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槐荫访古论今
文∕姜丽娜
想你的风吹到了玉清湖,我在这里等你。接到槐荫区文联的邀请,感觉灵魂在飞,早已心驰神往。夏至的风也有了形状,长长的柳丝随风舞蹈,美妙绝伦。

大美玉清。槐荫区政府谋划、推动的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正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形成了“一湖四水一湿地”、“一轴两翼多点”,乡村振兴的高标准发展布局。从地图上看,玉清湖街道像一把扇子,也就有了“水景扇形画”。采风团一行二十余人,徜徉在大李百合园,顿时让缤纷多彩的百合花所迷恋,从心底感恩到大自然的慈爱和温暖。相机手机齐上,咔咔咔咔,留下一帧帧美丽的倩影。同行的漂亮姐姐陈玉珍,拍拍我的肩膀说:“亲爱的,帮我拍几张美美的照片吧!这么美丽的花园,咱可不能错过这一大片网红打卡地。”我开心的接过她的手机,顺手也接过她的手提包,便于她在百花丛中自由发挥。陈姐头戴一顶精致礼帽,身着一条淡黄色的裙裤,双手提起,两边的裙带随风飘逸,身姿精致妩媚,瞬间醉了众人的眼。

大李百合园里白色、粉色、黄色、橘色等多种颜色的百合花在绿油油叶子衬托下,以其优雅的姿态,仿佛对着天空吹响了喇叭。和着动听的乐曲,在大李庄的土地上绽放美丽,宛如一位位优雅的舞者,一群仙子般跳着迎宾舞。风儿轻拂,一缕缕百合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落在了每个倩影上,令人沉醉。
近年来,大李庄党支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大李百合”文旅融合品牌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百合花种植为主的百合观光、特色粮食和蔬菜基地,在这生态美、环境优、体验好、气息足的乡村,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这来之不易的荣誉称号,离不开村子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学魁推陈出新的改革创收。李书记说自从撤镇建办,大李庄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在段店镇的老百姓就说这边跟没解放似的,进了村就是一脚水一脚泥。原第一届街道办范书记曾说春节不需要发放米面什么的,发一双胶鞋就行,范书记开玩笑说:“来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水泥路,就是一脚水一脚泥。”听起来像开玩笑,但实际道出了当时的现状。改革之后,大李庄赶上了好时机,原先的老破旧、污水横流,都得到了治理,老百姓屋前房后都种上蔬菜瓜果。

在当年为了整治清除占地,需要给老百姓做不少工作。新庞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耿广波身先士卒,首先拿自家人开刀,把大娘家的菜地清除外扩。然后,逐户做工作,老百姓看到耿书记一把尺子量到底,没有偏心谁家。此后,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与爱戴,邻里和睦,村风正、百姓亲,至今还是零上访村庄。
为了带领村民从产业上乡村振兴,耿书记自费去河南省南阳学习艾草的种植和加工。自掏腰包引进了艾草苗,六亩艾草地作为试验田,与残联牵手帮扶残疾弱势群体,种艾草助残,身残志坚的兄弟姐妹们做手工艾品,也有了一份收入,为家庭减轻负担。

来到艾上田园,这个一分田项目与学校联合孩子们的研学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孩子们从种到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亲自动手种植,从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到最终收获果实,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也长了见识,这不仅是一项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个充满快乐和成就感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此举得到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耿书记自豪地说每年举办一场邻里家宴,是拉进村民感情线的纽带,也是邻里相聚的盛宴。为了让村里的年轻人在外安心打工,村民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在村食堂午餐,老人们走亲访友对村里的发展和待遇也大赞好评,口口相传。

睦里清源。淅淅沥沥的小雨送来清爽,睦里清源在哪里?我们迫不及待的想一睹小清河源头的睦里闸。陪同的玉清湖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徐琳同志向我们介绍睦里闸,北边是小清河,西南边是济西湿地,东南边则是从南部山区,经卧虎山水库流下来的玉符河,还有南水北调的长江水从此经过。由此,黄河、玉符河、小清河、南水北调的长江水在此交汇,一闸控四水,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而闻名。
驱车冒雨前行,两侧的绿树枝繁叶茂,不远处清波荡漾,很快就来到了睦里清源湿地公园。徐琳雨中说景,槐荫睦里闸地区始建于1904年,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水闸,它不仅是小清河与玉符河交汇处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今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被打造成“槐荫八景”之一,是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的好去处,这里吸引了白鹭、灰鹤和野生动物,因为有丰富的水生植物,鱼虾成群畅游其间嬉闹、逍遥自在。春天的紫叶李花堤、盛夏的碧绿杨柳长廊、秋天的金色银杏林,冬季银装素裹,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歪歪扭扭、深浅不一,宛如洁白画布上杂乱无章的涂鸦。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以四季变换的美景著称。睦里清源不仅是一个生态旅游的绝佳选择,也是一个让人深刻体验黄河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我撑伞漫步在湿地公园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惬意。这里俨然成为市民游玩野营的一块网红打卡地。抬头望雨,深吸一口气,鼻腔充斥着花草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这恬静美丽的景色,真是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使我心旷神怡。

