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廪实而知礼节
——聆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关于乡村振兴专题辅导报告有感
作者:张利平
2024年6月18日上午,区委组织我们在区委礼堂参加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商洛大讲堂”报告会。我有幸聆听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所做的关于乡村振兴的专题辅导报告。本次商洛大讲堂准备充分、组织严密、选题精准,市委书记亲自主持报告会。李小云教授知识渊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报告从乡村振兴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如何实施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整个报告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娓娓道来,我不禁为李教授的精彩报告而折服。不知不觉,两个半小时的报告结束了,但他留给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先谈谈现代化问题。回顾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闭关自守,安于现状。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社会主要业态是农业和手工业。种植业分部为,在长江以南以种植水稻和兴桑养蚕为主,在长江以北以种植小麦和棉花为主。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自身需要,手工业伴随农业发展起来,比如油坊、织布坊、印染坊、酿酒坊、造纸坊等。人们在农忙时务农,在农闲时从事手工业劳动,全社会没有一点现代化气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被迫向英国开放广州、宁波、福州、厦门、上海等五个城市,于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入驻中国。这些工厂和洋行招收东南沿海城市周边的农民前来务工,成为最早的产业工人。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也使得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虽然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条约,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接触世界,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慢慢起步,一部分农村人口再次向城市流动,开始有了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分,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也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再说说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凋敝。据资料记载,1978年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7%,2023年为7.1%,可见45年之后农业已不再主导国民经济。1978年农业增长率为7%,人口增长率为2%,劳动力增长率为2.5%,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将近三十年持续对农业的投入得到回报,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社会上货币的剩余和食物的充足为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条件。彼时,人们相对已经达到吃饱穿暖的要求,只是手中缺钱,于是农民纷纷到乡镇企业务工,成为半工半农的乡镇企业职工,人口开始大量流入城市。90年代提出了城镇化,商品房开始大量建设,吸引了农村大批的人才、劳动力、粮食等资源要素向城市流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过将近30年的演变,农村目前人去屋空、日渐冷清,而城市人满为患。农村开始出现老年人由于年老力衰种不动地,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种地、不会种地的现象,导致粮食安全迫在眉睫。
这里引进一段小插曲。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叫做《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人民的饮食会迅速多样化。中国人民会从严重依赖淀粉类主食的饮食结构,转为更多地食用副食品。1990年,中国每年人均鸡蛋消费量为100只。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在2000年,把这一数字提高到200只。想要蛋多,就得多养鸡。一年新增的饲料,比澳大利亚的粮食产量都多。同时,饮食结构的优化,意味着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如果全部靠捕捞,那中国人一年消费的水产品总量,和上一年(1993年)全世界一年的捕捞量差不多。如果全部靠人工养殖,那每年需要的饲料,比印度的粮食产量都高。而且,吃都吃了,总要喝点吧。如果中国成年人每年多喝两瓶啤酒,那就相当于“喝掉一个挪威”。就算不喝酒,不吃水产,只吃普通的肉,1吨禽肉,需要消耗2吨粮食。1吨猪肉,需要消耗4吨粮食。中国人想吃好,那就意味着要吃不饱,这是一个死循环。所以,布朗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要想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就必须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这一实际。目前我国除小麦、大米可以基本实现自足外,饲料、玉米、大豆、食用油、猪肉等大部分依赖进口。农村没有人愿意种地、养猪、养鸡,成为农村日益衰败的重要因素和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缘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知道,没有人愿意种地的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农耕文明无人传承;二是国土安全受到危胁;三是粮食安全无法保障。因为我国农村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若人们都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哪谁来涵养国土?谁来守卫边疆?因此,乡村振兴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目前的现状是,乡村成为现代化的凹地,没有人才,没有劳动力,处于尴尬境地。振兴乡村的关键,一是要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因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职责;二是要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三是引进乡土人才,填补乡村人才资源的不足;四是要不断挖掘乡村的相对价值,吸引城市动能向乡村流动。目前,乡村已成为稀缺资源,社会发展到今天,也应该城市反哺农村了。
结合自己在农村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粮食安全。一是要系统全面的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具体抓好“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即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二是要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实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业态高质量发展。三是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增强乡村规划引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好村级卫生室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幼儿园以及养老服务中心等。四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党建引领,选好配强支部班子,自治、法治、德治三管齐下。要倡导文明乡风,弘扬新风正气,打黑除恶,综合施策,建设平安乡村。
中国古人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我们的乡村变得更富、更美、更宜居,人民才会满意,社会才能安康和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故乡将会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到那时,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傍晚时分炊烟缭绕的小村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又会浮现在我们眼帘,这时,故乡就是既能安得下我们的灵魂,又能容得下我们的肉身的人间天堂!这样的故乡,您不向往吗?
(本文为个人不成熟观点,仅供参考。若有不妥,请莫计较。)
书于2024年6月19日
作者简介:张利平,男,陕西商州人,生于1971年10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闲暇喜欢阅读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