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镇板浦,不仅仅是汪醋之乡,美食之乡,文化之乡。这个地方还是个武术之乡,两千余年的历史沉淀,曾是淮北盐都的板浦,历来都有尚武之风,兵荒马乱年代,练武强身,防身自卫是男儿的必修课;富人雇武师当保镖和看家护院也最正常不过。
最早有记载的两个典故,是清康熙雍正年间板浦中正小浦出了一位武侠陆凌霄,这个传说在苏北片临沂、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泰州、扬州流传很广。有种说法:“宁打天下无敌手,不打小浦陆凌霄”的传说,但陆凌霄没有去考取功名。另一个典故是清光绪年间的,进京考状元夺魁,而扬名天下的武状元卞赓。
在古代,新科文状元与武状元官帽上要插花,但武状元是皇后娘娘插的,就是让武状元看看娘娘长什么样,将来一但国危时好救驾,这是武官最荣耀的事,这一环节文官是永远不及的。但天下太平时还是文官行政吃香。清末1892年在板浦中正人氏武举卞赓,进京赶考,中了武状元。并且是光绪皇帝钦点武状元,在那个时代。可谓是光宗耀祖的事,也让古镇板浦习武之风更加盛行。
中华武术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化之一。门派众多的中华武术发展到今天,里面有搏击气功、硬气功、鹰爪功、铁沙掌、劈空掌、擒拿术等等。以及十八般兵器,传统拳种,包括摔跤。也形成武术界四大门派,少林,武当,形意,八卦。虽然冷兵器时代已过去,但部队特种兵、特警、武警,除必须掌握各种枪械操作外,仍然要进行功夫训练。他们训练教材都是武术大家编的,根据作战特点需要,训练的课程都一招制敌多,擒拿术,搏击气功,硬气功等等。
武术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野蛮与斗殴的代名词。却被现代人逐渐淡忘,早没了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播出时那份、全国青少年学武热潮,虽然仍有人练,但都退休老人练太极拳较多。但这运动很辛苦,又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时间短又出不了什么成绩。外加社会节奏加快,讲究以金钱为上理念,不是专业运动员,很少有人练了。各地方对武术降温都差不多;但这段历史要有人把它留存写下来。
我特地抽时间专门拜访一下,古镇板浦1932年出生的,88岁民间武术家刘学仁老师,与刘老师交流,他虽然88岁高龄,但思维敏捷,除血压略高一些外。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症状,拜访他时。他正在家看电视,我与老人交谈中得知,老人喜独居,不想去市区儿子刘炳生处居住。因家里熟人多,又自由。嫁在板浦两女儿,每天做好饭,轮换着拿过来给他吃。他有时自己也能做吃。在老式堂屋墙上,挂得都是刀枪棍棒、剑、双锤、双钩、九节鞭,月牙铲等十几种武术器械。
细问刘学仁老师祖籍,连云港北云台牛巷人氏,老人爷爷刘怀宽,清末时期,来到曾经民国县治中心----古镇板浦,创业做些小生意。到他父亲这辈、有了店铺,经过多年的诚信经营,掘的第一桶金。老人父亲刘国贤就购买了一些良田,扩大规模使家业壮大,也曾雇过长工帮忙。老人家在民国时期,也算家境厚实的地主阶层。父亲在他孩时曾教导他要文武全才,练武可以强身健体,除暴安良,不受人欺负。
老人兄妹10个、后期存活下来6个,老人属独子。在念私塾时曾跟我父亲同学,我父亲大他二岁。在他10岁时他的父亲,曾把他送给武术启蒙老师程延龄学武,程延龄老师大他20岁(注:后改名程龄,程老师曾任连云港市首届武协主席,省武协理事)幼小的刘学仁老师,天资聪颖。经过几年的武术训练,对武术的基本功,各种传统拳法,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器械都很熟练,深得程延龄老师青睐。

