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爱玲 青岛市人 青岛国学会会员 青岛作家协会会员 青岛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朗诵联盟会会员 《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崂山分会理事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李爱玲兰苑文学2024年6月份作品集
采桑子、忆
文/李爱玲
花溪独坐观飞燕,美翅翩翩,思絮千千,忆起那年母手牵。
樱枝缀满香盈袖,笑语欢颜,合影花前,已是春秋几个年。
采桑子、月下
文/李爱玲
荷塘月色无人赏,独自徘徊,惆怅满怀,夜幕西楼倒影裁。
风摇绿水花枝动,月染荷腮,蛙叫池台,缕缕幽香愁绪开。
七律.夏荷
文/李爱玲
溽暑如蒸流汗频,湖塘移步馥风氤。
满池青叶团团碧,一片红芳点点新。
浴水芙蓉呈雅丽,出泥仙骨去汚尘。
品情圣洁人间羡,最是花神触动心。
采桑子.春思
文/李爱玲
樱花一树芬芳泄,满院香融,四处葱茏,不免心头念母踪。
悠悠云絮从前景,独赏花容,孤品茶浓,旧燕悄悄落井桐。
采桑子.春赏
文/李爱玲
和风吹皱湖中景,梨影双投,云影双投,鸥鸟翩飞绕小舟。
青山近处花枝艳,游客情留,舞蝶香求,景色春来满目优。
一段云.期末别离
文/李爱玲
燕子呢喃处,依依杨柳牵。
书声朗朗校楼穿,树上鸟儿翩。
又到学期末,师生愁绪添。
推杯换盏酒喝干,尽在舍离煎。
巫山一段云.《漫步湖前》
文/李爱玲
漫步湖前径,梨花倩影投。
十分春色水中留,更有鸟鸥啁。
桥榭雕栏倚,倾听笛曲忧。
风吹红落泪枝头,谁与话别愁。
▎七律.送别
文/李爱玲
潇潇细雨絮云低,岸柳飘飞叠浪推。
阵阵笛催船棹去,盈盈泪水望君离。
双鸥展翅绕礁戏,孤影依栏怨眼弥。
只待归期春暖季,梨桃树下语私私。
七律.小区漫步
文/李爱玲
池边樱蕾鸟鸥鸣,阶径桃红笑脸迎。
脉脉含羞羞欲语,盈盈照水水含情。
黄英开绽芬芳吐,绿草并联葱郁呈。
柳荡春波毂皱起,嫣红姹紫艳纷争。
▎鹊桥仙 .生活
文/李爱玲
一肩责任,一肩无奈,
残腿攀阶挪步。
举家糊口日难捱,
谁能解,贫穷之苦。
阶梯长漫,压痕深重,
背影蹒跚泪目。
古稀之岁本安享,
怎落得,挑砖果腹?
武陵春.清明日
文/李爱玲
最是清明难过日,泪眼望娘坟。
夜夜相思直到晨,恨梦不深沉。
偶有爹娘来梦里,欲语泪湿唇。
错握棉衾当至亲,梦醒更伤神。
▎七律.清明祭
文/李爱玲
清明总伴雨丝浇,膝跪墓碑思语昭。
醇酒三杯洒黄土,焚香一柱起烟硝。
菊花瓣瓣沾清泪,杜宇声声荡碧霄。
两断阴阳梦唯见,爹娘今夜可相邀?
