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有声有色 笔墨齐下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
【傅治同】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曾与王昌龄、高适等互相唱和,名重一时,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是一个有影响的诗人。可惜他的诗留下来的仅仅六首,使我们无法对他的成就作全面的评价。就是这么六首诗,使他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地位,可见他的创作质量是很高的。他的《登鹳雀楼》,老幼皆知,留传千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以深刻的哲理,成了人们熟悉的名句。
这首《凉州词》被誉为唐朝七绝中的压卷之作。《集异记》还记载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据说王之涣同王昌龄、高适一起到旗亭去,刚好有四个歌伎在演唱。他们三个在一旁打赌,看这四个人唱谁的诗最多。第一个唱昌龄诗,第二个唱高适一绝句,第三个又唱昌龄诗。这时,之涣指着那个最漂亮的歌伎说,如果这人不唱我的诗,就算我输了。等到这第四个唱时,果然唱起了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确实说明了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就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

(那歌伎唱起了王之涣《凉州词》)
·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会成为众口传诵的名篇,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首先,它给我们描绘了古代西北边境雄伟而荒凉的景象。在浩瀚无边的西北边境中,诗人选取了几个最有特征的事物,用如椽大笔,遒劲有力地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边塞图。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置身在这个画图之中。只见那源远流长的黄河,直与天边的白云相接。座座高山,连绵不断,山边仅仅一片孤零的城垣。"谁家玉笛暗飞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却吹奏着哀怨的《折杨柳》曲调。这时,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叹起来:笛声,你又何必如此哀怨,那《折杨柳》的曲词是引不来葱翠的杨柳树的,自古以来,哪有春风渡过玉门关呢?在这里诗人的感情完全融化在自然景物之中。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当他刚到西边高原,看到白云、黄河、孤城、大山,激起的情绪也许是雄伟,是壮阔;但是在这无边无际的高原停留久了,另一种感情就会来袭击他的心﹣﹣荒凉。可不是吗?无边无际的黄土高原上,人烟稀少,毫无生气,难道不感到荒凉寂寞、悲哀幽怨吗?这种矛盾的感情,凝入到自然景物之中,就构成了这首诗特有的意境,也把读者带入到这个意境之中,激起他们对祖国的西北高原的热爱和对那里荒凉寂寞的土地进行改造的决心。清代左宗棠就曾梦想过"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但是,在封建社会里,这只不过是梦想而已,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实。今天,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大西北,已经是春风送煦,欢歌遍地了。王之涣地下有知,也当含笑。这首诗,虽有哀怨之声,但基调是高昂的,是鼓舞人向上的,主题是健康的。我想这大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其次,诗人善于选取最典型的景物,抓住其最突出的特点构成完整的艺术画图。全诗浑然一体,不见斧凿痕迹。写山水诗犹如画山水画。"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黄宾虹画语录》)就是说在面对复杂的自然景物时,要善于舍去那些非本质的、特征不突出的、不能表现主题的东西,只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主题最有特征的事物入画,做到"造化入画,画夺造化"。诗人所采取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他舍去了西北高原上的其他事物,只把"黄河"、"孤城"、"山"、"羌笛"入诗,每种景物又都抓住它的本质特征,选择最好的角度去摄取镜头,从而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匠心。写"黄河"则突出其源高流长的特点。诗人站在高原上,向远望去,黄河远接云天,似乎黄河的水都灌注到白云间去了。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写的黄河源高、流长的特点,但由于写的角度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就不一样。二者比较,王诗壮阔,李诗雄峻;王诗悠深,李诗磅礴。诗人写山水,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性,而且写出了诗人之心。写城,则用"一片"来突出其"孤",写山用"万仞"以突出其高。远景写得有特色,近景写得也有特色。正当诗人在欣赏这大自然之美时,近处却响起了忧怨的笛声,从而使得画面远近结合,有声有色,"笔墨齐下",既渲染了气势,又增添了神韵。最后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主题。
此外,语言的平易自然、和谐婉转,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令人百读不厌。他的诗,据说“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这正是他的诗语言富于形象性、音乐性的佐证。
·

·
乐境写哀 强作宽解
-﹣王翰《凉州词》赏析
·
【傅治同】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王翰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在当时的文坛上,颇享盛名。文士祖咏、杜华等尝与从游,连杜甫也以"王翰愿卜邻"为荣。可惜他留下的诗作不多,这首《凉州词》历来为人传诵,是唐人七绝中的名篇。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它选取军旅生活中最具本质特征的片断,塑造了一个长期征战、满怀悲愤的军人形象,诗人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态度。
·