刘学仁老师16岁时,又拜1872年出生的,大他60岁的、河北沧州武师王正亭为师(人称王侉子),曾跟王正亭老师学习过“通臂拳”、“八极拳”、“地趟拳”、“太祖拳”、“劈挂拳”等拳种。以及鹰爪功,老人讲:“在格斗中通臂拳攻上路的,八极拳攻中路的,地趟拳是攻下路的”。鹰爪功老人研习了40余年时间,王正亭老师在清末民初,从河北沧州到曾经的民国县治中心---古镇板浦谋生,后在板浦这个地方与当地的唐姓姑娘喜结莲理。王正亭老师、后期受聘到民国时期灌云县警察局兼盐警队武术总教官,当时警察局三千余人,盐警队八个大队,就有八千余人,按现在讲也是公务员。(注:王正亭老人健在的话148岁,是原海州交警大队板浦中队退休警官唐祖兵的二姑爹。)
从与老人访谈和考证中得知,民国时期当时四乡八镇都知道的,影响力很大的武馆有六家,我们当地人都习惯叫拳馆。有如下六家:“王正亭拳馆”、“程延龄拳馆”、“张奉山拳馆”、来自山东临沂“王道士拳馆”、“徐三拳馆”、“孙庆堂拳馆”。(注:王道士平时都穿道服,实名不详,王道士年龄比王正亭大9岁,儿子王玉江年龄比程龄老师大2岁,1910年出生,王道士拳馆是父子俩共同教拳。据资料:道教分两大派系:王道士这派属正一派,行走江湖可以成婚,就是大家看到香港电影里出现的,道士画符捉鬼妖那种,另一派属全真教派们是内修不成婚的。)
古镇板浦武师“王大爹”,(大名:王玉成,据老人回忆,大约1905年出生。)他练的是武术基本功等各拳种,武术器械他没有学,他学的少林铁臂功,铁拳碎石与砖,孩时在他家时,看他拳头握起骨节处都平了,还有少林龟背功,板浦很多人不知,都误说。王大老头会屁头功。这个功夫练好能撞倒墙,又抗击打,也相当于排打功。
我父亲曾讲给我听过,日本鬼子侵占板浦时,王大爹拉着平板车,鬼子一小队人马路过,王大爹拉车碍他们事,鬼子用日语喊话让开。他没听懂,鬼子过来枪托打他,他只是左臂一挡,鬼子枪托断了,可见功夫还是有的。老人建国后也曾收不少徒弟。最有建树的徒弟,当兵时的武春林,被特选入特务连,越战时曾立三等功,另一位潘春培,当时被响水县淮海剧团特招入团,从事剧团武把式活儿;但两人没有继承老人少林硬功。

还有板浦王寿成老师1910年左右出生,一身功夫。曾被聘在民国驻板浦和平军里任武术教官,解放后就没有收徒传承中华武术。另有板浦的孙庆堂老人,在民国时也收不少徒弟,据孙庆堂老人快80岁孙子----孙长华老人回忆,老人大约1875年出生。孙家建国后,也没有收徒。
还有小楼村的朱二爷(大名:朱士富)1925年出生,大我父亲5岁,民国时也带朱家那一族人及收外面人练武。曾在上海打码头站住脚的申守东,掘得第一桶金,衣锦还乡,购买田产,盖起洋楼过起富人生活,后来被人们喊成申小楼,申小楼就把王道士父子请去家教拳,并与家族亲友一起学拳。朱二爷(注:朱士富)跟申小楼同村,也就拜王道士父子为师学武。但朱士富老人,建国后也就不收徒了;但自己仍未丢下武术。我13岁时那年,父亲带我去他家玩,那时老人50多岁,能抱起24齿的农村压粮食用的石滚,(注:大约3到4百斤左右)小翻也能翻几个,器械表演春秋大刀、枪术、九节双鞭、双刀,让我一饱眼福。后期大浪淘沙,武术传承发扬光大的,古镇板浦就是程龄老师、刘学仁老师、“王大爹”王玉成老师,把武术发扬光大,弟子众多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程龄老师弟子众多。
程龄老师以武会友博采众家之长,是凡来到板浦卖艺的外省市武林人士,都会请回家交流与切磋武学。本县城其它五拳馆老师他都虚心拜会过,跟王正亭老师在一起时间较长;他必生酷爱武术又研究武学。连云港市武协成立后任首届武协主席,后期又任名誉主席。又荣获过江苏省稀有拳种表演家,江苏省著名武术家称号。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七日古镇板浦解放,王正亭老师,旧体制时的总教官也随之不复存在。一九四九年春王正亭老人,与三子王玉华被聘请在盐城市阜宁县杂技团,担任技术顾问时已77岁,王正亭老师,四月份后又把弟子刘学仁带入杂技团,随团全国各地演出。有种说法:剧团的人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而杂技团的人有实打实真功夫。因为训练风格方法不一样,如硬气功表演:吃铁球、吞宝剑、头顶开瓶、樱枪刺喉、腹压千斤、头断石碑、油锤贯顶、人睡钉板碎大石、钻刀笼,及各种兵器表演与对练,武术套路演练,马术表演等等。这些都是杂技团人员必备技能,一般青皮二混子,不敢动杂技团念头。杂技团每到一处演出,头一天都要拜当地武馆与武林人士,请求帮场子,互相交流切磋武术技能,互相学习,所以杂技团人员功夫较杂。