七律.贺家翁九十寿诞
文/李爱玲
劳碌一生无怨言,历经风雨志犹坚。
慈泽日月人间悦,德祐儿孙程路宽。
父爱涓涓柔似水,祖规谆谆硬如磐。
健康豁达九十迈,苦尽甘来享晚年。
鹧鸪天.初夏
文/李爱玲
一架蔷薇满院香,小区处处郁葱妆。
纤纤柳絮随风舞,串串槐珠任意尝。
春已尽,夏初长,欣然漫步小池塘。
鱼儿戏水蛙声闹,更有荷花粉脸昂。
浣溪沙.小池
文/李爱玲
谁赋清荷姿雅顔,娇娆丽质粉腮甜。
满池香气沁怀间。
风过燕飞莲叶动,云随蛙叫鲤鱼翩,群童嬉闹小池边。观海 . 思父
文/李爱玲
今夜
我漫步海岸,
漫天的繁星一闪一闪,
我想最亮的那颗,
一定是父亲的慧眼。
今夜
我依着堤上的栏杆,
柳丝轻轻触着我的袖衫。
银色的月光洒向海面,
有一道是父亲手里的丝线。
今夜
我坐在海边,
感受着大海的脉搏与跳动的心弦,
奔腾的浪花欢快地歌唱,
仿佛父亲在向我召唤。
今夜
我枕着沙滩,
温柔的细沙与我轻轻缠粘,
海风吹开了我尘封的记忆,
惊涛骇浪中总有托住女儿的双肩。
今夜
我迈上了停靠的小船,
如同坐上了巨大的摇篮,
我沉睡在这起伏的木床上,
感觉父亲又推高了我的秋千。
今夜
我回到了童年
大海的波涛伴着父爱的灿烂,
很久没有这么惬意的欢畅,
很久没有这么深度安逸的睡眠。
今夜
我与大海相伴,
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绵远,
仿佛看到父亲满怀深情的慈目,
还有他那久违的笑脸。
……
长相思.栈桥
文/李爱玲
云翩翩,浪掀掀,
水上千帆越海湾。
栈桥美景鲜。
潮退滩,人留滩,
童戏沙鸥乐翻天。
尽享盛世欢。
相见欢.重阳思父
文/李爱玲
凭栏望月秋凉,
自思量。
父母往昔欢宴聚重阳。
柳犹翠,
菊更媚,
父西亡。
情寄兰天思念满胸膛。手表风波
文/李爱玲
1970年盛夏,孩子们暑假的第二天,小娟妈妈早上上班时手表找不到了。那可是她妈妈在单位互助组每月五元存了两年的钱买的,怎么就不见了呢?妈妈上班要迟到了。临走时妈妈给小娟和两个弟弟布置的任务:
“今天找不着手表,谁也不能出去玩。再就是院子里的小孩也不能到家里玩了。”妈妈生气地摔门走了。孩子们开始行动了,床底下、衣柜里、所有的抽屉、衣服口袋、连碗柜甚至花瓶里里都找了个遍,愣是没找到。
晚上妈妈下班回来又重新找了一遍,最后三个孩子书包里的书与本子都一股脑搬出来了,最终还是没找到。
妈妈丢了手表,晚饭也凑合了,用黄瓜拌了一盘凉菜,一叠小咸菜,每人吃了一个没有蒸软的馒头算是晚饭了。三个孩子看着妈妈生气的样子,大气不敢出,生怕那句话惹恼了妈妈,被妈妈骂一顿。夜色越来越暗,月亮好像了解小娟妈妈的心事,早早地就躲在云层里了。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妈妈把正在打瞌睡他们叫在一起问:
“都想一想昨天谁来我们家了?他们走的时候带没带走手表。”
孩子们的大脑立刻活跃起来了,大弟弟抢着说:
“我一直领着弟弟在院子里打木头,打完木头我们一起摔四角,没领着人过来。”
“我回家喝水了,看到姐姐她们四个同学在下跳棋。”小弟弟对妈妈说。
“小娟,你们几个都有谁?”妈妈严厉地看着小娟问。
“丽丽、小华、和张玉,可她们肯定不会拿您的手表。”小娟怯怯地望着妈妈说。
“嗯,丽丽和张玉不能拿,可小华就不一定了。”妈妈思考着说。
“妈妈,我觉得小华不会的,平时到咱家连水她都不喝,再说她学习好,还是副班长呢。”小娟急得红着脸对妈妈说。
“可她家那么穷,姊妹那么多,谁能保证她看到表不动心?我看八成是小华拿走了。”妈妈十分肯定地说。
“妈妈,小华真的不会拿您的手表。上学期小华在上学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六十多块钱那,小华怕失主着急,她站路口等失主还迟到了十分钟。过后失主找到学校我们才知道小华是因为钱包的事迟到了。老师说他是在单位跑供销的,那是给单位买零件的钱。要不是小华捡到钱,他都没法和单位交代了。当时学校还表扬了小华。”小娟焦急地对妈妈说。
“难道那表会自己长着翅膀飞了?你明天问一下她们三个看见我的表了没有?”妈妈听小娟一说心里对小华有了一丝犹豫。
“可……”小娟想为三个同学分辨,看着妈妈愤怒的眼神又把话咽了下去,心想:“她们绝不会拿走妈妈的表的。”
丽丽和张玉的爸爸与小娟的爸爸都是部队上的战友,生活比普通家庭自然要好得多。而且丽丽是家里的独生女,张玉还有个上中学的姐姐,她俩家的生活比小娟家还富裕些,所以妈妈断定不是她两个拿的。
小娟心里七上八下的,妈妈的手表到底跑哪去了?昨天能接触手表就她们几个。下跳棋之前,手表还在桌子上的,难道真的长上翅膀飞走了?
