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资及其沿革
非惟教育场地择之艰难,川中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构成颇为庞杂。有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之分,民办又分为老民办和新民办。民办教师转正之后,又出现新三类问题。
(一)公办教师
公办老师是中小学教师中正式列入国家教员编制人员。少数来自于解放前师范院校毕业生,大部分来自于解放后公立师范院校毕业生。
解放以来,八十年代以前,初步统计皇甫川公办老师统计54人,列名如下:
张绍谦 白俊杰 岳本胜 岳缠志 白济华 杨小利
宋祥义 尚文珠 杨彩贤 龚玉芳 矦培霞 杜力争
权养田 侯保仁 侯新华 侯新德 孙民录 杨蒙养
侯彪 杨宝善 李勤者 杨新义 石养海 肖胜博
张志学 肖恒轩 肖富勤 翟雪梅 胡玉芳 赵生华
龚成斋 孙兴忠 师立彩 肖志勇 赵栓印 焦生珍
姚秀娟 杨志杰 赵希文 龚新维 冯芝兰 孙诺
岳玉林 李耀锋 李秀芳 李勤章 鲁英武 陈小明
龚秉田 龚文恒 龚福汉 陈海峰 杨培谦 杨培德
孙利娟
因其有师范学校正规学历,公办老师多有在史家寨中学任教或小学担任校长经历者。我之经历者,杨彩贤曾为史家寨完小校长,赵生华曾为史家寨小学附初中奌校长,杨新义曾为肖坡完小附初中奌校长。石养海曾为史家寨中学(初中)校长。吾之知者,侯彪、岳玉林、李耀锋曾任小学校长。杨志杰、鲁英武曾任史家寨中学校长。
(二)民办教师的产生和消失
民办教师是中小学中未列入国家教员人事编制的教学人员。它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乡村依靠基层力量办教育的历史产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民办教师是皇甫川中小学教学的主体,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办教师按照其来源,分为50年代产生的老民办教师,也有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由工分老师转化而来的新民办教师。
新中国建立后,于公立教育之外,鼓励民间和集体兴办教育,后者即民办教育。
1952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开始对民办中小学进行整顿,部分转为公办。余下民办学校的教师,无论原出身如何,皆为民办教师,此乃新中国民办教师问题出现之始。
原毕业于正规师范学校的民办教师,与公办老师同工同酬,同属城镇户口。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政社合一,老民办教师的报酬,除了政府财政补助以外,其他要由社队经济统筹资金解决,故而会出现待遇低于公办教师的问题,该批人员后称为老民办老师。
当年各村的老民办教师民办名单如下:
车宝仓 肖彩娥 杨生才 李宏斌 肖进海 肖玉芳
肖平顺
大跃进失败以后,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公社、大队和小队三级体制,同时鼓励大队层级兴办教育,教师来源则来自于社队推荐和选拔,待遇上政府给与少量补贴,同时记取工分,在所在生产队按工取酬,身份等于兼职农民,民间称工分教师。此为新民办教师之源。
