忠先生的由衷敬佩。同时也表达我对我生于斯,也长于斯的正定古城的一往情深,和我对包括精彩绝伦的古塔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美食的喜爱,我的出生地就是天宁寺凌霄塔西侧我家祖居的宅院。我想如果宋大姐要办一个古城美食一品粉浆培训班,我相信我是第一个报名的学员。粉浆这种正定府流传下来的营养丰富的名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步,相信它会为更多的人所喜爱。

作者简介:吴国勇,共产党员,机关干部,高等教育学历,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正定县作家协会理事。业余时间坚持阅读和创作,曾在省市县级报刊发稿多篇,多次获省市县级征文奖,荣获正定县文艺繁荣奖,部分作品于2011年收入《河北散文家作品选》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