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都问鬼
戊戌年春游丰都,有感于李白在名山留下的“下笑世上仕,沉魂北丰都”句,也诌了四段:
1
敢言心中无鬼
只有如来观音
凡人都有一面是鬼
原本鬼是人的化身
2
人比鬼难缠
鬼比人可爱
世间少人杰
阴曹多鬼雄
3
奈何桥上度步
三生石前存照
问过大鬼小鬼
静候白无常领我
4
自知冥界趋近
今来名山问路
愿求阎罗王爷
盼与钟馗小倩为邻
这首诗始初发表在中国诗歌网,后收入诗集,出版社审稿时,不知何故给删了。
其实,不管承认与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并存着阴阳两界。正如名山一联语云:
白无常黑无常出入白天黑夜一贯无常
阴世界阳世界往来阴曹阳间两个世界
中国的鬼文化之悠久,之丰富,之富有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丰都名山不虚鬼城封号,简直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鬼文化教科书。

中国鬼文化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有道教的冥界,有佛教的地狱,有俗家们鬼怪祖先。这些东西掺杂起来,形成了恐怖吓人(地狱刑罚和恶鬼),又鬼神庇佑,行善转世的独具特色的中国鬼文化。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实际上,鬼文化有可爱的一面,尤其是在一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借鬼事言人事,以辛辣的笔锋揭露宗法礼教,冷对世态炎凉,其代表作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两部名著将丰都地狱的鬼神和判官嘴脸描绘的淋漓尽致。也借鬼城丰都提醒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你身后过了奈何桥,进入鬼门关,在阎罗殿要接受审讯,生前没做过恶事,则送往三十三重天。鬼魂们最向往的是居最高层的“自在天”,正所谓得大自在。如果生前作恶多端,则将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我注意到,第十八层是“刀锯地狱”,死后“大字”捆绑,由档部开始至头,用锯锯毙。享受如此酷刑的是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买卖不公之人。由此看来,阴曹地府的法度还是很严苛的。不过,上述恶行,也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清代大学问家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里记了个男鬼求嗣的故事,也很有趣。作家钟阿城认为,“鬼故事差不多就是表达我们在文化中不得释放的潜意识”。
中国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可扪心自问,有意无意,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有几个人没做过亏心事?且不论大节,明知不对,违心拍掌,亏不亏心?路见不平,退避三舍,亏不亏心?拔一毛而利天下却一毛不拔的情况有多少回?因此,孔老夫子才告诫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历代名流和文人墨客都有在丰都留痕,不知毛泽东视察长江三峡时,有没有到过丰都?史料和实地都没有查到记载。我们知道,毛泽东把鬼文化引入革命和社会领域,积极倡导编撰了《不怕鬼的故事》。他告诫人们: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中国的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其实,老人家的一生就是不怕鬼,不信邪的一生。他还经常自况钟馗,也曾抱怨被人“借助”。看来,作为享有声望的政治家,被人“借助”是宿命。
钟馗在中国鬼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人物。他长了一付侠客的脸,常以狰狞的面目示人,然而在他刚烈性格背后,却拥有一颗疾恶如仇又极为善良的心,在他身上寄托着老百姓惩恶扬善的期待。
在丰都名山一寺庙中有这样一副联:
佛度有缘人
药医不死病
世上本无鬼,鬼是人造出来的。正所谓“名山有山山有名,鬼城无鬼鬼无城”。
游完阴曹地府,回归人间世俗,舒缓心情,凭山远眺。三峡大坝蓄水后,老丰都城已沉入水下,名山三面临水,令人欣慰的是,历史遗存大都保护下来,屹立于浩瀚的大江之滨,尤显宏伟壮观。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历史面前,可怕、可怜又幼稚可笑的是人,而不是鬼。

授权作者简介:陈晓林 坚持业余创作,出版散文集《纸上声》、诗集《心远斋诗摭》等著作六部。《将星之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