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龙神坳
文/吴华
以前龙神坳是青神到井研乐山辖区的必经之路之一。
山坳不高,一百米左右,西陡东缓。西面临河是虎渡溪渡口,下船就开始爬石梯步上坡。石梯步宽约一米,窄约一尺。离顶约十米左侧山岩凿佛建龙神庙,保佑上下安全,祈愿老虎不吃行人,祈愿岷江河水不泛滥,沙河坝人民不遭殃。
东面约两三百米的缓坡,一条斜径下山去。
空手行走,倒也不算一个事。上坡顶多也就喘几口粗气抚抚胸,下坡那叫一个轻松愉快,哼着歌健步快走行走如飞。
可在解放初期,山林密布老虎出没,天池山上生活的山民出山赶集,都是背篼挑担肩扛的。巴不得多背多挑多扛,卖了山货挣点钱买回生活用品。
解放前,父亲从八岁开始就去瓦子坳慈竹沟挑火把柴到虎渡溪挣钱,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他稚嫩的肩膀。早晨走十多里山路挑放到鸳鸯浩儿,才中途休息爬坡回家喝碗稀粥。人小只能把一捆拆散分挑,到河边虎渡溪再捆好。每天挣的钱刚好够买米煮稀饭。如果大雨二三天就得挨饿。
一天挑两趟,一个来回约三十多里。稚嫩虚弱的身体,六十多里的路途负重登山下坡。上坡冒虚汗,下坡两股战。
且不说密林藏虎,虎啸惊心动魄,三魂丢两魂,老虎饿慌了可是真要吃人的。单说这山坡,不也像一头吃人的猛虎吗?就像一头“拦路虎”。一山有两虎,天池人民生活苦。
山货大多是树棒棒、竹子、火把柴、石板、石猪槽、肥猪,都是笨重货。也有轻巧的稻谷红苕粮食一类的。少了不值钱,值钱就得多,越多越压人。病重就医送县医院,必须得两人抬着走,旁边还得有家属或换肩的。
当时还是天池乡,人口三千,分为尖山、双桥、平桥、天池、两河五个大队。逢双赶青神,逢单休场。赶场日,有三四百人翻山越岭到龙神坳爬坡下坎,去虎渡溪过河。这个渡口是一个人流量大的渡口,带蓬渡船四五艘,船工售票员大都是县城或城郊的才有这个机会。
沿着这条山路,可以通到井研乐山。当时算得上是交通要道,尤其对天池人民。所以天池乡党委政府收集群众意见,一致同意决定修路。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修路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
一九五八年前期,小路加宽,主干道能过一辆架子车。
六十年代,再次扩路,分队包干。
七十年代,发动群众锤石铺路,每人交多少斤。
一九六八年有人建议在龙神坳下打洞,把山打穿。
第二年开春,武装部长张宇经带领基干民兵六十多人,其中有我堂哥吴福全,现健在。李文才郑天睛负责工地,李伯轩负责后勤。占用附近村民张吉的房屋开饭和休息。工具简陋,只有铁锤钢钎錾子铁铲锄头箢篼扁担指南针水平仪。几乎全是手工,幸好向上争取了雷管炸药。两端同时施工三班倒,轮流休息。干一天评十个工分,每人每天补助八两大米。乡供销社屠宰场把每场杀猪的猪下水送到工地。
打通山洞,造福人民!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愚公移山,吃大苦耐大劳!
奋战六十天,向党的九大献礼!
彩旗飞舞,标语横拉,“天池民兵突击队”的旗帜高高飘扬。
洞内看不见怎么办?油筒照明。
放炮烟尘重怎么办?自己克服。
钢钎錾子钝了怎么办?两天一回炉。
队伍疲了怎么带?流动红旗十天评一次。乡党委书记龚金山、县武装部县交通局领导多次带队慰问鼓劲。后龚金山调任瓮家乡党委书记,被选为县委委员。
一山阻道万夫难,天池人民就不干。经过近两个月艰难的手工操作,六十多个民兵变身为六十多只狼狈不堪“穿山甲”,终于提前十天打通山洞,两头的队伍会师了!“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响彻云霄......
山洞高约两米五,宽约两米,长度一百米,地面高度相差十公分,完全符合要求。
对于天池人民来说,千百年来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人定胜天,突破了思想的禁锢,战胜了自然障碍。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彪炳史册,结束了虎渡溪来往群众翻越龙神坳的苦难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
天池乡党委政府在乡政府礼堂隆重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六十多名勇士,称赞他们个个是英雄好汉,是天池人民的功臣。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天池人民心中。
如今彩虹路修进天池,山洞废弃,其实至少应该可以评定为县级文物,予以保留纪念。山洞、龙神坳茶马古道,解放青神主要战场地,以前坳上有碉堡,可以建设一个党风廉政、红色文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收集制作工程工具仿品,树碑立传做雕塑,铭刻六十多名功臣的名字。
随着天池并入瑞峰镇,天池乡政府也撤销了,天池人民交通的艰难早已得到大大的改善。但天池人民勤劳善良拼搏的精神与天同在与地同存,深深铭记在天池儿女心中,代代相传。
吴华,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多地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终因江郎才尽,遂湮没于尘世。
