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丁晨新著《丝路之魂》分享会暨散文写作研讨会”7月9日在西安成功举行。这是厚夫在会上的发言。现发布,以飨读者。
老去诗篇浑漫与
——读丁晨散文集《丝路之魂》
作者:厚夫
陕西老作家丁晨先生在出版《秋叶》《迟到的欣慰》《幽夐(xiong)含光门》《寻找》等散文集之后,又于今年推出散文集《丝路之魂》。读罢这部《丝路之魂》后,我的感觉这部散文集中的篇什,无论是情感还是语言,均有“有真意,去粉饰”的特点,散文情感朴素、真切,语言平淡、自然,有着鲜明的老年体散文特点,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诗句形容,可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这个“浑漫与”,是指丁晨先生老来作文已经完全得心应手了。
这部散文集包括“小巷往事”“史话交通”“游侠履痕”“生活杂品”“交通文学”五辑。按照作者的说法:“这部散文集遴选、汇集了2016年至2023年八年间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涵盖了我童年、青少年时代居住生活的小巷往事,古老瑰丽的交通史话,行万里路的游侠履痕,生活杂品和交通文学这五部分内容。”严格意义上,这些散文的题材类型虽有些杂驳,但也与丁晨老先生退休后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相吻合。
散文写作贵在记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从散文阅读的角度而言,我最喜欢这部散文集“小巷往事”中的“忆旧散文”。这组散文主要回忆作者青少年时代居住过的西安老街巷——大吉厂巷的种种往事。其中有童年时代在葡萄树下听李爷爷讲故事的情景,有作者在少年时代卖大碗茶的经历,有小巷深处年节的欢聚景象,有小巷里夏日纳凉时的热闹,有告别父母插队时情景,甚至还有小院里简单婚礼的场面……丁晨先生1947年出生,他的人生经历正好与新中国的成长经历相同步,他见证新中国由百废待兴到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而这个西安老街巷——大吉厂巷,某种意义上像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见证了西安老百姓的生活变化。这组“老爷爷讲述当年的故事”的散文,在新旧对比、今昔对比中,有苦尽甘来的明亮启示。我的理解,这组散文不只是个人的回忆,更有小巷代言人的行文意味,它是西安一代普通百姓关于城市的人生记忆。这组系列散文也从多个角度串联成“大吉厂巷”的西安城市小巷档案,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学意义。当然,这组散文的题材还可以再丰富、再深化,甚至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更为丰富的日常生活出发,讲述自己关于“大吉厂巷”的人生记忆,给西安这座城市留下一份有意义的城市“百姓记忆档案”。倘若能如此这般,则散文的文本价值则更大。
这部散文集中有“史话交通”与“交通文学”两辑,专门讲述陕西乃至我国交通道路的历史与文化,可见一位长期在交通战线从事文字工作的老作家对交通事业的心血。我感觉“史话交通”这组散文,也再可以扩大其写作空间,使其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甚至可以单独成集,形成更强的阅读冲击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言:“洗尽铅华始见真,浮华褪尽方显诚。”丁晨老先生也言:“在这些文章中,我追求的是朴素、平实,洗尽铅华的文风。”丁晨先生人到老境,繁华看尽,自然有经风历雨之后从容与淡定,其情感更真淳,其行文也更为自然,这一均在其散文中尽情体现。但就散文的行文而言,自然不等于随意与散漫,不等于信马由缰,文笔仍需要节制,仍要在简单中呈现复杂、在自然中表现深刻。明末作家张岱的《夜行船》《西湖寻梦》等小品散文就是这样的散文,它们虽貌似简单,但实则有趣、有味,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东溪》的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在此,谨向丁晨先生这棵“老树”表示热烈祝贺。
作者简介:

厚夫,本名梁向阳,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