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401》「飘舞的剑」(6330辑)

晨间寄语
多少年来,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神秘而又遥远,可望不可及。包括我们那个时候在北京当个兵,也是让人羡慕。就其原因,一是那时人们的思想禁锢,二是交通闲塞,三是经济条件差等等。现在不同,你别以为见过的世面大,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能走错路遇到的,北上广深,都是人家三三五五吃饭喝茶的地方。不经意间,接个电话,是你某某表哥家儿子从上海打来的,说是趁着要来接爹妈过去住,要不要带点啥?听到诧异,那里房价那么贵,小鬼娃居然买了房,来接表哥表嫂了…。几个人摆闲话,南疆北国,无意中道出个名字,竟然是他的邻居…。我写过,全世界的旮旮旯旯,都有中国人的影子,换句话说,在你以为自己山村乡小的同时,在一二线城市打拼挣钱的乡下人,有的是。有的,还做出了名堂,超出你的想象…。
80年代初,我们汽车营常到山西大同、河北的张家口、蔚县、沙城一带去拉煤。一晃几十年过去,而不经意间,现在居住的小区里,居然有那时我们跑过的这些地名的人。原因很简单,其儿女考工作考来、安家定居、生儿育女,这些老伙计们,和我们一样,屁颠屁颠的跑来“培养”第三代,老了老了,才离乡背井,甚至“解决”在这里。
虽然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但却显现了现实中,人的不可逆。中国人有某些特性,年轻时为儿女苦赚累挣,老了又为儿女继续效纳,他们在哪里,你又不得不跟到哪里。我说的不可逆,局限了我们这代人。但我相信,可能我们是最后一代了,有些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那样也好。这代人的勤劳和执着不可估量,亦喜亦悲、亦乐亦忧?皆有之。
小区里有个山东煎摊,两老口本该是来带孙享“福”的,但大环境变了,孩子入学入托、房子首付按揭、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越来越现实,儿子媳妇的收入显现紧张,老两口不得不支起个摊位,卖山东煎饼。物以稀为贵,一个鸡蛋半勺玉米面、一叶生菜半条火腿肠、再炸张小薄脆,明显感觉那成本远不如贵阳的肠旺面,也卖12元,哎,人家天天摊上材料卖尽。本来是迫不得已,却迎来了柳暗花明。以前一家人挤在两室一厅,现在好了,两老口几年下来,另外买了一套二手房,实现了山东农村人到贵阳省会城市人的转变。
我们一直在探讨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千十百样,所谓一生一世,都在这千十百样里[OK][抱拳]!
新的一天,早安!
202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