第三天,小娟先去了小华家,小华高兴地问:“小娟,去你家下跳棋吗?”小娟摇了摇头。
“那咱去海边吧?昨天下午我和妞妞在海水里冲脚可凉爽了。”小华完全没看出小娟脸上的不快。
“不去!小华你看没看到我妈妈的手表?”小娟哭丧着脸看着小华说。
“我没看见。阿姨的手表丢了?在那里丢的?是让小偷偷走了吗?”小华关切地问。
“就在我家里,那天咱们下跳棋前,手表还在桌子上,第二天早上就找不着了。”小娟略带哭腔地说。
“我没看到桌子上有手表,你是不是记错了?不然我帮你回家找吧?我的眼睛可好用了,平时我妈掉根针我都能给找到。”小华自豪地说。
“我妈妈说了,找不着手表谁也不能去我家玩了。”小娟沮丧地说。
“那还是你自己回家找吧,等找到了告诉我啊。”小娟悻悻地走了,去找另外两个同学问去了……
妈妈丢了手表,心情不好,脾气也跟真大了起来。尤其对小娟的态度要恶劣一点。爸爸下乡巡回医疗了,十几天后才能回来。家里已经连着三天晚饭都是凑合着吃的,一点油花都没有。馒头、咸菜、玉米粥、晒干的面条鱼,爱吃不吃,反正妈妈是没有胃口。两个弟弟挺会想办法,他俩看到妈妈进卧室了,赶紧打开碗柜,每人挖一勺子猪大油抹在馒头上撒上点白面糖,呵!又香又甜比吃菜还好吃。小娟也没胃口,她还在为妈妈的手表发愁:三个同学都说没有一点印象,表到底跑哪去了?
这几天小娟妈的心理也在犯嘀咕:“小华上学路上捡到钱包,那是身边有同学,她不敢私自留下,所以她会还给人家。而在我家她趁着几个孩子贪玩随手把手表放进口袋里也不是不可能。她家平时穷的连细粮都吃不起,更别说买手表了,可能连摸都没摸过。”想到这里,小娟妈对小华的怀疑又从心底冒了出来而且原来越强烈。
隔壁唐大婶,是个爱串门子的中年女人,与婆婆小姑子住在一起,丈夫在外地工作,几个月才回来几天,婆媳俩的关系处的不太好,下班后除了做饭、吃饭很少在家里呆着,就愿意去左邻右舍家串门聊天。平时哪家有个新鲜事,比如亲戚串门,结婚生子,两口子打架,亲家之间不睦,媳妇偷人被捉、丈夫酗酒闹事等,反正哪家有个风吹草动都是唐大婶的谈资。只要唐大婶到过的地方,大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琐事基本不出门就会摸得门清。住在楼上的于大妈与唐大婶不同的是,只要谁家有事,她准会分析,往深层里分析,有的没的让她一分析可就是小事变大事,大事那就无边无际了……
那天唐大婶来到小娟家,看见小娟妈妈脸色略带忧愁,就问:“娟她妈,你不舒服吗?怎么看你气色暗黄、眉头不伸展啊,是工作不顺心还是和孩子们生气了?”