文革期间,正规师范教育规模大为压缩,新招收的农村师范生又强调“社来社去”(从哪来,回哪去),故人口增加,教育发展的同时,工分教师大大增加,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力。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川中史家寨小学、肖坡初中奌和史家寨中学就学,带课老师基本上属于民办老师。
各村原民办工分教师初步统计有197人,按村列名如下:
东山村(4人)
胡炳奇 龚振养 申仲倩 惠建德
骆驼岭村(8人)
刘孝娥 朱海情 黄崇武 龚恒朝 杨百胜 龚绪刚
黄东升 朱文涛
林家寨(4人)
王朝瑞 费悦琴 费永田 费炳章 李怀民
姚家寨(5人)
李守志 李安印 田俊明 赵苗姚彩线
孙家坡(32人)
杨汉秦 孙丽娟 王森荣 王振海 王安民 陈育才 李英会 陈作栋 焦民娃 孙正奇 陈淑涛 陈导娥 陈缠花 王平喜 王振强 陈海朝 孙文献 杨汉勤 陈安康 王建章 陈志峰 陈香娃 孙雅莉 孙建利 王建奇 杨娟利 孙新年 孙绪康 杨富森 朱安印
肖家坡(31人)
肖孝池 冯英兰 侯淑利 肖六奇 肖增琦 鲁奋勇 李随仓 肖进海 肖午善 侯玉莲 李广田 刘建才 刘恩鲜 肖菊兰 肖有贤 肖军民 温养情 肖俊孝 肖爱军 曹永汉 肖养善 肖润蓬 肖胜利 肖翠兰 高春联 田改兰 高婉情 曹勇奋 肖景义 李八斤 鲁凤兰
史家寨村(22人)
孙淑君 胡志选 杨维汉 施养民 田彩贤 田平顺 惠立农 杨凤民 岳中东 岳西宽 张玉兰 岳西安 张建安 韩秋茹 田务凯 王宛盈 刘秉乾 岳民章施秀科 岳娟 胡智生 施文霞
小寺村(10人)
王卫田 王志文 王生维 矦莲娥 龚文英 杨启仓 王文龙 杨选正 杨忍让 杨立鹏
田家村(19人)
李务本 安恭顺 高保印 安淑敏 高秀联 安向平 李延池 田永者 田慧义 韩秋茹 安敏利 田勤正 高柏林 田学斌 田录过 田菊芬 田富斌 高相国 李葆阳
侯家村(16人)
刘光明 马志善 侯导贤 侯恩娃 侯堂娃 侯志峰 商生民 商景耀 孙振奇 侯志远 侯稳绳 侯柯蕊 侯养侠 侯建社 侯彩侠 龚彩棉
柿园子(15人)
张小维 杨红侠 刘爱玲 杨芳侠 黄养贤 杨春林 杨文展 杨宝章 刘廷杰 赵导兰 杨兴运 龚五斤 龚改英 杨碧鲜 刘相武
龚家村(17人)
龚稳安 龚永明 龚诚斋 龚诚勋 龚志航 王孝芳 杨淑君 任改娃 龚翻梁 龚志杭 龚改叶 龚淑贤 龚建平 龚文宏 龚三杰 滕兑现 龚诚新
敬家村(14人)
杨安新 杨秋芳 杨文辉 孙全者 杨开选 龚小红杨现习 杨岳池 孙毅德 孙瑞生 孙稳仑 孙悦德 杨岁导 刘谋犊
“文革”结束后,部分工分老师通过高考、接班等形式,或入厂,或转为国家公职人员。西安市政府又于1978-1985年,对余下的工分教师进行考核整顿,主要形式是考试,合格者发给民办教师资格证,在教育部门登记造册,正式成为民办教师,称为新民办教师。不能经过考核的遂被淘汰。
正式登记的民办教师,无论新旧,于二十世纪末,皆被转为公办。计划经济时代的民办教师问题,遂告结束。
(三) “新三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所谓“新三类”,就是遗留的民办老师、新产生的幼儿教师、代理教师问题,简称民、幼、代问题。
“民”。主要指因超计划生育被辞退,或因收入低自动离开等原因中途退出,最终未转为公办的少数工分教师。
“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乡村幼儿教育兴起,小学多附设学前班。因缺乏幼师院校毕业的正式教师,故从当地临时聘请初高中毕业的年轻女孩,担任幼儿教师。其中有随进随出者,有长时间甚至终生从事幼儿教育者。因为归小学内部管理,故幼儿教师亦有兼任小学主课以外课程者。随着正规幼儿园的开办,学校附设的学前班生源减少,这部分人员逐步自行退出。