毛主席曾号召“全民运动”,“健康第一”。1951年江苏省省政府春季,在南京举办首届江苏省武术运动会,团里班主与顾问王正亭老师一致推荐、当时19岁的刘学仁老师报名参加,代表阜宁去比赛。在南京又遇39岁老师程龄,程龄老师代表灌云县参赛。全省比赛结果:程龄老师获,九节鞭、刀里加鞭、春秋大刀、枪术金牌,传统拳种比赛:大洪拳、六合拳、猴拳表演获金牌。刘学仁老师器械:九节鞭、刀里加鞭、春秋大刀、枪术表演获银牌。传统拳种比赛结果,大洪拳、长拳、六合拳获银牌。这些奖牌证书当时都不归个人,归集体所有。比赛只是检验自己的武术技能如何,找出差距与不足,以此向更高境界发展。
刘学仁老师比赛回来,还得回归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来,继续走南闯北随团卖艺。1953年春,刘学仁老师的父亲刘国贤,为刘老师张罗一桩婚事,寄信叫他回来相亲完婚,当时他在外演出,回来时告假回家。几年的走南闯北,这种生活也厌倦了,婚后不久就回团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杂技团辞职回家,拜别王正亭老师与师弟王玉华。1953年夏,当时板浦家俱厂缺人,刘学仁老师去家俱厂学徒当木工,板浦家俱厂早期厂址,在老法院隔壁,离刘学仁老师家,几十米距离。后期家俱厂规模扩大,又搬到西大街,老人后期承包了家俱厂到退休。
刘学仁老师平时,仍然没有把武术放弃。儿子小大炳(注:大名刘炳生)到习武的年龄,刘学仁老师又把武术传给儿子,儿子后期又带了有上百名徒弟,大的徒弟现也有60岁,小的40多岁,大多数是本镇及周边各乡镇的。他经常带徒弟去本省本市武术运动会去比赛,摘金夺银;很多弟子被各院体校录取或进入警营、军营传承中华武术。

在盐城市阜宁县杂技团的王正亭老师,1955年后因年迈83岁时,辞去工作带三子王玉华回到锦屏磷矿二儿子处养老。王玉华1935年出生,年龄小于刘学仁老师3岁。回到市区的王玉华曾在一家企业任仓储主管。后期接替程龄老师,兼任连云港市武协主席,在市区带不少徒弟。刘学仁老师比较正直,歉恭低调。退休后,1989年春被临洪武术馆邀请,当了武术教练与顾问4年多时间,为临洪武术馆时向各体育大院校输送大量体育人才。上世纪90年代,师弟王玉华任连云港市武协主席时,曾聘任刘学仁老师为市武协副主席一段时间。
一种技能或者一种爱好,如果用毕生的时间去钻研他,实属不易。刘学仁老师就是用必生的精力去研习中华武术。老人执着的精神与毅力值得我们学习。你为古镇板浦尚武精神传承,呕心沥血。现作为一位古镇板浦老一辈,唯一健在的武术家,向您致敬!
跟刘学仁老师交流,他讲:我们苏北武术流派都归属少林派具多。我问:南北两派以什么地域划分?他回:“上古时候,以黄河为界分南北,后来界定以长江为界分南北。南派以拳见长,北派以腿见长。各有优点,练到一定境界,刚柔相济”。因北方人普遍高于南方人。他点评:“北派拳法特点是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他必定随杂技团演出走南闯北,也接触不少南派功夫。

因南方普遍身高低于北方人。刘学仁老师对南派武术点评:“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讲武术本无南北之分,只是拳种分别。较出名的有:山东“螳螂拳”与“通臂拳”,河南的“太极拳”,河北沧州的“八极拳”与“劈挂拳”等等。除内家拳需要练气外,其它的都是锻炼身体柔韧性为主。北派的压腿、拉筋、横叉竖叉、腾空跳跃、前后空翻、旋风脚等等。无论南北两派习武者都要练下盘稳定性,也就是扎很辛苦的“四平大马”。近三十余年科学论证,扛杠铃深蹲,对人下盘稳同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刘学仁老师与我交流时得知,知我跟现省武协副主席、市武协主席、市八极拳研究会会长王凤文老师,习练八极拳时。也谈起八极拳的典故,他讲了:“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说法。八极拳这个拳种在武术界别具一格,又独树一帜。“有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之说。此拳种威力奇大,极具杀伤力。
武林打假奇人----徐晓东,曾提及与承认八极拳、有很强的实战攻击技能。国内外练人众多!最后刘学仁老师担忧的讲: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历代先人用辛勤和智慧,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要珍惜。口传身授历来是武术传承的唯一方法,如我们不学了不练了,这些东西就会失传,一旦失传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我感到弘扬和传播中华武术任重而道远。作为古镇板浦已故的武术家与健在的武术为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你们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连云港因为有你们而感到骄傲。
除了多写一些传播中华武学文章外,我们还要多学习,多研究。相信踏心实干就会有回报,在自己心里树立一个信念,努力的追求超越,有了信念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武术,奋发向上,追寻完美人生。
(此文部分历史数据资料,来源于姚祥麟先生的《板浦春秋》一书)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