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刀?线刀!
张俊伟
流水潺潺,岁月悠悠。不觉得年近花甲,历史长河里的浪花不断地卷起,藏在记忆深处的民俗又重现于眼前。我必须说出来以慰藉自己,又展示给有共情的亲朋和长江的后浪们。此为传承创新之要。
“线刀?”当老味道·正定饭店的特级厨师长表弟黄新权说到这个词时,我脱口惊问。他温厚地笑着说:“是啊,有石刀、钢刀、激光刀,自然也有线刀啊。”我的脑海里随即出现了各种刀片,而后又意会出钢丝、铁丝、铜线等,唯独没意会出线何以称刀。
事情是这样的。表弟说厨师们打理芹菜时,不是横剁就是斜切,长短不齐,大小不一,还窝工。他找来一根缝被子线,剪成半尺长,洗干净,将两端绑在一起,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左手把芹菜的头部放到里环的线上把稳,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把线拉展,呈三角形,用力往下勒,劲使匀了,芹菜一劈两半,整整齐齐。如果觉得还是宽,就再勒两次,有长豆角粗细的条儿就差不多了。
表弟这一示范,看呆了年轻的厨师们:“哇!原来芹菜还可以这样打理,又快又整齐。”表弟笑嘻嘻地说:“这叫线刀。”年轻人齐声:“哦!”
厨师们的惊叫我没听见,但我听到了“线刀”二字着实惊问了,并迅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表弟的娘和我的娘,亲姐俩八月十六(正定风俗,出嫁的闺女这天回娘家陪老人过节)带着我们去姥姥家。娘和姨跟姥姥、姥爷打过招呼后就一头扎进厨房忙活了,我和弟弟各搬一个小板凳,靠着姥姥、姥爷坐在榆树荫里。姥姥说:“教你俩线刀劈芹菜吧。”我俩一边打嘴仗一边干活,看谁劈得又好又快。二老手把手地教,一把芹菜劈完了,也学会了。似乎芹菜还没焯水就闻到了凉拌芹菜花生米的香味,似乎芹菜还没进炒瓢就飘出了芹菜炒肉丝的香味。从此就独立操作了,不用催促,主动劈芹菜。姥姥说:“三年学个好厨子,十年学成读书郎。”弟弟早已成特级厨师,目前是老味道•正定饭店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我也学有所成,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姐弟俩想到了同样的场景,那叫激动啊,满眼是回忆的幸福泪。“线刀!”我俩同时指着对方:“姥姥说过!”

不觉得,半个世纪过去了,再次说起线刀,才意识到多少年不这么操作,几乎忘到“爪哇国”了。做饭着急了,总是把西芹、旱芹菜“咣咣咣”一剁就扔炒瓢里了。如今想起来,那是为懒找借口,缺乏了精雕细琢之耐心,缺乏了敬畏万物之感情。
从表弟那出来,我特意去买了一把西芹,一块中肋肉。回家后我跟五岁的孙子说:“来,教乖乖一项技能。做菜不愁还好吃。”他很兴奋,于是我学当年姥姥、姥爷的样儿教孙子。孙子先惊喜地瞪大眼睛,后又将眼睛笑成两弯月牙,蹦了一个高儿说:“我好兴奋哪!又干了活,还好玩。”线刀劈芹菜,无形中我运用了快乐式教学法。
把芹菜或者根达焯水,切成约1.5厘米的段;肉是我亲手切的,没有直接买肉片——来个最传统的做法。炒好上桌,一家人细品细嚼,都称赞:“芹菜不柴,肉片也嫩。更清香可口了。”一家人筷子飞舞着,说笑着,其乐融融。我内心如蜜甜,又得到了安慰。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法简单实用,差点在我这弄丢了。在快节奏、高科技的年代,过一过夕阳下线刀劈芹菜的慢生活,精雕细琢一下人间烟火味,是很享受很浪漫的,不亚于慵懒的午后,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
我百度了一下,据传芹菜是神农氏发现的,随后广泛种植。我又查了一下,古代有“束脩六礼”,即拜师礼。束脩是学生送老师的学费,其中包括肉干、芹菜,肉干意为谢师恩,芹菜取其谐音,意为业精于勤。可见芹菜早已大众化了。
我又翻阅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军事论著《美芹十论》,书中陈述了抗金救国、统一中原的大计,表达了作者立志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郭沫若赞道:“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芹”字前冠以“美”字,是比喻好文章如可口的芹菜。可见芹菜既属于阳春白雪,又钟情于下里巴人。
芹菜历史悠久,好吃不贵,为大众所爱,那么线刀应该早就有了吧?可惜我遍查资料,却没有关于劈芹菜的线刀的记载。
芹菜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从芹菜炒肉、芹菜拌花生米到木耳芹菜炒百合、香干芹菜炒肉丝,单从菜名的变化就知道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芹菜更被用做药膳,降压、减脂、增加膳食纤维。看来人们更注重饮食健康了。
传统结合创新不正是发展么!这一切离不开一根半尺长的缝被子线,它叫“线刀”。它不光用来劈芹菜,还可劈根达、劈豆角、劈雪里蕻、劈熟鸡蛋……而劳动人民早就从线刀悟出了绳锯木断的原理,据此设计出了割脆硬材料比如玉石的绳锯。
线刀!线刀!流水潺潺啊,岁月悠悠。

作 者 简 介
张俊伟,中共党员,文学学士,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石家庄作协会员,河北省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名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散文、小说、诗歌均有所涉及,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诗歌《杏花,我要为你歌唱》获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中国的月亮》获省级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山间最美的花》《千年神花汉牡丹》等获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小说《坎坷的文竹》《迟到的五十元钱》等获省级奖励。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华风采》《河北文学月刊》《长城网》《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散文风》《太原日报》《北流文艺》《畅道正定》《正定风采》等报刊。获省散文银星创作奖、省民俗协会优秀会员奖,连续十年获县文艺繁荣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