“嗨,唐大嫂别提了,你知道我过完年才买了块上海表吧?这才不到半年就……”小娟妈一说脸涨得通红,气就不打一处来。
“对,我知道,你是攒了两年多的钱才买上的表。”唐大婶惊奇地盯着小娟妈的脸,继而又张大嘴巴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娟妈妈的手腕问:“怎么表丢了吗?”。
“可不是!星期天就找不到了,这都快一周了。也不知道哪个缺德鬼给我偷走了,去年娟她爸在部队上光等这个表票就等了半年多。”小娟妈说着竟然抹起眼泪来。
“娟她妈你先别哭,这可不是个小事。那得赶快找,在哪里丢的?”唐大婶急切地问。
“就放在家里不翼而飞了,你说气人不?”小娟妈气愤地说。
“在家里?让人拿走了吗?那天谁来过你家了?”唐大婶吃惊地打听道。
“小娟的几个同学,其中就有老杨家的小华。”小娟妈故意把小华的名字加重说。
“小华?不会吧,小华这个小妮子是个好孩子,见人很有礼貌。那两个同学是谁?”唐大婶瞪大眼睛认真地说。
“人家那两个小妮是绝对不会拿手表的,都是小娟爸首长的孩子,人家不缺钱。”小娟妈撇撇了嘴赶紧分辨道。唐大婶没再言语,扯了几句别的就告辞了。然后她又去了于大妈家喝茶;然后半个大院就都知道小娟妈手表在家里不翼而飞了;然后都知道那天去过小娟家的孩子只有小华和团岛部队两个军官的孩子;再然后于大妈开始思考、回忆、分析了:“哎,我想起来一件事,前天我看见小华大姐手腕上戴着一块手表,她在公用水龙旁洗衣服,卷起袖子拧水时我看到的。当时我还问她:
“大妮新买的手表?还是上海牌的?她腼腆地点了一下头,就把袖子放下来了,现在想一想,她一个农村插队的知青还在乡下教书怎么会舍得买块上海表呢?听说光上海表的表票就很难弄到,该不会是……”她欲言又止但别人能听出来下面她要表达的意思。
“哎呀!小华大姐今天一早抱着孩子回乡下了,小华的三哥帮他姐姐背着孩子,手里还提了一大包东西。”唐大婶一拍大腿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接着说:
“平时小华大姐放假回娘家至少要住半个月,怎么这次才一周就急急忙忙地走了,难道……”她也不往下说了,像是等着别人猜似的。唐大嫂与于大妈的眼神相互交流了一下,然后咽了咽唾沫都露出心知肚明的表情。
于是,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疯。最后到了小华母亲耳朵里的就是:
“小华到小娟家玩,趁小娟不注意偷拿了小娟妈的表给她大姐了,她大姐怕人家找上门来,戴上表抱着孩子急急忙忙地回乡下了。”
小华家十口人,兄妹八个。她大姐是家里的老大,为了让大弟就业,早早就下乡了,在农村与当地老乡当兵的儿子结婚了。现在村里教书,听说她丈夫去年提连级干部了。
小华家孩子多生活过得拮据,她母亲一直忙于工作,下班后还有一大堆活要干,没有时间串门子,更没时间张家长李家短地嚼舌根。所以等全院基本都知道这个消息了,她母亲才从大院里另一个比较要好的同事(小华同学吕萌妈妈)口里听到了这个事。
“什么?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家大嫚的手表是部队的女婿给大嫚寄过来的。大嫚当教师,有了孩子以后,有好几次因为孩子生病晚上闹个不停,等孩子睡了,大嫚刚打个盹时间就到了,这学期都迟到好几次了。女婿知道大嫚喜欢个手表,就厚着脸皮向老首长申请到一个上海手表票,给大嫚买了寄过来的,怎么这块表就成了我家小华偷小娟妈的了?”小华母亲气的怒目圆睁嘴和手都有些颤抖了:
“吕萌妈,我家是穷,但我家孩子人穷志不穷,决不会做些偷鸡摸狗的事让别人说三道四的。”吕萌妈赶紧攥着小华妈抖动的手说:
“华妈,你千万别上火,你有文化也会教育孩子,你家孩子什么样我最清楚了。咱只要坐得端,别人说什么也没有用,我相信你家小华。”
中午小华妈急急忙忙赶回家中,见小华正趴在饭桌上难过地哭着,妈妈用温柔的手轻抚着小华的头发说:
“华,妈妈都听说了,小娟妈丢了手表,怀疑是你偷来给你大姐了是不是?”小华抬起红肿的眼睛扑到妈妈怀里了:
