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教育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百年大计。前清久远,私塾教育湮没不闻。皇甫川之近代教育始知于民国。
一、皇甫川学校沿革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谈及楚国初始创业时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皇甫川的教育可以称得上艰难创业,起于庙宇。
19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保甲制度,按民学国制度,保长兼任小学校长。各校大多位于寺庙内。今可知名者,史家寨村有晋公庙,肖家坡亦有晋公庙,侯家村有北斗庙和南寺庙,皆为小学。其中,史家寨小学创立于1920年代,为皇甫川第一所小学,名为皇甫小学。肖家坡学校创建于民国19年,为皇甫川唯一国立完全小学。时蓝田县教育科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闫懋山,兼任肖坡学校的首任校长,据说半年左右,曾亲笔提字"为民前锋",砖雕乃成。侯家村北斗庙学校建于1942前后,有两个老师,侯战胜老先生曾为侯家村学校第一任老师,南寺庙学校则更早。除肖家坡以外,皇甫川其他小学皆为初小。汤峪川的高堡小学亦为完全小学。
侯家村北塔庙初小平面图
肖家坡学校20世纪70年代平面图
共和国建国后,百废俱兴,各村利用空余地和庙宇陆续办小学,程度不一,但无公立初中。
侯永村利用北塔庙和南寺庙建初小,敬家村利用位于小河西边今村北四组的仙佛庙,建成初小。柿园子初增北桥和骡子窑教学点,田家村于其老大队北墙外路北,三队场边设小学点。小寺于宝峰寺中寺设立小学,为完全小学。孙家坡小学在北极宫大庙内,并租用王承义的三间大房和刘万仓家后宅的三间大房,作为一年级学生的教室。姚家寨、东山、骆驼岭和林家寨或在庙宇,或在其他处设立小学点,皆为初小,其中姚家寨确知设立在庙里,有上殿和下殿之分。此时,史家寨以下各村初小毕业后,于小寺就学完小。肖家坡上片各初小毕业后,于肖家坡就学完小。
小寺学校旧日平面图,商文革绘

1957年第三次全教会议提出,必须丰富中小学办学形式以满足儿童入学与升学的双重需求,鼓励企业、机关、团体、院校的员工集资兴学,且鼓励华侨和私人办学。以后中央又明确提出,以群众运动方式、以多种多样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开辟了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共生、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行的教育格局。1958年春黄甫乡于史家寨晋公庙设民中,招收田家村、小寺和史家寨未考上初中的学生,延续到1961年春。史家寨初小改为庵庙上课,高年级赴小寺或肖家坡上学。各村小学生毕业后,未考入初中者,可上民中。
1961年史家寨公社搬入老公社院内,史家寨民中撤销。1965年分别于柿园子、小寺和孙家坡设农中,半农半读。柿园子农中,招收侯家村以下村中学生,小寺农中设于小寺小学对面,招收史家寨、小寺及田家村学生。孙家坡农中位于小学后九间房内,招收肖家坡、孙家坡和上片其他村学生。1968年,各农中取消。

60年代扩大建设,各村或独立建校,或者将原有庙宇改建为小学,例如,柿园子,就将真武庙神像雕塑拆掉建设小学,1966年文化革命后,将真武庙小学改名为团结三小,真武庙小学已经同肖坡和小寺小学一样成为完全小学。史家寨1964年拆了庵庙建小学于河西。肖家坡拆了南庙扩建小学。孙家坡村1966年拆了五里庙和太兴山的五龙宫庙宇,新建校舍。
196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中小学大纲(草案)》中正式规定,“小学由大队办,中学由社办或者大队联办,学校经费实行‘民办公助’,把教师工资制改为工分加补贴”,形成了人民公社制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于是孙家坡又拆了北极宫大庙房间,建设完小。东山、林家寨和姚家寨也于1969年以后,开办完小。史家寨亦成为完小。骆驼岭初小不变,以孙家坡小学为完小。敬家村亦迁新址,建设完小。
同时,肖家坡设立初中点,孙家坡等上片各村学生于肖家坡上学。肖家坡初中奌设于原小学内,小学则于门前巷子对面靠近敬林路建教室上课。小寺设立初中点,招收史家寨和小寺学生,田家村亦设立初中点学制两年。柿园子亦真武庙于大殿(会议室)前方,路两边各新盖新房子六间,秋季开始招收初中生,生源包括敬家村,龚家村、柿园村、侯家村四村,并更名为东升学校。时任校长,为段村人王万勤。因为各小学带初中班,所以叫带帽初中。
1970年,姚家寨初中点开办,招收姚林二寨、东山和骆驼岭学生。第一年同小学合校,第二年迁往大队部内。孙家坡北村和南村学生分别就学于肖家坡和姚家寨初中点。在孙家坡学生少的时候,孙北的学生也在姚家寨初中点上学。
1971年,公社搬于田家村,老公社院子闲置,小寺和史寨合办联中。
1972年,田家村初中点取消,由联中招收田家村、小寺和史家寨学生。孙家坡亦设初中点,学生交替在本村和姚家寨上学。
施随印联中毕业证
1974年,柿园子等村开始拆毁真武庙建设新学校,于1975、1976年逐渐搬迁到新址。
1976年,联中取消,建设史家寨高中,史家寨小学生毕业赴肖家坡初中点就读(1978年后办了两年初中,又撤销)。小寺和田家村均设初中点,1980年田家村初中点取消。由小寺初中点继续招收史家寨、小寺和田家村学生,1979年后,侯家村一至四组学生于东升上初中,五至九队小学生毕业后入学于小寺,其他不变。同时,侯家村将小学新建于敬林路两侧。
施随印史家寨高中毕业证
王志辉绘史家寨高中西、东院平面图
1982年后,史家寨中学变为初中,开始招生。1983年,小寺和东升的初中三年级于史中上课。1984年,各村初中点最后一级学生毕业,陆续取消,归于史家寨初级中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生源不断流失,严重影响了皇甫川一些村小学的生存。根据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精神,自2002年起,至2022年,林家寨、骆驼岭、田家村、姚家寨、敬家村各完小、东山初小和侯家村完小次第撤销。姚林寨、东山、骆驼岭和孙家坡合用孙家坡小学,敬家村、柿园子和龚家村合用东升小学。侯家村、田家村、小寺村合用小寺小学,惟史家寨和肖家坡村各设小学。
田家村小学撤销后设立公立幼儿园。
谈到幼儿教育,亦分为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两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川里各小学附设学前教育,因无专业幼儿教师,临时聘用村里女性高中毕业者作为代理,90年代以后,随着民办幼儿园的兴起,各小学公立学前教育逐渐式微,终而消亡。
川里第一所民办幼儿园为肖家坡余冰珺1994年兴办的苗苗幼儿园,一直经营至2018年。后小寺村屈彩芹亦办幼儿园,坚持了许久。又有柿园子赵毅、侯卫平夫妇办“金太阳幼儿园”,初办于侯家村,校车接送。2022年整体出租于外地人,至于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