北辛遗存。匆匆走进田家庄村,夏日的热风便亲吻着我的脸颊。田家庄村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我们一行人前去探访,聆听那些故事和传说。田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士波与“村中长老”胡世棠、刘孝先、李连水向我们口述村史,承载北辛文化的田家庄遗址,是济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比龙山文化还早2500多年。现有1000余户3700多人的村庄,恰好于古玉水与古济水交汇的冲积平原高地上。以粮田、蔬菜种植为主,这方圣土承载着北辛文化遗址,更是原古时期,先民休养生息的地方,比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要早二千五百至四千年,约6500年前,历史悠久。

村里古稀之年的老人李连水向大家介绍田庄村的来历。他说从1358年到1398年,徐、胡两姓是从山西洪桐县迁来的,赵、刘、郁三姓,是从河北省枣强迁过来的。老人说田家庄村里庙多,在七圣堂、三官庙,其中有一口大铜钟,上面有田姓,因此叫田家庄。黄河大堤决口时曾被淹,1905年,新龙王庙迁入,来了八户,王,魏、石、梁四姓,购买了十亩地,最早是原始小队。令人不解的是历史以来村里却没有一户姓田的。
老人家乐此不疲,娓娓道来。田家庄村地势是西高东高,中间低,形似元宝,都住在高岗上,行走在低处沟中,主街叫东西沟,南北街叫南北沟,庄南边往东叫东沟。南高北低,村内有好几个湾,也叫储水池,主要续水,也是为了防止被淹,村民用湾里的水洗衣、洗澡,存水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防火。村民去古城是从南边玉符河坐船过去,这叫走船道。往北走叫北关道,走大马车,富贵人家才有的车。往东叫东沟,北边走往济南府去。七圣堂,供奉着七位圣人。一座在庄中心供奉着尧、舜、禹,这是三官庙,西边另一座三官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供奉三官大帝,也是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田家庄村里原来有很多庙,可惜战乱期间,都被破坏拆除了。

田庄变迁。六十年代就有一所农业大学,八十年代,建起了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周边没有建教学楼的村庄。现在新建了一所36个班小学楼,标准化操场。新建村办幼儿园,方便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孩子入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设在本村,经过上级政府领导的支持,村委会的办公条件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和改善。非物质文化也是热门,有民间锣鼓队,有十面大红鼓,逢年过节,闲暇时间村民来敲大鼓娱乐一下,活跃村民文化生活。还有两支秧歌队,一支器乐合唱队,一支舞龙队。春节期间,村民自发举办传统的民俗文化舞龙活动,通过舞龙闹新春,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村民祈求好运,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表达。天然气也已入户,垃圾定点清运,有保洁员进行日常维护,污水排放、厕所改造的也很好,满足了村民的需要。随着发展,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来之不易。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古城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辉煌,1999年,在古城村东新建的高标准的古城实验学校以及段店镇中心幼儿园(今古城幼儿园)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同年,在古城实验学校以北古城中学正式开工。2003年,段店镇人民政府、段店镇教育委员会将原段店镇朱庄小学、小李小学正式合并到古城实验学校。2004年,古城中学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原段店镇教育委员会下属的朱庄中学、田庄中学、于庄中学开式合并到古城中学。2006年,在古城实验学校对面高质量、高标准的古城鑫都小区正式竣工。2009年春节后,在古城村举办的庙会中,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来到古城会上带来了精彩表演。2010年,原济南市槐荫区政协秘书长朱希才所作的散文《古城印象》获得山东优秀散文三等奖。2013年,段店镇撤销,古城村被划入槐荫区玉清湖街道办事处。2016年7月17日,济南电视台《有么说么》栏目的系列节目,《济南地名故事》第十二集古城村的前世今生,在济南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时光走到了2024年,古城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篇章。

走进槐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漫步于村庄之间,一场文化之旅不虚此行。老人家感人肺腑的讲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一村一景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历久弥新沉淀为城市的文化,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槐”抱古城,荫泽东西,济南“西兴”展示了悠久历史与独特的人文魅力,此行不仅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风景秀丽,湖水清澈,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作者简介】姜丽娜,笔名:鲁青,山东金融文学创作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驭风者诗社会员。倾情于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部分报刊书籍、网络媒体平台,捷报频传,屡获殊荣。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