“妈,院子里的同学在我背后指指点点的,好像真是我偷了小娟妈妈的手表似的,那天我真没看见小娟妈的手表,就是看到了我也不会拿别人家的东西。”
“华,你是个好孩子,妈妈相信你。同学对你有误会,因为他们不知道你姐的手表是你姐夫给买的。在回来的路上我就想等你哥下午放学赶紧去给你姐夫发个电报,让他把给你姐姐买手表的单据寄过来。我想那个发票你姐夫最多半个月就能寄过来。让他们看看不就真相大白了吗?”妈妈边给小华擦着眼泪边心疼地对小华说。
“对呀,妈妈您真聪明,姐夫给姐姐买的手表肯定有单据,这样她们就不会乱说了。”小华破涕为笑地搂着妈妈说。
“对呀,手表单据上不仅有价格还有日期,真的假不了。”妈妈耐心地讲给小华听。
这边小华妈妈正交代小华三哥去邮局给小华姐夫发电报,那边小娟妈妈也听到“小华大姐手上戴着块上海手表急急忙忙回乡下了”这个消息可就不淡定了,她对刚玩耍回来的小娟说:
“你看让我猜对了吧?我就说这手表丢的蹊跷。看着小华平时学习好、人老实,其实都是装的,就她家那个穷酸样,看见这么值钱的东西不眼红那才叫奇怪了。小娟你这个傻孩子,还一直为她讲好话。”小娟哭了,且是不出声地哭,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一定要冤枉小华偷的手表?
“这回你没话可说了吧?你哭什么?有本事你去把妈妈的表要回来!”小娟妈用手点着小娟的额头。
“妈妈,小华大姐手上的表不是您的,下午吕萌告诉我小华妈与她妈说那表是小华姐夫特意向部队领导申请的表票买的。您为什么非要冤枉小华呢?”小娟止住眼泪生气地瞪着妈妈说。
“哼!她就编吧!也就你会相信这个愚蠢的理由,怎么就会这么巧?我刚丢了手表,她姐夫部队就发了张手表票给她姐买上表了?说实话咱城市人买块表都费劲,她一个农村知青能舍得花钱买块上海表?”小娟妈见小娟要反驳,接着说:
“还多亏你提醒我,就是小华偷的表她妈也绝对不会承认的,还替她编出这么多理由来骗人。你看着,我不会让她家得逞的,这么小就敢偷这么贵重的东西,长大了还得了?不给她家点教训能行?”小娟妈咬牙切齿地说。
“妈妈您别去小华家打架?今天上午我们在大院子里跳房,都没有愿意和小华一帮的,还在背后议论她偷了咱家的表,小华哭着跑回家了。我觉得小华挺可怜的,她真不会偷表的。”小娟祈求地看着妈妈道。
“小娟你是不是真傻?全院都明白表是小华偷的,就你还傻乎乎地相信她。我才不会傻到去她家要表呢,我有我的办法,让她给我乖乖地把表送回来。”小娟妈妈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怪异的微笑。
不足十天的时间,小华姐夫就把买表的单据,还附带着部队领导写的(手表票是部队发的)证明信用挂号信邮寄过来了。小华妈妈打开信封对小华几个姊妹说:
“你姐夫真够心细的,光把手表发票寄过来就行了,怎么还麻烦部队领导写个手表票的证明材料?”说着把信递给小华三哥,三哥接过信来一看惊叫道:
“妈,您看。这是部队领导收到了小娟妈妈调查信才写的证明材料,让咱们把证明信与手表发票一起转给小娟妈妈看的。这证明材料上还盖着两个大红印章,一个连队签字、一个团部签字。”小华母亲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说:
“这是小娟妈把手表事件捅到你姐夫部队上了,那咱就得说道说道了。这些日子我一直沉住气等着发票来了向小娟妈解释的,也一度认为咱这前后楼主住着这么多年,她了解咱家及小华的人品,没想到她还真把这些谣言当真了。”
那天正是星期日,小华妈让小华去喊邻居苏大娘、张姨、李婶还有唐大婶几个来家喝茶,让她过来品尝女婿寄过来的正宗福建乌龙茶。她们几个女人品着茶聊着天,当邻居们看过了小华姐夫的单据及领导的证明信时开始议论起来:
“嗨,我早就说人家小华是个好孩子,有礼貌又懂事、学习又好,怎么会偷东西呢?可咱院里这有些人好戳弄是非,差点冤枉了人家孩子。”唐大婶抢先说。
“堂姐,李嫂,您们是看着华长大的,孩子还小,经受不了别人冤枉,您看华这些日子一直不敢出家门,就怕同学议论。”小华妈笑着对唐大婶几个说。
