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韵】 时节方大暑 忽若秋气生
文 /王明军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2024年大暑时间是7月22日,星期一。
历史渊源
《逸周书》曰:“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
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在草叶上产的卵,在溽热的天气中催熟、长大,终于飞出草丛而去。于是在古人看来,萤火虫是腐草的灵魂。
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热得,整个世界像是被放入蒸笼,把泥土里的水分都蒸腾起来了,周围就变得温润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 因为湿气的积聚,又时常大雨滂沱,甚至雷鸣滚滚。大暑过后,暑湿减弱,天气便开始向秋天走去。
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的人们生活贫穷而艰辛。每到夏天,炙热的太阳让村庄变得异常燥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头顶晒得通红的太阳,这时期人们总是伤感、凄凉,无法找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大暑的夏日午后,一位老者突然出现在村口,他手提一把金色的伞,身穿一件白色的长袍,举起伞向天空跳了起来。他的举动引起了村民的好奇,大家纷纷围观,这时惊奇地发现,随着老者的跳跃,整个村庄金光闪闪,不再酷热,反而变得凉爽起来。
村民们向老者致谢,老者微笑道:“我是夏至仙人,专门负责调解夏季酷热的问题。但是,我只能在村庄内悬浮一段时间,所以无法永远帮助你们。”村民们听后无不悲伤失望。
夏至仙人看着村民们的痛苦,决定留下来陪伴他们,他对村民们说:“从今以后,每到大暑的时候,我将会用我的金色伞为你们遮挡炙热的阳光,也为村庄带来滋润的雨水。”村民们听后感激不已,纷纷向夏至仙人行礼致谢。
从此以后,每年的大暑时节,村庄都会迎来夏至仙人的到来。他会耐心地挂起金色的伞,为村民们遮挡灼热的阳光,同时带来雨水滋润大地,使村庄不再干旱,村民们也不再忍受酷热的折磨。
后来,夏至仙人的事迹渐渐传播开来,人们纷纷称他为“遮阳仙人”。希望通过祈祷他的庇护,来远离酷热的夏季。于是,每到大暑这天,人们都会举行庆祝活动,祭祀夏至仙人,祈求他的帮助。
又传,天空中的太阳是由火神驱动的,而雷鸣则是雷神释放力量的表现。这两位神明在大暑时节被认为特别活跃,他们的传说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间文化中。
根据这个传说,火神太阳是天空中的主宰,他的存在给予了人们温暖、光明和希望。人们相信,正是火神太阳的照耀,农作物才能生长茁壮,人们才能有丰收的一年。
然而,火神太阳并非一直都是温柔和蔼的。在故事中,太阳有时变得异常炙热,燃烧着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太阳的温度能够适宜,不再给大地和人民带来伤害。
与火神太阳相对立的是雷神。雷神在传说中是一位强大而威严的神明,他的存在象征着力量和正义。当雷神愤怒时,他会释放出可怕的雷电,以对抗火神太阳的侵害。
古人认为,雷鸣是雷神发出的声音,闪电则是雷神的武器。人们会用一种叫做“引雷法”的仪式来招来雷神的降临,以期望他的力量可以抑制太阳的热量。这种仪式是一种呼唤雷神正义力量的方式,以保护农田和人们的安全。
大暑这个节气,恰好是火神太阳和雷神的力量对峙到达顶峰的时期。人们相信,只有火神和雷神的平衡存在,夏季的炎热才能得到调和和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火神太阳和雷神不仅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他们也具有一定的道德和精神寓意。火神代表着温暖、光明和希望,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雷神则代表着力量、正义和保护,给予人们勇气和希望。
这个神话故事,一直在中国人民中广泛流传。它不仅仅是对大暑节气的诠释,更是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传统习俗
喝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等地,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
吃羊肉 从南到北许多地方都有大暑吃羊肉的习俗。比如山东不少地方在大暑这天有“喝暑羊”的习俗,也就是喝羊肉汤。羊肉属温热,但当地人认为把羊肉汤放上辣椒、蒜等调料喝下去,出一身大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毒素和积热,有利于健康。此外,福建莆田也有“过大暑”的习俗,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的这一民间习俗由来已久。传闻在清朝同治年间,椒江葭址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当地的居民认为是五圣(传说中的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葭沚江边建了一座五圣庙。由于葭芷处于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了祈求出海捕鱼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这一天集体供奉五圣,并将载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
节气农事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由于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
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大暑养生
饮食调养:大暑时节应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以清热解暑;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避免中暑。
起居调养:大暑时节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或运动,以防中暑。
情绪调养: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健康。
结语
时至大暑,已经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就像我们一直遗憾春天不会重来,其实再过半个月,当这个夏天结束之后,它也不会重来。
那就在剩下的日子里,好好消夏,好好告别吧,哪怕它是最热的夏天。
当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度过这个长夏,才可以说一声,我把夏天,喜欢过了!
寒暑相推,愿时光停留,岁月静好!

作者简介:王明军,河南汝南人。毕业于解放军信阳陆军学院,在山东省军区所属部队从事政治工作,现转业到威海市公安局。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中国体育报》《新闻出版报》《大众日报》《威海日报》《齐鲁晚报》《威海晚报》《山东法制报》《山东青年报》《人民公安报》《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文艺》《军营文化天地》《基层建设》《政工导刊》《政工学刊》《基层政治工作研究》《后勤政治工作研究》《司务长》《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纵横谈》《部队基层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现代世界警察》《参花》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2600多篇,其中有30多篇文稿在各类征文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