·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高昂的情调,竭力渲染了军中宴会的热烈气氛。"葡萄美酒夜光杯",两件名贵的西域特产,不仅点缀了宴会的地方色彩,而且为诗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表现他内心世界的特定环境。这时,他的情绪是饱满的,兴致是很高的,他暂时忘却了自己是处在"征战无已时"的战争环境,和战争给他带来的各种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而沉浸在欢乐之中。但是,这种高昂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跌落下来了。"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当他想痛饮一番的时候,这恼人的琵琶在马上弹起了催人出征的曲调,他的欢快情绪立即消失。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来表现人物在一瞬间的内心矛盾。这种内心矛盾是无情的现实所引起的,是他矛盾处境的反映。一方面他对长期的征戍生活表示十分厌倦,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失去军人本色。表现在诗中的这种人物的内心矛盾,是隐蔽的,然而是可以察觉的,一个"催"字透露了其中的奥秘。我们仿佛看到这个军人"欲饮"时的笑脸上,突然双眉紧锁,他非常扫兴,又无可奈何!琵琶的音调,也许是雄壮的,也许是欢乐的,然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从军行》),在他的心里却引不起什么雄壮、欢乐的情绪,相反,却触动了他的无穷心事。这一瞬间,他也许想起了过去的和平生活,也许想起了在家倚门而望的父母妻子,也许想到征战难已,归家无望,生死难定,前程渺茫。他的确悲伤到了极点。但是,他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他意识到自己军人的身份和出征前作为军人应有的表现,他懂得必须用极大的毅力去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让悲伤流露出来。于是,他把杯中葡萄酒一饮而尽,半带醉意,半带诙谐地对他的伙伴们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诗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看起来这是放达之辞,表现了人物性格豪放的一面,然而这是言表之意,还有更深刻的弦外之音。清人沈德潜认为这是"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豪饮"是为了掩饰"悲感",悲感才是这句内心独白的真谛,才是这位主人公的真实情感。放达,其实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是无可奈何的悲伤,是不好表露的抗议!"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是统治者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写真。如果说"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楚里人"(陈陶《陇西行》),还只是对一次战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的揭露,那么,这里就是对"征战无已时"的现实的强烈的抗议了。但是这种抗议,不像《陇西行》那样直截了当,而是隐晦曲折地表达出来的。《陇西行》的抗议,是诗人自己以直接抒情的方法表示出来的,而这首诗却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示出来的,它必须符合主人公的身份。作为一个军人,难道可以公开地直接地咒骂战争吗?"不平则鸣",心中有悲愤,必然要表露出来,于是,只好寓悲愤于达观之中,用一种曲折的方法表示出来。就这样,诗人抓住了人物一瞬间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从"欲饮"到"豪饮"的动作和切合人物性格的放达的语言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从而使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诗的反战的主旨,就正隐蔽在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之中,而诗人自己却不加任何评论。这里诗人"为了表现主题有所苦恼,有如孕妇要为怀孕有所苦恼一样"(艾青《诗论》)。但是诗人终于制胜了主题,使它"驯服"地表现出来了。他"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解说世界"(同上),他并不把自己的思想赤裸裸地抛出来,强加给读者,这就是它比同类题材的一些诗作更能感人之处。
·

·
由于这首诗的倾向是隐蔽的,加上绝句这个形式的局限又不可能对形象作充分的描绘,因此对它的主题很容易产生误解。有人把它同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量齐观,认为也是"写战士忠勇爱国的气慨"(见刘逸生《唐诗小札》)。我们认为,对于一首诗的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作品本身出发,并顾及到全篇。这里主要涉及到诗的描写和从场面所渲染出来的气氛,同表达主题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宴会是富丽的,气氛是欢乐的。但是,诗人渲染这些,正是为了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愤。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哀与乐,动与静,疾与徐,乱与治,这些相反的事物,又往往是相成的。这个道理表现在艺术上,就是所谓反衬。这首诗就是用的反衬的方法。这种方法,唐代许多诗人都曾使用过。请看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样贵重的食具,这样珍美的食品,该可以痛饮一番了吧?可是偏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通过反衬的方法,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满怀悲愤,写法同这首《凉州词》相同。我甚至疑心他的《客中作》是受了王翰《凉州词》的启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盏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两首诗都写了名贵的酒具和珍贵的酒肴,而且诗的主人公都想痛饮,而表现的又都是"强作宽解之词"(沈德潜《唐诗别裁》)。这是"以乐景写哀"的典型例证,只是它们所要表现的主题不同而已。《凉州词》则是通过"乐景"的描写,表现诗的主人公的痛苦的心境,曲折地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应该怎样来评价这种反战思想呢?这取决于所反映的战争的性质。唐代对外战争频繁,人们的战争观是复杂的,不同时期的作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不一样,就是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对战争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讴歌,有的反对。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同各次具体战争的性质不同有关,另一方面,同作家的地位、身份、世界观乃至写作时的思想情绪有关。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王翰的《凉州词》具体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以及写这首诗时他的思想情绪如何,但是,这首诗揭露了"古来征战几人还"这个残酷的现实,表现了战争对人民所造成的灾难,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这正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

·
这首诗的消极方面,不在于写了反战思想,而在于诗人把自己的某些不健康的情绪加到了一个军人身上。"醉卧沙场",对"少豪荡,恃才不羁,喜纵酒"(《唐才子传》)的王翰来说,可能是浪漫的,有兴味的,但是,这种文人的雅兴很难出现在一个士兵身上。对于一个士兵来说,"醉卧沙场"不仅是不允许的,而且是要命的。由于这种艺术处理上的缺陷,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诗的主人公的形象。同王翰同时并号称"大手笔"的张说说,王翰诗文"如璚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见《唐才子传》)。这首诗的"玷缺",恐怕就在这里。可是有人偏偏喜爱这个"玷缺",对于它的优点反而忽视了。清人施补华在他的《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的后二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似乎诗人表现的不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倒是在插科打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诗中"谐谑"是有的,但不是它的"妙"处,正是它的缺点。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尾韵:寒沙茫茫风打边,劲草低头丘连绵。月儿空照千里酒,抬头遥望北飞雁--
《凉州词》(苏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