“代”。在整顿清理工分老师的同时,因为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故学校只能从民间请高中毕业者临时代理教学,乡镇通过非正规渠道(如征收教育费附加、加收学费等)筹措工资。有的乡镇为了规范管理,也曾给发过自制的证书。但县级以上不予以认可,亦不建档。
代理老师是一个有进有出,颇为庞大的群体。有看不到希望而退出者,亦有部分在工作过程中,参加了多种进修、培训、考核,进行坚守者。有人拿到了资格证书,甚至获取了对应的专业学历。
随着国家带编制的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不断补充,代课老师因不被县级教育机关承认,故逐步被清退,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
"新三类"问题并不局限于蓝田。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新三类"人员不断上访。2023年,蓝田县仿效邻县(区)予以一次性的生活补贴(经济补偿),皇甫川名单如下:
王唯忠 王宛盈 龚文焕 杨宝章 肖胜堂 苟思敬 陈同顺 肖兰凤 肖岳绒 焦丽英 屈锦兰 张苏华 孙英其 王安民 屈永信 萧润蓬 杨会玲 肖致英李迎旭 王立新 陈作栋 陈民刚 龚永明 马兴善 王振海 侯景峰 杨正孝 陈淑涛 李岳亭 岳民学 萧举民 侯改志 侯导贤 孙全章 肖安民 艾万秀 龚稳安 孙振邦 李秀云 肖奋雪 孙稳仓 姚焕奇 伊志明 肖文章 温养情 田平顺 萧省绒 杨维汉 杨芳娥 田勤正 杨文展 萧同民 侯堂娃 胡志选 王喜勤 萧孝池 刘恩鲜 刘省言 龚改英 侯恩娃 杨保田 杨选正 侯志鑫 李小利 龚学义 王从朝 龚改利 孙永茹 杨顺利 萧买善 屈久计 安敏利 杨碧显 侯喜平 孙文安 萧志贤 杨成立 屈彩芹 赵松年 冯巧苗 杨水利 赵亚利 侯争锋 龚淑利 岳淑苗 胡引利 张亚兰 鲁青茹 田亚线 安苑利 刘谋犊 孙忙奇 吕子莲 萧扣利 龚勤叶 杨雪亚 沈丰恒 田宁 商增平 肖知桂 胡静荫 张淑亚 洪会尊 朱海情 杨红侠 商岳宽 陈玉萍 田西宁 李婉莹 萧建军 陈导玲 余冰珺 杨娟利 李功利 吴凤琴 苟改霞 胡愿霞 何翠英 费公信 李雪峰 陈旭宁 商花蕊 李常莲 高养维 韩玉荣 肖秋茹 陈秋利 崔宝利 陈文静 黄红梅 安娜 张彩玲 王勤芳 廖引爱 杨朋利 赵红利 白亚红 安秋红 肖小宜 王秋红 肖娟红 安芝红 黄平 孙荣花 刘博蕊 侯娟利 龚娟利 萧红娟 陈亚红 侯移香 陈导玲 陈维娜 金媛红 龚妮英 费新玲 黄增年 侯苗蕊 萧旭红 杨小军 鲁小辉 商阿娜 商卫娜 杨娟平 侯改扣 侯巧玲 杨蓉 肖晓燕 陈小宇 王颖 侯红娟 肖侠 孙卫娜 冯娟 刘西荣 孙红娟萧平英 赵涛妮 叶春花 张振花 王娜 杨东妮 侯慧娣 苟红娟 肖辉 王红霞 侯院娜 孙敬 余燕王峰利 史盈花 杨双 杨青 高小红 高葡萄 崔廷远
(四) 皇甫川外任教人员
建国以来,皇甫川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亦离不开川外教师的辛勤努力。其名单如下:
黄恩慧 王恩普 張继堂 马兴汉 屈应让 侯从道 白勤政 钱文孝 楊秉录 杨仁轩 师文霞 陈东亚 刘清杰 尤新治 崔恩科 崔民安 张瑞康 贺奋民 杜力争 汤满奇 方景堃
(资料来源:水清梦蓝皇甫川群、肖有贤老师、李耀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