“小华妈,你放心,这件事包在我们几个身上。她家丢表,别人家就不能戴表了?咱院里至少有十家戴表的,还能都是她的?”于大妈信誓旦旦地下着保证。
“就是啊,小娟她妈仗着男人是个军官从来都瞧不起咱大院的邻居。”“……”“……”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了起来……等大家议论了一阵后,小华妈不紧不慢地说:
“其实这些我都能理解小娟妈,哪怕是她认为是小华拿的表,或是认为华她姐手上的表就是她的,她应该过来了解一下、弄明白了到底是不是她自己的那块表,再写信去小华姐夫的部队调查也不迟。”
“什么?小娟妈把这事捅到小华姐夫部队了?也太过分了吧!”苏大娘吃惊地说。
“这也就是假期,不然她会捅到小华学校的。”唐大婶啧啧嘴说。
“唉,有文化更可怕。”“唉,人心难测啊!”
“……”“……”“……”
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唐大婶又自报奋勇地说:“小华妈,你把发票和证明信给我,我去找小娟妈去,让她看看,让她无地自容……”
此后,不到两天时间,小华姐夫给小华姐买表的事实就传遍整个大院,小娟妈写信去部队调查表票的事也传开了。小华的同学们再也没有疏远小华,但是小娟与小华两家大人再无往来。不过人们还有一个疑问,小娟妈的手表到底哪去了?不会真长翅膀飞走了吧?渐渐地丢表事件又被别的新鲜事给淡化了……
假期过得太快了,孩子们的玩兴才刚开始又离开学的日子不足两周了。小娟的同学丽丽和张玉又开始来小娟家玩了,小华自那件事发生以后,再也没去小娟家了。丽丽说:
“马上要开学了,我的假期作业一直没写。”小娟和张玉异口同声地说:“我也没写那。”
“咱明天就开始写吧,一周把作业赶出来好不好?”小娟接着说。
“好,咱去张玉家写,她家房子大,叫着小华一起。小华一定比咱写的多,明天咱照着她写好的作业抄,这样还快。”丽丽说。
“那好,一会儿叫着小华咱四人跳皮筋吧。”张玉说。
孩子们痛痛快快地玩了一下午。第二天早上小娟叫上小华一起去张玉家学习了,夏日的阳光从张玉家明亮的窗户洒了进来,四个小女孩在一张枣红色的小方桌上开始赶暑假作业了。当小娟打开铅笔盒的一刹那愣住了:妈妈的手表静静地躺在铅笔盒里,银色的表链、金色的表盘,金色的秒针稳稳地停止了它勤奋的脚步。小娟诧异的表情引起了其他三人的关注:
“怎么了?你妈妈的手表?你妈妈的手表怎么跑到你铅笔盒里了?”原来那天同学们过来要下跳棋,小娟急于把摊了一桌子的新书本、假期作业收拾起来随手把妈妈上班忘记戴的手表也划拉到铅笔盒里了,后面一直没写作业也就没有打开铅笔盒,所以妈妈的手表也就再没出现过……
小娟妈的手表在女儿的铅笔盒里找到的消息也很快传遍了大院,拿到手表的小娟妈心里五味杂陈,此时一点也没有找到手表的快感,反而有种怅然……穿着短袖衬衫的小娟妈,一直把手表放在挎包里面没好意思戴,怕别人问起,直到上秋穿长袖衣服……
手表的失而复得,让小娟妈妈反思、尴尬、后悔了很久,同时也给了她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她知道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贫富作为衡量人品的标准。
生活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是非对错,更不能无端地 怀疑猜忌别人。表的风波说轻了是一场误会,說重了是对人身心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甚至会造成被怀疑者一辈子的阴影。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相处中,能抑制住对别人的猜忌,建立信任关系是何等的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