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曾经卖豆腐
作者 周其河

卖豆腐

在我幼小心灵的记忆中,不曾忘记我的三哥,在那极端困难的岁月里,是一个夜晚忙着磨豆腐,白天挑着豆腐桶,走家串户,不辞辛苦的卖豆腐的小小伙子。
豆腐做出来自然要出去卖掉。那时父亲常年累月患着胃病,只能做点农田活,重活是干不了的。好在有个勤劳肯干、聪明睿智的三哥,他主动承担家中的重活,卖豆腐就落到他的肩上。那时他才十六虚岁,个头并不高,一个小孩担起大人的活,这在我们生产大队是独一无二的。
俗话说:家穷必是懒与惰,家富必是勤与俭。那个穷苦的日子,要想把日子过下去,靠的是勤劳与俭朴,戮力同心搞副业,努力拼搏闯过困难关,若坐享其成,那是等不来饭吃的。
说是卖豆腐,其实就如诗人所曰: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帛布。以豆腐换大豆,几斤兑几斤,谈妥了成交。挑了豆腐出去,换了豆子回来。再接着延续,如此循环往复,勉强维持生活现状。
一根扁担两只桶,一个等盘两口袋,这就是卖豆腐的全部行头,这些与三哥是形影不离的。三哥似乎只会吆喝"卖豆腐啊"这一句,他不爱说笑,也根本没有做生意人的精明,虽日夜辛劳,忙个不停,基本上嫌不到钱,只能赚点三浆粥喝喝,赚点豆渣吃吃,充饥度荒而已。
“我们家穷一点不要紧,不能赚昧良心钱,只能让买的人沾点光,短斤少两缺德事不干。"母亲再三叮嘱三哥诚实卖豆腐。三哥也如此这样做了,因而博得买豆腐人的一致称赞。
古人曰:世上有三个苦重活,撑船、打铁和磨豆腐。而卖豆腐更是苦中之苦,三哥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要挑起四十多斤的豆腐桶,一路奔走呼号二十里外的村庄才能卖完。况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一干就是三年。确实是费了力气的,作为一个孩子,担起大人的担子,可想而知,那是最辛苦不过的了。
冬天买豆腐,苦累和寒冻交织在一起,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也奈何不了的。寒气袭人的早晨,天不亮就要挑着豆腐桶,既冻手又冻脸。身上的衣服尽管是棉衣,但陈旧的棉袄棉裤薄薄的不耐寒。脚上穿的是永远那两双替换的布鞋,这双湿了,换了那双。右手经常与水桶打交道冻破了,左手冻得红肿像馒头似的。母亲见此很痛心,土法上马,赶忙给他缝制了两双旧棉絮手套,一双备用,以防潮湿。母爱就体现在细微末节上。

三哥卖豆腐也有他的线路图。他通常挑着豆腐担,出门径直向东,过了沙缺口来到吊沟,河圩上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看上一家,只要有一户秤,别的人家也多少秤一点,生怕别人说他穷。由于河堆大,大豆长的多,因而换的尽是大豆。过了岗河来到了中成庄,这个庄子户头多,人口也多,销路蛮可以的。庄户人家做芦席已成了风气,因为该庄有个大柴滩,每年分红,各家各户芦柴分的多,因而副业搞的很红火,农家人手里活套些,有点钱买几块豆腐也不在话下。好在这庄里有两户姓陈的旁系亲戚,与我们家平时走的近,他们也能主动帮我三哥指点促销,买我三哥豆腐的人日见增多。
北风哪个吹,雪花哪个飘,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年关将至,豆腐生意好做一些。每逢年底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两作豆腐,三哥挑了重重一担出去,剩下的豆腐,父亲提着两个小水桶,漫步迈进邻近的村庄里。卖豆腐挣得来的几个钱,忙活着买年货了。
“天上下雨路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今夜思量千条路,明朝依旧卖豆腐。”岁月的沧桑,三年自然灾害也苦了农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全家人齐心协力磨好豆腐,三哥又尽心尽责卖好豆腐,靠着自己的努力,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做好豆腐生意,终于艰难度过困难时期。
几十年过去了,往事随风而去,唯有三哥卖豆腐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多次与三哥谈此其事,他总是咪笑着说,少时吃点苦值得,长大后好磨砺自己。可不是吗?当三哥放下豆腐担,走在从军的路上,经得起风吹雨打,磨炼成钢,改变了人生轨迹。

作者简介

周其河: 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高职称。阜宁作协会员,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当过兵,教过书。曾担任中心校校长兼支部书记,在任期间,该校是盐城市中心校中唯一的市级模范学校。一个喜欢唱歌的文学爱好者,力争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诸多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中国科技》巜浣花》《文学欣赏》《青年文学家》《文学世界》《教育学文摘》《罗兰墨香文苑》《终南文苑》等纸刊微刊。并获得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