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包”是民族、文化大融合 的“活化石”
文/秃山情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蒙古族情歌“遨包相会”,不仅使许多痴男怨女们为之神往,为之“直教生死相许”,而且使无数华夏儿女记住了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个神圣的名词——“遨包”。
据查蒙古语“遨包”,又译为“脑包”、“鄂博”,意为“堆子”。即由人工堆成的“土堆”、“石堆”或“木堆”。据推测最早可能来自于在茫茫草原上人们为了便于识别方位有意堆成的路标或表示领地的界桩,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山神,祈祷丰收,祈求部落和族人、家畜平安的象征。现如今祭“遨包”已成为蒙古草原上最宏大、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给广袤的北国草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和深沉历史的悲壮感以及节日的喜庆气氛,早已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想当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不断开疆拓土、杀伐征战的同时,将这独特的祭祀文化带到了被征服的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每当一次战役结束后,蒙古人将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遗物如刀枪、铠甲、鞍辔等收拢后,选择高山之顶或陡坡之地挖坑埋在一起,就地取材垒成土堆或石堆,然后点燃熊熊大火祭奠肉制、奶制、五谷、酒水等用品,骑马或步行绕行几周,以此来纪念勇士们不灭的灵魂和庆祝战斗胜利。以后人们凡经过此地就主动下马或停下参拜,或垒上几块石头,或捧上几捧土,以示敬仰。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在青藏高原上和世代与山为伍的藏族同胞祭祀山神和北方地区汉民族供奉山神、敬娱山神的习俗融合到了一块。在河湟地区,无论哪个民族,只要看到山顶上扯着五颜六色的经幡和一簇簇、一丛丛的箭堆或柴堆就知道那是祭祀山神的,一般仍然称作蒙古语“喔包”(发音有所不同),但也有特例,如有些地区的藏族称作“拉则”。
在蒙古、藏、汉、土等杂居的地区,各民族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里用同一种方式共同祭祀山神。以我村为例,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是祭祀山神的日子。到了这一天,许多在外打工或居住、做生意的,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大都自觉返乡参加这一祭祀活动。人人都带着供品、带着诚信和敬仰,组织者拉着纯一色漂亮的牺牲,带着制作的弓箭模型、树枝涌向“喔包”,将所带的供品全部混合到一块。等人们到齐后,开始举行祭祀活动。首先在箭(柴)堆中插入新的树枝和高约三至五米的粗壮木箭或铁箭若干,扯上印着藏字经文的五色风马旗,献上贡品,点上酥油灯,在周围树枝或箭杆上藏族同胞一般系上哈达,汉族一般系上红绸缎。将敬献的羊的四肢和口、鼻、耳、头洗净后用柏树枝叶薰香,抵角上点上酥油花,焚香化表祷告,再用牛奶或白面糊糊顺头部、脊梁浇下,等羊浑身极力抖动后,表明神灵已接受献祭,才拉去宰杀。然后点起两堆大火,一堆倒入大家混合的祭品,用酒水祭。另一堆放上蒙着漫肚油、酥油的羊头、四肢和代表各部分的小块肉,用羊血祭。
伴随着浓浓的桑烟,吹响“呜呜”的法螺号,在年长人们的带领下大家自觉排成老幼有序的队伍按顺时针方向缓缓绕行。这时提前指定好的音质最好的一人悠扬婉转地领诵佛教“六字真言”,大家一边跟着高声齐诵,一边向空中抛撒红红绿绿的印有背负珠宝的飞马或分别印有龙、虎、狮、鹏等图像的纸风马,一边不断呼喊“拉加罗,拉加罗”(战神胜利了或上升了的意思)。寓示着人与神的隔空交流和愉悦会合,同时也希望借助风马的神力让个人和村庄的运气升腾天际。每转一圈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向“喔包”叩三个头,根据体质一般人转三圈,有的人转五圈、七圈或九圈的,以单数为准。从上供的供品看:有馒头、各种水果、糖、茶叶、五色粮食等,还有酥油,奶酪、缠着羊毛的箭杆或树技、哈达以及酥油灯;从焚烧的祭品看:有炒熟的青稞、炒面、白糖、红枣、香表等,还有酥油、柏枝、羊肉,前者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的特征,后者带有独特的游牧文明的印记。从藏、汉同胞分别敬献哈达和系红方面看,也发现两大文明明显交融的痕迹。
在影视资料极为丰富的今天,笔者发现,中国北方的汉民族在山神庙或土地庙中献牲时神灵接受献祭的方式和蒙古族、藏族祭“喔包”献牲时的方式完全一样,虽说汉族敬祭、娱乐山神的方式与蒙古族、藏族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寓意完全相同。还有在广袤的北方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与蒙古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其他许多民族,如甘肃的裕固族、青海的土族、内蒙古的达斡尔族、东北的鄂伦春族、还有分布在新疆、外蒙和俄罗斯的乌梁人、图瓦人、甚至生活在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的卡梅尔克人等都有祭“喔包”的习俗。这些民族在祭祀的时间、方式、称呼上不仅相同,各具特色,但本质、寓意都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伟大的蒙古民族不仅建立了迄今为止地球上横贯欧亚、囊括四海、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帝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大交流,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融合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神圣的“喔包”可以说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不仅承载着游牧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蕴藏着生产生活、杀伐征战、融合交流、生存哲理、信仰、道德、民族精神等方面丰富的内涵,是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的图腾和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登上“一览众山小”的绝顶,望着猎猎作响的风马旗和神秘莫测的苍穹,耳边似乎回响起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征战声,眼前不断浮现驼铃古道、商旅不绝的历史画卷,同时又想到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王阳明的“活水有源,池水无源。有源者由己,无源者从物。故凡不息者有源,作辍者皆无源,故耳”一句话。“喔包”不仅代表着神仙居住的地方,更代表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祭“喔包”这一习俗不仅属于游牧民族、狩猎民族,更属于农耕民族和全世界。每一次祭祀、每一次参拜,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与追求,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传承,让我们尊重和传承这跨民族、跨地域、跨时空的独特文化遗产,让“喔包”的故事和风俗永续流传。
2024年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